彼得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在福音書中我們知道他本名叫西門 Simon,是伯賽大人 Bethsaida,兄弟安得烈也是耶穌的門徒,他們原本從事漁業,蒙主呼召後跟隨耶穌成為門徒。主耶穌給他一個新名字叫磯法 Cephas(亞蘭文),又稱彼得 Peter(希臘文),意思是石頭。彼得在十二門徒中常扮演領袖的角色,喜歡搶先發問和回答。主耶穌要他軟弱回頭後要堅固弟兄(路
22:32),又交托彼得餵養祂的羊群(約 21:15-17)。
彼得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後大膽傳揚福音,使徒行傳記載了幾段彼得的證道
(2:14-40,3:12-26,4:5-12,10:28-47,11:4-18,15:7-11),可以看出彼得是初期教會的重要領袖,與耶穌的弟弟雅各和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同稱「教會柱石」(加
2:9)。使徒行傳下半著重保羅的宣道事工,沒有再提到彼得。彼得的行蹤只有在林前
9:5 看到他和妻子到處往來傳道。 一般教會傳統公認,彼得後來是被羅馬皇帝尼祿倒釘十字架而死。
彼得沒有寫福音書,但是我們知道馬可福音幾乎就是彼得的福音書。因為馬可長期與彼得為伴,被彼得稱為兒子(彼前
5:13),馬可福音的內容多半是從彼得那裡聽來的。在新約聖經裡收錄兩封彼得寫給教會的書信,稱為彼得前、後書。
彼得前書
1 Peter 顧名思義是使徒彼得所著,書信末尾(彼前 5:12)提到是由西拉 Silvanus (Silas 的拉丁文拼法)轉交;西拉就是使徒行傳中伴隨保羅宣道的人(徒 15,林後 1:19,帖前 1:1,帖後 1:1)。 聖經學者比較彼得前後兩書的文筆用字不同,認為後書是彼得親筆所寫,前書可能是彼得口述,西拉代筆。
寫作對象,時間,地點
彼得前書說是給分散在本都 Pontus、加拉太 Galatia、加帕多 Cappadocia、亞西亞 Asia、庇推尼 Bithynia 寄居的,這些地方是羅馬帝國在小亞細亞區的五個省,是現在的土耳其。書中引用許多舊約經文,顯然是給散居在各處信主的猶太人的;然而其中內容(2:9-10)也看出寫作對象包含外邦信徒。
彼得在信尾說自己在巴比倫(5:13),這裡巴比倫用來代表悖逆神、偶像崇拜的罪惡之城,正如啓示錄 17-18 章裡說的一樣,所以應該是指當時的首都羅馬。
一般認為彼得前書的成書日期在
64-65 AD。 主後 64 年七月羅馬城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當時的皇帝尼祿怕百姓怪罪,就把事由嫁禍給基督徒,於是開始對基督徒的迫害。逼迫很快的蔓延到各地,彼得在這個景況下寫了彼得前書,安慰堅固信徒,要有為主受苦的心志。「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
本書特色與主題
彼得前書不是一封辯證性的書信,而是一封充滿鼓勵和教導的普通書信,如同現在的講道。不是針對聽眾或教會的特殊問題,而是給予一般性的勸勉,關心基督徒在當時的環境下,該如何在世上面臨將要來到的苦難。
基督徒的道路不是一條平坦之路,因此彼得前書以救恩的本質來鼓舞讀者,不論遭遇什麼逼迫,都要在信仰上堅定不移,積極的在世上活出美好見證的基督徒生活。彼得前書在這個中心思想的架構下,以對救恩的頌讚為起點,說明信徒生活在屬靈的爭戰中、必有邪惡敵對的勢力,鼓勵信徒生命的力量,是來自神在基督裡、透過聖靈賜下的救恩。
彼得前書也多次引用舊約聖經來解釋耶穌是誰,以及祂的作為。彼得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說明耶穌是神受苦的僕人,不僅是祂如何回應逼迫設下榜樣,而且強調祂是擔當世人的過犯,使得信徒可以因祂的名向罪死向義活。主耶穌是代贖的羔羊,流出血來,拯救世人脫離罪的捆綁。此外,彼得也對讀者的身份作了神學上的定義,形容他們是神的選民、是被寶血所洒的(1:2)。彼得雖然在書信中沒有用教會一詞,但是他指出這個被贖的新群體是被揀選為聖潔的、是直接可以親近神的祭司、是神國度的子民(2:9),他們也是神的羊群(5:2)。
耶穌基督的位格在本書中極為重要,祂雖是那受苦的僕人,也是那復活被高舉榮耀的主。彼得把耶穌死而復活的意義,與讀者的生活生命連接。他指出耶穌就是那位創世以先預定,先知所預言在末世要顯現出來的救贖主。主耶穌的死而復活戰勝罪和死亡的邪惡權勢,帶來屬靈的新生命,藉此鼓勵信徒在困境中持守,如主耶穌自己所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
16:33)
書中對信徒的描述,有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盼望(1:3,13,21,3:5,15),這個盼望是根植在信心中的(1:5-9,21,2:6-7,5:9,12)。 有學者歸類說保羅書信以信為主,約翰書信以愛為主,彼得書信則是以望為主題。彼得提醒讀者要堅定信心、定睛基督、盼望永恆,明白自己在世如過客。而伴隨信心和盼望的,就是對神和基督的愛(1:8)和信徒間彼此的相愛(1:22,2:17,4:8-9,5:14)。彼得前書雖然只有五章,卻把基督教義中的信望愛闡述詳盡。本書不只是鼓舞勉勵,也對信徒在世生活有實際的教導,其重點就是行善和順服。行善是基督徒對社會的積極態度;順服是基督徒對神、對權柄的態度。這就展現基督徒重生、謹慎自守的新生命。
本書大綱
預備受苦的心志
|
||
救恩 Salvation
|
順服 Submission
|
受苦 Suffering
|
因主完備的救恩而有的生活
|
因主設下的榜樣而有的生活
|
因主再來的榮耀而有的生活
|
1:1-2:10
|
2:11-3:12
|
3:13-5:14
|
行為,心態,生命,身份,使命
|
喜樂,聖潔,行善
|
忍耐,等候,儆醒,謹守
|
1:7, 1:13 ,2:12
- 主再來- 4:7 ,4:13
,5:4
|
完備的救恩(1:1-2:10)
-彼得在信首的問安中,首先強調提醒信徒他們特殊的身份:是照著神的本意被揀選,藉著聖靈成聖潔,是蒙基督寶血所救贖的,為了要使他們順服耶穌基督。這段話主要是要提醒讀者救恩的本質。
-本書一開始以頌讚形式表達對神的讚美、敬拜、和感恩。信徒因著神的憐憫和主耶穌復活的大能,已經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屬天的基業。因為有這活潑的盼望,使信徒可以面對今世的苦難,知道試煉是神所允許的,為了藉此堅固我們的信心,使我們成全完備,在主再來的日子得享榮耀。
-基督徒的信心是根植於榮耀的主,而信心的果效就是救恩。彼得在此說明耶穌的降臨就是末世的開始,開啓了歷史的新頁,這是歷代先知所預言的。彼得要讀者認清救恩的本質,這救恩是多麼的寶貴,那麼將來的苦楚相對而言就微不足道了。這就是保羅在林後
4:17 中說的「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彼得使用「現在-過去」的對比,強調信徒在走向主再來顯現的時期中,在世過敬虔生活的必要性。「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又說「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在基督完備的救恩中,信徒生命應有的改變是:1.
行為的改變「不要效法從前蒙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 2. 心態的改變「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3. 生命的改變「蒙了重生」,4. 身份的改變 「揀選的族類、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5.
使命的改變「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6.
生活的改變「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這段經文多次提到「活」字(#2198 zaó,經歷神的永生 zóé):「活潑的盼望」(1:3),「活潑常存的道」(1:23),「活石」(2:4-5)。 重生帶我們進入活(永生)的盼望,就是得著不能朽壞、不能沾污、不能衰殘之天上的基業(1:3-4);重生的結果使我們成為活石,要被建造成為靈宮(2:5),也就是神的教會。
跟隨主的腳蹤(2:11-3:12)
-信徒在世作神國度的聖潔子民,首先要有正確的目光,才不會隨世俗牽引。也就是說信徒要常記在心,在這世上只是客旅寄居的。然而彼得告訴讀者,這並不表示基督徒要離群索居,反而是以天家為念、在地上過積極敬虔的生活。信徒在世過聖潔無瑕的生活,使未信者因此認識神而歸榮耀給神。
-彼得教導信徒要服從世上掌權者,服從的動力是為了順服神。保羅書信中也有同樣的教導,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羅
13:1-2)。對君王、領導者的尊敬,是基督徒在世上作好公民、彰顯神美善的義務。
-基督的救恩雖然給信徒帶來自由,使我們從罪的轄制中解脫出來,彼得提醒讀者不可濫用自由,要學習基督順服的榜樣,作神忠心的僕人。彼得進一步教導人際關係間的彼此順服,主僕、夫妻、弟兄之間,都要彼此體恤謙卑。
-彼得引用以賽亞書 58 章主耶穌是受苦僕人的角度來闡述他的論點,順服神的權柄可能會遭受逼迫,但是耶穌基督以自身為例,作成全然順服的榜樣。這裡也再次將福音的真理闡明,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眾人的過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因此得醫治、得救贖。所以彼得鼓勵信徒活出基督的樣式,跟隨主的腳蹤,願意為了神的榮耀,有受苦的心志。
-這整段話的前半,教導讀者怎樣作世界公民;後半段教導讀者怎樣作天國僕人。最後以詩篇
34 的經文,總結愛人如己的誡命。所有的善行的出發點是愛,行為的原則是順服神,生命彰顯的目的是榮耀神。
預備受苦的心志(3:13-5:14)
-因著當時基督徒正在開始遭遇大逼迫,彼得在書信中有很大的篇幅鼓勵信徒要預備受苦的心志,教導他們用屬靈的眼光來看待苦難,並且在行為上如何面對苦難。彼得首先勉勵讀者,「為義受苦是有福的」(3:14);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也曾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的大的」(太 5:10-12)。彼得講到「為義受苦」、「行善受苦」都是指為主為信仰受苦,因為義和善是神的屬性。
-彼得鼓勵信徒視苦難為祝福,為要他們得益處。信徒當效法主耶穌受苦的心志,與基督一同受苦。因為神允許試煉來到,可以分辨忠心與否,也可以潔淨。信中提醒讀者不要因畏懼逼迫而倒退回舊有的生活,相反的,信徒應活出屬神的新生命,使人看到信徒永生的盼望(3:15)。彼得在書信起頭就講到重生,所以期待信徒在試煉中謹慎自守,過有盼望、有信心的生活,知道自己將要與主歡喜快樂,而敵對者將要受到神忿怒的審判。
-在 4:12-19 中彼得列出為主受苦的應有態度,可以說是本書的中心思想。1. 不要以為奇怪 (屬靈爭戰、靈命成長),2.
要歡喜快樂(將經過試煉將來與主同樂),3.
為基督的名受苦(受苦的動機),4.
聖靈同在(面對苦難的力量源頭) ,5. 不要自找苦吃(應是為主受苦、而非因自己的愚昧),6. 思想未來的審判(禁得起苦難的潔淨和磨練),7.
交托給主(只要忠心活出見證,將全心意念(靈魂 soul)交託給創造天地的神)。
-信徒雖然個人遭受逼迫,教會整體也受到魔鬼敵對的強烈攻擊,所以彼得勸勉教會領袖要為神的羊群效力,憑愛心忠心牧養他們,作他們的榜樣(5:1-4)。彼得也鼓勵信徒要彼此謙卑順服,在大難前切實相愛,以不同恩賜彼此配搭,使得教會在逼迫下足以抵擋攻擊,顯出基督的榮耀(4:7-11,5:5-6)。
-彼得在信尾勉勵信徒不要因苦難而憂慮,苦難雖然真實,不過與神的恩典和所應許將來的榮耀相比,就不足介意了。然而信徒也不要輕看試探,因為魔鬼在用各樣的詭計來摧毀信徒,這裡形容「像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所以彼得再次提醒信徒要「謹守儆醒」,原文是 néphó 和 grégoreó,英文翻成 sober 和 awake,就是不醉酒的清醒和不睡覺的清醒,也就是說時時刻刻警覺不放鬆。憂慮本身就是魔鬼的伎倆,使我們在憂慮中失去對神的信靠。所以彼得再三鼓勵「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
結論
本書給我們看見,神的救恩是一個呼召。呼召我們過聖潔的生活(1:15-16),呼召我們宣揚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美德(2:9),呼召我們為基督受苦(2:21),呼召我們彼此體恤、相愛、造就(3:8-9,4:7-11),呼召我們暫受苦難,為得享永遠的榮耀(5:10)。
本書對於面臨苦難的信徒,一方面以活潑的盼望和永遠的榮耀,鼓勵他們定睛永恆、在世過客旅的生活(2:12-17);另一面以基督的受苦作榜樣,鼓勵信徒有與主同受苦的心志,來面對火煉的試驗。彼得前書書每一章都題到基督的受苦(1:11,2:4,21-24,3:18,4:13,5:1),祂在肉身受苦時,是如何忍耐、順服、將自己交託神,結果成為人的祝福,自己被神高舉,得著權柄和榮耀。主耶穌這條先受苦而後得榮的路(1:6-7,11,4:12-13,5:1-4,6,10),成為信徒的榜樣,使得信徒有信心有盼望的跟隨基督的腳蹤。
這是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市面上有許多有關苦難的勵志學說,教導人如何放鬆心情、開闊胸襟、面對逆境、在困難中如何調整步伐。彼得前書也是勉勵人如何面對苦難,只是彼得教導我們不是靠自己的意志態度;而是因著我們在主內的盼望,基督的榜樣,和聖靈的同住。
主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
14:27,16:33)在主內面對苦難的內心平安,不是勵志努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態度;而是與神和好的平安,帶來對神大能的信靠、對救恩大愛的回應、對神公義主權的認識、對聖靈掌權的順服、對將來榮耀的盼望。
我們雖然身在今生,有痛苦、失望、傷心、逼迫、苦難…然而在這些困境中,死而復活的主帶來盼望,我們知道這些都要過去,永生的盼望在我們心中帶來超越困境的力量。一方面我們看生命「如夜間的一更」,知道我們在世如過客寄居;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是主耶穌以重價贖來的,帶來永恆的價值,使我們在面對試煉困苦時,既是憂傷又是喜樂,讓我們的生命在這些困難中漸漸煉淨,成為成全完備,得以歡喜無瑕的站在主面前。
謝謝🙏🏻。好棒/深刻的見解 彼得前書的讀者感謝你 😄😄😄
ReplyDelete謝謝你的留言,對自己的筆記能給人帶來助益感謝神。近來陸陸續續在閱讀更多更新的註釋書,對自己的舊筆記作一些修改和更新,下一兩個月應該會更新彼得前後書。
Delete請問自9/2020後,更新的彼得前後書有發出來嗎?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