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6, 2021

哈巴谷書概論


(2021年三月更新)

哈巴谷書將自大妄為的巴比倫對比於以色列民中的忠心者,提出有力的神學論述,解釋耶和華神如何介入歷史並彰顯祂的作為與權柄,對各國施行刑罰與拯救。巴比倫要成為神對以色列民懲治的工具,這在以賽亞書(39)、耶利米書(27-29)、和以西結書(24-32)都已經預言。然而等時候到了,巴比倫將因其傲慢與自恃,要承受亞述在那鴻書裡所面臨的傾覆。不論是以色列或巴比倫,都不能用服事偶像來對抗這位獨一真神,唯有憑著信心的人,能在神的大能裡享有庇護和拯救。


作者和歷史背景
哈巴谷 Habakkuk,名字希伯來文 ḥăḇaqqūq 原意是「抱」或「擁抱者」的意思。 哈巴谷的身世不明,作者沒有介紹自己的生平,只提到自己是先知。從本書最後一句說「這歌交與伶長…」,顯示他可能是聖殿裡參與音樂事奉的利未人。
哈巴谷的事奉,一般猜測是在約西亞王死後,約雅敬作王的時候。在1:6講到迦勒底人的興起,2:20又提到聖殿,表示聖城尚未被毀,推斷成書時間大概在609-598 BC,同期的先知有耶利米。(先知西番雅的事奉,應比哈巴谷稍早,是在約西亞早期。)
迦勒底 Chaldea,又稱巴比倫 Babylon,位於現今伊拉克南部,在底格里斯河與糼發拉底河流域附近一帶平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Mesopotamia。 迦勒底人本為亞伯拉罕兄弟拿鶴之子基薛 Kesed 的後裔(創 22:20-22)。創世記 11:28-31 說,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帶著亞伯拉罕、撒萊、和羅得出了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地去,拿鶴顯然留在迦勒底。在 1700 BC 左右,迦勒底人統一附近一帶平原城市國家,以巴比倫為首都,成為古巴比倫王國。當時亞述人(尼尼微)在北,迦勒底人在南。 
在 729 BC,古巴比倫王國為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佔領,長達一世紀之久。 到 626 BC 左右,被指派管治巴比倫的迦勒底人拿布普拉撒起來反叛亞述,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後來巴比倫聯同伊朗高原的瑪代王國 Medes,在 612 BC 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在 609 BC 為新巴比倫王國及瑪代王國瓜分。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位於底格里斯河以西土地,包括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一帶。
南國猶大在希西家 Hezekiah 時有短暫中興後,他的兒子瑪拿西 Manasseh 繼位後重建那些被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在殿內哩亞舍拉像,拜偶像、交鬼焚子、行各樣邪術。瑪拿西陷猶大於罪中,行惡比其他被滅的列國更甚。接位的王約西亞 Josiah 雖然施行宗教靈性改革,除掉所有的偶像邱壇,且修復聖殿、遵行律法書,可是百姓已經陷在罪中太深,社會上還是道德敗壞、偶像崇拜,不義、欺壓、詭詐,遍地都是(哈 1:3-4)。
在 605 BC 埃及借道北上攻打巴比倫,約西亞可能當時與巴比倫聯盟,不聽先知勸告而出去迎戰,結果在米吉多受傷身亡(代下 35:20-24)。埃及卻在這場戰役中(Battle of Megiddo),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大敗,從此巴比倫聲威大振,成為霸主。
約西亞死後,他的兒子約哈斯繼任,只作了三個月的王,就被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廢了。另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為王,改名為約雅敬 Jehoiakim 。約雅敬作王 11 年,行耶和華看為惡的事(王下23:36-24:7,代下36:5-8),焚燒先知耶利米的書卷(耶36:27)。在 605 BC,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來攻擊打耶城,第一次擄走百姓(但以理就在其中),約雅敬稱臣。到 601 BC,尼布甲尼撒攻打埃及不下,約雅敬不聽耶利米的勸告,反叛巴比倫,結果在598 BC他被用銅鍊鎖著帶回巴比倫。(王下 23:31-24:4,代下 36:1-8)

本書特色
哈巴谷書比起其他先知書來看,是一本獨特的書。是先知主動尋求從神而來的啟示,然後神回答了先知的提問。哈巴谷沒有代表神來責備選民,反而是質問神,要求神解釋祂的作為和行動的原因。哈巴谷看到外邦互爭強權、國內貧富不均、惡人當道、百姓苦不堪言、宗教混亂、徒有形式沒有敬虔,因此向神呼求發問。
人生經歷的苦難時常帶來疑惑和困擾,約伯和哈巴谷在苦難中向神提問,神並沒有定他們的罪。全知全能的神早就知道事情的始末,在祂沒有時間的限制,祂願意向真心求問的信徒啟示祂自己的心意(摩3:7)。本書始於先知的信心危機,終結於一首意義明確的詩篇。
這卷書宣告了國家和國際間的罪惡,描繪耶和華使用強大的國家(巴比倫)來懲罰選民的偏離。並強調了先知經過提問反思後對神的認識與神的關係、和信心的歷程全書描繪耶和華神是啟示者審判者安慰者教導者拯救者歷史掌權者,勉勵忠心者(義人)堅守信心得拯救。整本書的前兩章是散文體裁,有先知與神的對答;第三章是詩歌,意境優美,是明白神的心意後,對神完全信靠的讚美。

分段
哈巴谷書可以分成兩大部份——
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的困惑
哈巴谷的讚美
第一個問題
神的回答
第二個問題
神的回答
信心的領悟
為何看著民間的奸惡而不理?
興起迦勒底人來刑罰猶大
為何讓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
惡人的審判必到,一切出於耶和華
認識神榮耀的大能,等候信靠神的拯救,因神喜樂
1:1-4
1:5-11
1:12-2:1
2:2-20
3:1-19


第一個問題(1:1-11)
哈巴谷看到世間的不平與不義,向神尋問:為何不聽哀求,為何還不拯救?這是一個特定卻又普遍的問題,詩篇七十三篇亞薩的詩裡也說,「看到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詩人在詩篇十三1-2節也發出同樣的哀求。這裡以哀歌的形式問神,要到幾時神才出手?神到底是否願意將他們從逼迫中拯救出來?這是先知對掌管人類歷史政治秩序的神,所發出沮喪迷惘的疑問。
神回答:將要用迦勒底人來懲治猶大的敗壞
從神對哈巴谷的回答中看出,猶大遭懲罰的真正原因在於他們的不信。「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  他們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  所以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代下 36:15-17)
「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 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王下 24:3-4)
聖經告訴我們,神因著與大衛立的約,一直耽延猶大的刑罰。多次差遣先知(以賽亞、彌迦、西番雅、耶利米、阿摩司雖是對北國傳道也警誡猶大)去勸誡百姓,可是他們始終不聽。所以早在以賽亞時,就預言猶大要亡於巴比倫。那時的霸主是亞述,巴比倫還在亞述控制之下,那個預言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人類的歷史、文明的演進,沒有一樣不在神的權柄之下。哈巴谷以為神撒手不管,任由罪惡橫行,其實神一直在掌管。

第二個問題(1:12-2:20)
哈巴谷聽到神的回答後,困惑更大。哈巴谷相信神的公義,知道神有權派定懲治者(1:12),但他面臨一個神學問題:神不是公義聖潔的嗎?怎能讓更惡的人來懲治惡人?這麼能容忍這樣傲慢兇殘的國家來殺戮列國呢?巴比倫若摧毀了猶大,邪惡不僅沒有停止,敗壞反而會更大,這位以色列的聖者的神,怎能任由褻瀆和殘忍繼續發生而不加遏制?
哈巴谷提問之後就像一個士兵站崗一樣(守望)等候神的回答。儆醒守望是先知應有的職責,一方面是等候神,一方面是反省和預備自己迎接神的回應與啟示。他知道神的答覆必然臨到,所以耐心等待。神果然宣明祂是公義的神,巴比倫也要為他們囂張的殘暴行為負責。
神回答:迦勒底人的刑罰必到,只有義人因信得生
神要先知把祂的默示寫出來,讓讀者明白神的智慧。這個回應的默示不只是安慰哈巴谷,也是給在巴比倫手下受苦的人,更是鼓勵歷世歷代與邪惡勢力對抗的信徒。「義」(wəṣaddîq)有正直、無瑕、忠心、可靠、信任、堅定等意義,正直和信靠兩者都顯示信心(心態)和行為(實際)之間的互動關係。義人得生是「因信」而來,與惡人倚靠自己的驕傲之間,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義人所得的生命與得地為業有分不開的關係,這片土地現在要受巴比倫人的威脅,但神應許以色列人的生命與土地都將要存留,然而強敵巴比倫卻要滅亡。
神列出迦勒底人的五禍,表示神鑒察人心,對惡人的審判看似延遲,卻終必來臨,並將完全摧毀惡人。鼓勵屬神的子民要憑信心等待,公義必然伸張,義人必得救贖,抵擋神的必被審判。
1. 禍哉,增添不屬自己的財物(2:6)——貪婪、搶奪他人,結果是成為別人的擄物。
2. 禍哉,積蓄不義之財(2:9)——安居自豪,結果自害己命。
3. 禍哉,以罪孽立邑(2:12)——榨取勞役,結果被火焚燒。
4. 禍哉,給人喝酒加上毒物(2:15)——羞辱他人,結果自取羞辱。
5. 禍哉,雕刻的偶像(2:18)——膜拜假神,結果是被真神毀滅。
結論:當神的審判臨到他們,全地都將看到神的公義與權柄而肅敬靜默。對耶和華榮耀的認識,將要像海洋一樣充滿全地,不單是讓亞述、巴比倫等這些抵擋神的壓迫者看見,更是讓整個受造界(賽6:3,啟18、19)看到。這個信息宣告(「寫在版上」)——歷史在神的手中,並朝著耶和華所命定的高潮推進,絕不改變。信靠神的人因著有這等盼望,而不致於被暫時的耽延而焦慮喪志,神的應許必要在祂所定的日子來臨,信徒當憑著他們所稱義的信心等候。(參 彼後3:3-14)

哈巴谷的贊美詩(3:1-19)
先知以詩歌的形式,寫出對神的求告與讚美。流離詩(shigionoth)是一種感情澎湃的詩歌,有些傷感,類似流浪者之歌。先知在詩歌中稱頌神的位格(耶和華、聖者)和祂的作為。哈巴谷知道神對猶大的審判將到,呼求祂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反映出神公義和慈愛的屬性。
先知重述神帶領子民出埃及的救贖,讚美神施恩的大能與榮耀。以英勇的戰士來描寫神的權柄(參 啟19主耶穌再來的描述),列國都將受審,神的忿怒通行大地。神雖管教子民使他們分散被擄,但是神要拯救復興選民。神將施行祂的旨意,信徒只好安靜等候。
本書最後以信心的讚美結束——不論環境如何,一心仰望神。我們的力量、安危、拯救,都從神而來。苦難讓我們學習經歷神,看到祂的信實和權柄。就像先知在此說的,「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競、嘴唇發顫、骨中朽爛。我在所立之處戰競。我只可安靜等候...」他認識到神的權柄而生畏戰競,然而他沒有只停留在畏縮的景況,而是平靜、肯定地等候。「等候」與「信靠」是同義字,等候是因為相信神是信實的祂必要成就所應許的。神是我們的保障與救贖,因此我們的心因神而喜樂。
哈巴谷書最後幾節的詩句,實在是一幅極美的畫面,「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先知宣告他對神的信心不是來自外在的環境與條件。雖然在患難中,他對神的信靠成為生活的力量喜樂的源頭行事的準則


結論: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書只有三章,共 56 節,但其中闡述了一個重要的神學觀點,就是信心與公義的相連豎立了真理的基石——義人因信得生。保羅在羅馬書闡述「因信稱義」的教義時,就引用了這句經文。「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 義人必因信得生。』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羅 1:16-18)
保羅延伸哈巴谷的真理,告訴我們福音(耶穌基督的救恩)是神的大能,為要就一切相信的人。神的公義在耶穌基督的救恩上顯明出來,「顯明」原文是「啟示」,也就是說神藉著耶穌將祂自己啟示給我們。在基督的救恩裡,啟示了神公義與慈愛,也顯明了祂信實守約的屬性。
神的信實根植於祂的聖潔,祂的信實顯在——
1. 祂永不改變,「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2. 祂的大愛,「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3. 祂的饒恕,「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4. 祂的帶領,「他帶領百姓歡樂而出,帶領選民歡呼前往…」
5. 祂的應許,「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
6. 神的保護,「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羅馬書裡的「信」faith(pístis),是由字根 「被說服」(peithô) 來的,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信心,也是神的恩典;是被神的大愛所說服的回應,不是人自己與生俱來的。因為出於神的信實,一定會拯救與審判,所以我們信靠。因此,稱義要靠信心,也可以說是忠心。舊約信心偉人單憑神的應許行事時,就是「出於信,以致於信」的表現。在他們行動前,神呼召他們,他們終其一生尊崇忠於神,而耶和華也時時引導供應他們。
這便是哈巴谷在第三章的讚美詩的信念,保持對耶和華屬性和作為的確信,先知也加入了宣告猶大和巴比倫遭禍的行列,「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祂知道猶大國將要面臨信實的神的審判,神將要藉外邦的侵略,來管教祂的子民。然而哈巴谷也認識神信實的另一面——憐憫與慈愛,所以他完全信靠神。他宣告——因著信靠神認識神作為背後的信實這等人將要得生被神稱為義人
被神視為義、得永生的人,必是相信神的人。反之,惟有藉著信心,才能在神面前稱義。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哈巴谷的金句,來鼓勵信徒當堅守信心。他說「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 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  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 10:36-38)他接著舉了很多舊約裡信心的例子,鼓勵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 12:1-2)信心是信徒敬虔的行為與安靜等候神的根基。
希伯來書闡述了信心的真義,書中列舉了許多信心人物,他們的盼望(或神給他們的應許)有許多在他們的一生都沒有實現,作者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此他們的義是因著他們的相信而來。我們的信心時常是建立在看得見的神蹟、蒙應允的禱告上,但是「所望」和「未見」都是尚未實現的事情,甚至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生。哈巴谷書提醒我們,信心不是從神行過的神蹟得來而是因著信心我們看到神的神蹟。



Wednesday, March 17, 2021

那鴻書概論

(2021年三月更新)


在以賽亞、何西阿、約拿、彌迦書都說過許多關於亞述的事之後,現在這個罪惡的大國終於來到面臨神判的時候了。整本書顯示公義的神對世界罪惡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現在審判的結局已經來到,當然刑罰之後也帶著更新的盼望。惡人被毀滅,對忠心的人來說是好消息。它宣告耶和華勝過邪惡的終極勝利。本書也表明在以賽亞異象中看到的亞述景況已經實現,證明耶和華對遠近歷史的掌權,對大衛應許的展望,並宣告神將永恆統治受造界。

作者與歷史背景
那鴻,名字希伯來文 Nachum 原意是安慰的意思;尼希米 Nehemiah(希伯來字 Nechemyah)意為神安慰,就是「那鴻」一字的延伸。那鴻自稱是伊勒歌斯人,因沒有詳細描述,無法確定在那裡。有人認為那是南國猶大的一城,也有人說是北國的迦百農(主耶穌事工之地),因為迦百農原文字義有「那鴻之村」的意思,但確定的是那鴻是南國猶大的先知。
那鴻書 Nahum 幾乎就是約拿書的續集,兩本書的對象都是亞述帝國的尼尼微城。約拿是北國以色列耶羅波安二世(782-753 BC)作王的時候的先知,被神差派去亞述的尼尼微城傳受審滅亡的信息。結果全城上下,聽到約拿的信息後,從王到平民,都披麻悔改。神的恩典與慈愛因此臨到他們,尼尼微城沒有被毀。
然而亞述的悔改十分短暫,提革拉毘列色三世 Tiglath-Pileser III(745-727 BC)又大興征伐,國勢迅速擴張(王下 15:19-20、29),先滅了亞蘭,並且以色列稱臣(王下 16:7-18)。接著的撒縵以色五世 Shalmaneser V(726-722 BC) 攻陷北國以色列(王下 17:3-6,18:9)。之後的撒珥根二世 Sargon II(721-705 BC,參見 賽 20:1) 、西拿基立 Sennacherib(705-681 BC)也在主前 701 年侵略猶大(王下18:13-18,代下 32:1)、以撒哈頓 Esar-haddon(680-669 BC)(參見 拉 4:2),都是凶猛好戰的領袖,巴比倫當時也在亞述的統治下。 要在亞述的亞斯那巴(又稱:亞述巴尼帕 Assur-banipal,669-627 BC)死後,新巴比倫帝國才崛起 。
尼尼微城 Nineveh 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個城市,聖經記載是挪亞的曾孫寧錄所建(創 10:8-12),後在主前兩千年初被說閃語的亞甲人 Akkadians(後來的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所代替。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東岸,是亞述帝國 Assyrian Empire 的首都。尼尼微是大城,約拿記裡說要花三天才能走完全城(拿 3:3),應該是幾個城市總和的大都會(創 10:11-12)。從考古遺址城的圓周約有 60 公里長, 有 200 多公尺寬的護城河,內外兩層城牆,牆高 7里半,樓城 15 座,城內有果園禾場,可以自給自足,是當代人心中的金城湯池,不可攻破。然而尼尼微城在 612BC 被巴比倫與瑪代聯軍攻陷,血腥的屠城成為尼尼微的報應,亞述帝國亡。 尼尼微徹底被毀後,直至主前二世紀,其城址仍無法尋見(參見 結32:22-23)。
本書3:8-10 提到挪亞們被擄遷徙的事,挪亞們就是底比斯(Thebes),原是埃及南部的首都,在 663BC 被亞述攻陷。所以那鴻書的成書時間應該是在底比斯被攻陷和尼尼微被毀之間(663-612 BC),距約拿書晚了一百多年左右。同期的先知有西番雅,耶利米,和哈巴谷。


本書特色
亞述在聖經裡是罪惡和異教的代表,聖潔和公義的神要向它施行嚴厲的審判與刑罰。亞述人殘暴無情對待戰俘十分殘酷,本書在撒瑪利亞淪陷後很久才成書,說明神的刑罰在人的等待下看來似乎延遲,但祂永不會忘記,祂顧念所造的世界、介入人的歷史,祂必要照著祂的公義施行審判,「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那鴻書中的神是一位戰士,要為祂的子民出征。全書以讚美詩、質詢、宣告、報信、嘲諷、辯論、哀歌等手法寫成。


分段
那鴻書大部份是以詩歌體裁寫成,語氣雖然嚴厲激烈,但文字優美。本書可以依照章節分成三大部份——


神是公義的審判者
尼尼微傾覆的宣告
尼尼微滅亡的描述
尼尼微受罰的原因
神將行公義
神施行公義
神忌邪施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也可以從神的公義來分成兩大部份——
神坐王審判
神的公義
神的懲罰
讚美神的公義
尼尼微必傾覆
滅亡的景象
受罰的原因
1:1-8
1:9-2:2
2:3-13
3:1-19
耶和華忌邪施報
救猶大脫離其軛
從地上滅除
流人血的城


神的公義
那鴻書講神是公義的審判者,首先在第一章用讚美的詩歌,宣揚神公義的屬性。神雖不輕易發怒,但祂是聖潔的神, 是忌邪施報的神(1:2-3)。這種忌邪是對公義的一種熱情,也是出於公平與良善的屬性,「萬不以有罪為無罪」。亞述人把他們的成功歸於自己的能力和他們所膜拜的偶像,先知那鴻以自然界來描述耶和華神的能力與權柄——山和海都在祂的權柄之下,風和雲也只是祂腳下的塵土,肥沃的土地在神的斥責下變成荒蕪,祂是宇宙萬物的主宰(1:3-5),亞述人和他們的偶像如何與之相比呢?當這樣大能的神要施報的時候,誰能站立得住呢?這是那鴻給尼尼微的宣告。
那鴻宣佈尼尼微必毀滅,因為他們是神子民的仇敵,設計攻擊猶大(1:7、9、11)。1:12-14節描述亞述和猶大前途的對比,顯示神保護那些投靠祂的人,必要殲滅邪惡傲慢的仇敵。在 1:8 預言尼尼微城亡於漲溢的洪水,在 2:6 也提到河閘開放,宮殿沖沒,正是尼尼微城滅亡的原因。尼尼微城位於底格里斯河東岸,他們在河道上設水閘控制水源。後來巴比倫與瑪代的聯軍攻城不下,有一說法是剛好底格里斯河氾濫、沖破城牆,敵軍就趁機入城殺戮搶奪;另一個說法是巴比倫人攻佔水閘,放水沖破城牆。


神的懲罰
尼尼微城原為人口聚集的大城,將要遭受他們意想不到的滅亡,他們所驕傲的能力(獅子)、軍事(2:4-5)、財富(2:9)都要轉眼消化,空虛荒涼(2:10-13)。亞述的繁榮和軍事都不能救他們脫離這位獨一真神的權柄,時機成熟神要採取行動來打敗祂子民的壓迫者。尼尼微城在 612 BC 被攻破後,就在歷史中淹沒,成為廢墟,直到十九世紀中才被考古學家挖掘發現,正如先知的預言。

滅絕亞述的不是巴比倫,而是耶和華神。因為亞述人惡貫滿盈,殘忍好戰(3:1-3),又把他們的偶像帶到所佔領的地方,迷惑人行邪術(3:4),還因為他們自己驕傲,以為牢不可破(3:8-10),所以神興起巴比倫,使亞述降卑並被滅絕。

預言亞述劫運難逃,是無法重建的(3:8-19),而且因為亞述人殘忍欺壓,所以遭滅亡反而列國額手稱慶。神的審判表示耶和華是全地的王,拯救與審判都掌管。那鴻書用直接的方式告訴我們,罪惡必要受懲罰。一方面提醒我們要提防自己所倚靠的偶像和所犯的罪,另一方面鼓勵我們在試煉逼迫下有盼望,知道最後的審判在公義的神手中,祂必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作他們的保障。


結論——神坐王
那鴻書在對尼尼微的宣告中,彰顯神的權柄和大能。亞述帝國在地中海附近稱覇多年,尼尼微城鼎盛繁榮,他們所自誇的人口、軍事、商業、城牆,都在神公義的懲罰下盡滅,「不知道落在何處。」那鴻書的結尾,好像有點幸災樂禍,其實先知只是樂於看見神正義的聲張。詩篇七十三篇裡也有提到那些驕傲抵擋神的惡人,看來不可一世、為所欲為,詩人說「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祢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沈淪之中。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他們被驚恐滅盡了。」(詩 73:17-19)
相對於尼尼微公義的懲罰,那鴻書也給神的子民帶出安慰(先知的名字就是安慰)。他宣告猶大將不受亞述的軛,耶和華要復興雅各和以色列的榮華,並說「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這平安的信息,就是神掌權的消息。以賽亞書中也說「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坐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賽 52:7)。保羅在羅馬書九章闡明因信稱義的真理時,也引用了這句經文。這平安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賽 9:6-7)

尼尼微城代表這個與神敵對的敗壞世界——人們自傲、任性、不義、詭詐、強暴、搶奪,充斥其間。 約拿書與那鴻書一前一後,都是對尼尼微傳講神的話。約拿書帶來神的救恩,那鴻書卻帶來神的刑罰。主耶穌道成肉身,降世為人,帶來普世的救恩與救贖;等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便是那騎白馬的審判者,有利劍從他口中出來,可以擊殺列國。

那鴻書告訴我們,「耶和華本位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但他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尼尼微,又驅逐仇敵進入黑暗。」(鴻 1:7-8)主耶穌傳道時曾說祂是好牧人,羊聽祂的聲音;祂按著名叫自己的羊, 把羊領出來。(約 10:3)我們今天應該仔細思考:我們是仍陷在尼尼微城中,還是跟隨主耶穌的聲音,被領到好牧地? (參:太7:21-27)在白色大寶座之前,沒有人能逃避延遲神的審判,聖經裡說「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珥 2:11)


Saturday, March 13, 2021

彌迦書概論


(2021年三月更新)

正如約拿書所證明的,悔改就能避開審判,但是聖約之民卻沒有改變。彌迦書闡述因世人拒絕神的警告,神將因眾人的罪而對付世人。彌迦書中嚴肅的審判信息,是依據以色列民與神西乃之約所頒布的律法;而安慰的希望遠景,則建立在神與先祖所立不變的聖約。

作者與歷史背景
彌迦 Micah 是南國猶大人,希伯來原文名字是由三個字母合成 Mikayahu ,意為「誰能像耶和華」,Mikhah 是簡稱。聖經對彌迦的家世背景沒有細說,只知道他是南國猶大人,家鄉是摩利沙,是距耶路撒冷西南的一個小鎮,靠近非利士。
彌迦書一開始,說他事奉經歷三個王朝——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同期的先知有同為對南國猶大的以賽亞,和對北國以色列的阿摩司與何西阿。彌迦的事奉應比以賽亞略晚一點,因為沒有提到烏西雅王;書中也沒有提到主前 701 年希西家作王的時候,耶路撒冷城被亞述王西拿尼基圍攻的事(王下 18:13,19 章),所以估計事奉時間約在 735-710 BC。書中預言北國撒瑪利亞的傾覆,在 722 BC 實踐,可見寫書時間應該早於此。
彌迦的宣道對象主要是南國猶大人,不過書中也多次提到北國以色列。北國在耶羅波安二世時外敵衰弱,社會繁華,造成貧富懸殊,不平欺壓,生活靡爛,膜拜偶像的風氣(參見 阿摩司書)。當時南國也繁華一片,北國這種道德敗壞的風氣也傳到南國。亞哈斯為王時面臨大馬色(亞蘭)與以色列聯軍侵略的危機(王下 16:7),而向亞述稱臣求援,淪為亞述的附庸,希西家時也向亞述進貢(王下 18:14-16)。人民的生活在敵人威脅下沒有保障,但富商與權貴卻在城堡宮廷中享樂安逸,所以彌迦書第二段就是對領導者發出的警誡。
當時人民對信仰是偶像眾多,宗教墮落。亞哈斯為了討好亞述,造新壇燒香,拜外邦假神(王下 16:10-18,代下 28:20-25)。雖然希西家作王時改革中興,清除異教敬拜(耶26:18-19),但是民心已腐,徒有形式,沒有真正悔改。此書寫於希西家早期,北國尚未被滅。宗教的墮落造成社會腐敗混亂,無視神的誡命與律法,貪心欺詐、枉法收賄、欺壓弱者…所以彌迦在罪惡錯謬中大聲疾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神的子民是揀選的族類,要作萬國的見證,可是他們棄善好惡,神的審判即將臨到。


本書特色
彌迦書與同期的以賽亞書一樣,兩人都使用了在現今和未來之間轉移的描述技巧。彌迦書的文體結構比較鬆散,在長篇審判的宣告中,常夾有救贖的信息與盼望,如黑夜中的幾點星光。罪的工價就是死,這是一個人不願聽到的信息。但彌迦對國家帶著深切的關懷,在嚴厲的指責、懲罰審判的預言中,看到民族的復興,帶出對彌賽亞的預言。
神的公義與恩典,在本書中彰顯無遺。在三個大段裡,看到神從靈性敗壞和多行不義的百姓中,消滅失敗的領袖、揀選餘民、赦免他們、拯救他們,並帶我們看到未來將要實現的基督國度。神的信實與慈愛常存,神救贖世人的計劃,從亙古到如今不變。

彌迦書的預言與實現
彌迦書雖然只有七章,其中有很多重要的預言:
撒瑪利亞淪亡(1:6-7,722 BC)
亞述西拿基立攻打猶大(1:9-16,702-701 BC)
耶路撒冷淪陷(3:12,7:13,586 BC)
被擄到巴比倫(4:10,586BC)——當時巴比倫是在亞述的統治下,所以這個預言應證神凡事掌權。
餘民回歸(4:13,7:11,14-17,520 BC)——以賽亞書中也預言約兩百年後的波斯王古列(賽 44:28,45:1,45:13)下詔讓以色列餘民回歸,重建聖殿。(參:代下36:23)
基督降生在伯利恆(5:2,約 3 AD)
神永遠的國度(4:1-8)——這與啓示錄 21章裡的新天新地互相輝映。

彌迦書在聖經其他書卷中的引用
耶利米書26:18引用彌迦書3:12——錫安被耕種
馬太福音2:4-6引用彌迦書5:2——王生在伯利恆
馬太福音10:35-36引用彌迦書7:6 ——家人彼此為敵
此外,在啟示錄二十一章中描述神的山被高舉、萬民都湧向那裡敬拜神,也在彌迦書4:1-5中被預言。


分段
本書可以由三個「要聽」分成三大段——

眾民的罪惡
1-2
領袖的罪惡
3-5
猶太人的倚靠唯有在神
6-7
「萬民啊,
你們都要聽…」
「以色列家的官長啊,
你們要聽…」
「以色列啊,
當聽耶和華的話…」
控訴
盼望
控訴
盼望
控訴
盼望
1:2-2:11
2:12-13
3
4-5
6:1-7:6
7:7-20
審判
希望
救恩
關乎子民
關乎國度
關乎敬拜


一。關乎子民 (1-2 章)
本段向萬民宣告神審判的日子臨近,祂是掌管宇宙的主宰,人類歷史的發展在神手中,主從聖殿(神的聖潔)要見證人的不是(墮落)(1:2-4)。神呼喚全地的人來聽審,亞述軍隊的背後,其實是耶和華懲罰的作為。
論及子民的背道(1:3-7,2:1-3,2:6-11)——拜偶像(邱壇)、行邪惡(妓女雇價)、圖謀罪孽。靈性的敗壞產生社會的不公——驕傲、貪心、欺壓、虛假,以為「恆久忍耐的神」會放縱他們的惡行。
預言撒瑪利亞的傾覆——北國以色列的亡國與被擄(1:5-7,1:15-16,2:4-5)。一章10到16節的猶大城邑清單與刑罰(宣示「災禍從耶和華臨到」),顯示神的審判也必臨到他們。而以色列(撒瑪利亞)的傾覆終將導致猶大的滅亡(1:8)。
責罰中的應許(2:12-13)——這裡是「聚集招聚」餘民、「直闖城門」進入、「王在前面行」的三部曲。分裂的王國要合一、被擄的餘民要回歸、神親自開路帶領。這在歷史中已經應驗,也在新約基督和教會身上彰顯(參:西1:18-22)。

二。關乎國度(3-5 章)
這段先指出世上領導者的罪行,然後帶出將來永久的君王彌賽亞的國度——指出政治領袖當權者的不是(3:1-3)、指出屬靈領袖祭司和假先知的不是(3:5-10)、預言耶路撒冷的傾覆(3:12)。神離開他們是因為領袖的失敗,審判的刑罰先是神的沈默(不應允、掩面),然後是失去引領(黑暗),最後是聖殿被毀(神不同在)——我們當儆醒,這個原則也適用於今日教會。
責罰中的應許(4-5 章)——舊耶路撒冷因為領袖的腐敗而滅亡,新耶路撒冷卻要得勝,因為彌賽亞要率領被救的餘民,建立神榮耀的國度。這個應許自從巴比倫回歸的餘民重建開始,在耶穌建立的教會應驗,最後在新天新地裡要達到終極的成全。
應許國度的榮耀——萬民歸流、渴望神的教導、作萬國的神施行公義、地上和平(4:1-4),這段經文在以賽亞書 2:2-4 也有相同的描述。在末後的日子耶路撒冷要被高舉,作為神的居所並吸引一群聖潔、屬神的子民。世上的現實要褪去,理想的永恆要實現。啟示錄也描述在更新榮耀的國度裡,不再有眼淚、死亡、悲哀、疼痛,有生命河的水和生命樹供應子民。聖民、聖城、聖時將要達到完全的實現。
四章1-5節提及四個自由的景象:不再無知(「主必將祂的道路教訓我們、我們也必行祂的路」),不再有戰爭(「不再學習戰事」),不再有私慾(「人人都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不再害怕(「無人驚嚇」)。因此那將是一個順服(律法在心上,耶31:33)、聖傑(聖路,賽35:8)、真理(真實,賽65:16)、認識神(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全地,賽11:9,哈2:14)、基督作王(賽9:7)的時代。
先知預言以色列民將解脫巴比倫的轄制。現在的不義將要過去,但餘民要經過試煉痛苦(4:5-10),他們的盼望、他們的倚靠,單單在於這位神。神的計劃是用審判來消除偶像、不公、欺壓,然後在由這位大衛後裔的統治者,來建立全地和平的國度。
應許拯救者的出生——出於伯利恆(5:2)、從太初到亙古(5:2)、作神的大牧者(5:4)、打敗仇敵的大能者(5:5-9)、神的國度全然聖潔(5:10-15)。
祂將要招聚外邦歸入名下(5:3),牧養與供給祂的羊群、賜給他們平安(5:4-5),擴展國度直到地極(5:4),拯救子民(5:6),子民有著豐盛的生命、所倚靠的不是世事乃是大能的救贖主(5:7),祂將要除去偶像與不潔(5:10-14),對敗壞施行審判(5:15)。

三。關乎敬拜(6-7 章)
神藉著先知, 如在法庭上用對證的方式,來責備以色列人的背棄,在以賽亞書中也用這種方式指責百姓(賽 1:18)。其中有三句重要的話——「我的百姓啊」、「使你厭煩」、「耶和華公義的作為」,表明信實慈愛的神施恩拯救,揀選以色利百姓為屬祂的子民,他們本當委身順服神,他們卻厭棄祂,這是從他們的祖先到現在一直以來的過犯。
六章敘述神過往的帶領與救恩(6:4-5),他們本可以與神同行並尋求祂的旨意,但是他們卻選擇了不順服聖約。百姓在信仰上只有表面的敬虔,沒有生命的實質(6:6-8),社會呈現貪婪、欺騙、不公等各樣敗壞。神子民應有的品德——公義,憐憫,因為這是神的屬性。也應在神面前謙卑、跟隨神的帶領、與神同行。
先知指控百姓道德上的不義——不平、強暴、詭詐,信仰上的偏離——暗利、亞哈,及將受到的懲罰——荒涼、蒙羞(6:10-16)。結論是民風敗壞,沒有一個義人(7:1-6)
責罰中的應許(7:7-20)——神必實現應許(7:7)、必從黑暗到光明(7:8)、神必伸冤(7:9)、必見神的公義(7:9-10)、必得重建擴疆(7:11-14)、在萬國中作見證(7:15-17)。
彌迦書闡明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出埃及脫離為奴、進迦南得地業、大衛王朝成為大國、作萬民的祝福),這些後來因為百姓不守聖約而崩離破壞。然而信實的神仍舊履行聖約,新的出埃及(脫離罪)、新的地業(天國)、新的王朝與國度(基督教會)將要來臨。彌迦同時用當時和遙遠的未來兩種視角來解釋歷史,使當代的人有盼望,也給我們這世代的人帶來確據與更大的盼望。


結論:有何神像祢
彌迦書最後以讚美短詩做為結束,「有何神像祢…」正好就是先知的名字;再次發出讚美神的信實與慈愛,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神的救恩將我們的罪愆全部洗淨,預表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
彌迦書最重要的預言就是基督降生在伯利恆。 約 3:16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同時期的先知以賽亞也預言基督的降生,「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的名字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 9:6)
伯利恒素來有「糧食倉庫」之稱;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 6:35)。啟示錄 22:1 描述新耶路撒冷「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神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我們的神是創造天地滄海,陳設月亮星宿,造萬物生命的主宰。生命因祂而來,從祂而來。耶穌基督的降生,帶來全地的救贖,因為祂就是那道成肉身的神,「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 5:2)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主耶穌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成了那永遠的贖罪祭,使我們能得以神和好。當基督為人付上罪的工價(死亡),祂實現神聖約的應許,彰顯神慈愛信實又公義的屬性。如彌迦書最後所說「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主耶穌賜下的大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 10:27),和彌迦書裡神對我們說的「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是一樣的。願我們行事為人都與我們蒙召的恩相稱,天天與主同行,討神喜悅,使神得榮耀。世人看出我們是基督的門徒,不在於我們的言語,而在於我們以生命的見證向神發出讚歎說「有何神像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