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月更新)
約拿書是聖經裡熟為人知的先知書,連上過兒童主日學的小孩,都知道約拿被大魚吞進,在魚腹中三天三夜的故事。先知書一般記載先知的順服呼召,與宣告神的信息;約拿書卻充滿了戲劇性的起伏,記載先知的悖逆違命,後回轉順服神,最後又不服氣神的作為。我們常常在約拿所經歷的這些事件上打轉,而容易忽略了本書的神學深意。
本書的主角不是約拿或尼尼微,而是神本身。它強調了神主動參與拯救世人的行動,表現耶和華對全人類的慈愛。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對祂所造的一切,不論他們是否認識祂,都願意呼召他們回轉悔改、得拯救、蒙恩惠。
作者與歷史背景
約拿Jonah,名字希伯來文 Yonah 原意有鴿子的意思,是亞米太的兒子,是迦特希弗人(王下 14:25)。迦特希弗在耶穌時代的加利利邊境,離耶穌的故鄉拿撒勒很近。難怪耶穌傳道時會借用這位家喻戶曉先知的故事,來預表自己的受死和復活,又以約拿向尼尼微人的呼召,作為末世審判的標準(太12:38-42,路11:29-32)。
約拿是北國以色列耶羅波安二世(782-753 BC)作王的時候的先知,曾預言耶羅波安二世會從敘利亞手中收回疆界——從哈馬口到亞拉巴海——和大衛時代的版圖一樣。耶羅波安二世是北國最英明的統治者,他在位時北國以色列有短暫的中興(是出於神的憐憫,王下14:25-28)。他收復了大馬色、哈馬、和約旦河東被亞蘭王奪去的土地,成為地中海東岸的強國。但耶羅波安依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14:23-24),雖然在政治上安定、經濟上繁榮、但在靈命上卻是偶像崇拜的完全偏離神。在這個時段,神呼召約拿去尼尼微城,向以色列人的仇敵亞述人傳講悔改的信息。
尼尼微城 Nineveh 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個城市,聖經記載是挪亞的曾孫寧錄所建(創 10:8-12),後在主前兩千年初被說閃語的亞甲人 Akkadians(後來的巴比倫人和亞述人)所代替。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東岸,是亞述帝國 Assyrian Empire 的首都。尼尼微是大城,因為面積龐大(拿 3:3),人口眾多(拿 4:11),文明興盛也惡貫滿盈(拿 1:2)。那鴻書中形容「尼尼微自古以來充滿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鴻 2:8)。亞述一度稱覇地中海世界,與巴比倫爭霸。巴比倫曾被其統治,亞蘭被其所滅,埃及也曾被歸於亞述版圖。
在以色列人的列王時期,亞述的國勢強大,常南下侵略(王上 20:34,亞哈與亞蘭王便哈達結盟,就是想聯手對抗亞述。後在王下 15-19 章,都陸續記載亞述的入侵)。在考古的碑文中可以看出,亞述人極其殘暴,先知那鴻書中有記載「這流人血的城,充滿謊詐和強暴,搶奪的事總不止息。 鞭聲響亮、車輪轟轟、馬匹踢跳、車輛奔騰、馬兵爭先、刀劍發光、槍矛閃爍、被殺的甚多、屍首成了大堆、屍骸無數、人碰著而跌倒…」(鴻 3:1-3)亞述國在主前 722 年攻陷撒瑪利亞,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但在一百年後,巴比倫與瑪代聯手,攻破尼尼微城,亞述帝國亡於主前 612 年。
約拿書證明——神連最邪惡最殘暴神百姓的仇敵都愛,願意給他們悔改歸向的機會。「神愛世人…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約3:16-18,1:6-14)。尼尼微城悔改的事情,應該是發生在亞述國勢衰弱的時候(約772-756BC)。當時亞述在軍事上有嚴重損失,經濟也衰退,故此全城在戰禍饑荒之下,響應約拿的呼召悔改。然而他們內在生命並沒有持續地更新和改變,終究走向被神審判和滅亡的路。
本書特色與主題
約拿書主要是敘事文體,第二章中有一首感恩讚美詩。全書描繪一個強烈的對比:人的有限和神無限的慈愛。
救恩出於耶和華
|
|||||
第一次差遣
|
第二次差遣
|
||||
逃避差遣
|
約拿受懲罰
|
約拿蒙拯救
|
約拿順服
|
尼尼微悔改
|
約拿埋怨
|
1:1-3
|
1:4-16
|
1:17-2:10
|
3:1-4
|
3:5-9
|
3:10-4:11
|
以色列人的得救(約拿)
|
外邦人的得救(尼尼微)
|
||||
「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詩 67:2
「耶和華在萬國眼前露出聖臂,地極的人都看見我們神的救恩了。」賽 52:10
|
分段
第一次差遣
約拿逃避差遣(1:1-3)
約拿為什麼要逃避神的差遣?是因他怕亞述人的殘暴還是怕自己喪命?美國心理學家Maslow用約拿的故事引申了一個新的心理名詞叫「約拿情結」(Jonah Complex),他說這是人在從事一件偉大的事業時,往往會因為缺乏自信而畏縮的心理。Maslow顯然並未瞭解約拿書的真意,才會發表這種言論和看法。約拿是否只是害怕成功而逃脫呢?約拿真正的情結是什麼?
其實在第四章開頭 (4:2),我們從約拿的埋怨中可以看出真正的原因。亞述是以色列的仇敵,神差派約拿去宣告尼尼微的傾覆。敵人要滅亡了,約拿應該很高興。第一章2節中他們的「惡」(rā‘āṯām)原文可以當作是「患難」(參:耶11:12、14,帖9:2),約拿知道神差派他去不是要毀滅尼尼微,而是給他們一個悔改的機會。他不願看到神的恩典施給尼尼微城,所以他逃跑了。
尼尼微在以色列的東北邊,約拿準備坐船逃去他施(是今日西班牙的西南岸),是當時在西方最遠的地方。約拿犯了我們許多人的通病,以為神的能力被限制在所敬拜的區域裡,以為逃離遠一點就可以少受祂控制,也許神會因此放過他、不用去執行被召的任務。
約拿在第二章的禱告中引用了很多詩篇的經句,表示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無法逃避神的面。「我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裡逃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 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 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 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 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詩 139:7-12)他雖知神的心意,卻不願意順從。約拿正掌管著自己的生命,神不是他的王。
約拿受懲罰(1:4-16)
約拿逃避神,神因此在海中興起大風,這是神的第一個神蹟。這使得船主和水手,必須面對和認識這位真神和造物主。約拿知道這事與自己有關,他瞭解神的能力,知道神是掌管宇宙萬有的神。然而糟糕的是,身為神的選民,他本當是福分的來源,這是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一部分,「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1-3);但約拿不僅沒有給人帶來福分,還導致了暴風雨,讓船上的人都幾乎淹死。
約拿提議讓他淹死,可以逃避神的交托,了結自己的悲劇。這些外邦入(船主和水手)對約拿生命的關切,與約拿對尼尼微人生命的漠視,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基督徒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明白神的心意,「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是主禱文中主要的祈求。這是將神的名、神的國度、和我們個人的生命連結在一起。約拿不體會神愛世人的心意,只想到自己的好惡。然而藉由這個暴風雨,神使得這些外邦人能夠認識並敬畏這位創造天地的主。外邦人的救恩與歸信,不是出於約拿,而是出於神大能的行動。神憐憫施恩的屬性,將會在本書情節中反覆出現。即便神所揀選的僕人沒有看出信仰的含義,耶和華仍繼續按著那個聖約的原則行事。
約拿蒙拯救(1:17-2:10)
約拿料想自己必然會淹死,然而神行了第二個神蹟拯救他,就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天三夜。約拿知道這是神的恩典,保存他的性命,於是回轉禱告感謝神的拯救。感恩詩的內容通常包含:對拯救感謝的引言、困境的描述、求救的呼求、得救的實況、感恩的見證或許願。約拿的感謝詩也是這種架構,重要的轉折在於2:4的「仍」(yet),雖然他悖逆、失望、經風暴、幾乎喪命,「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他在危難時想到神的恩慈。
約拿在禱告中引用了很多詩篇的經句,感謝耶和華減輕他的危難,又強調這位獨一真神有別於其它無能的偶像,最後他宣稱「救恩出於耶和華」,這正是約拿書的中心思想。這不僅在約拿本身蒙拯救上、也在神憐憫並拯救尼尼微人上彰顯。當約拿對事工有重新的認識與委身後,神就吩咐魚把他吐到乾地上,他已經預備好了為神做工。
第二次差遣
約拿順服(3:1-4)
約拿終於順服神的差派,到尼尼微傳講神的信息。然而他的神學觀還受限於地域文化的束縛,他雖然順服了呼召並開始服事,但只是出於責任必須這麼做,而非真正有像神一樣愛人的心。
尼尼微悔改(3:5-9)
神給尼尼微人四十天的時間,顯示神的寬容與耐心。四十在聖經常代表「試煉」,洪水在地上四十天,以色列民在曠野四十年,主耶穌在曠野受試探四十晝夜。神給這個期限,希望尼尼微人民在四十天之內會悔改。
何西阿書勸神百姓悔改,接受神的赦免,然而百姓沒有回應、未曾有實質改變。約珥書鼓勵選民悔改、並盼望復興。阿摩司書為選民拒絕悔改而哀慟、並警告審判。預言的主要目的是要呼籲聽見的人改變。結果這些殘暴的亞述人,竟然從王到小都到神面前披麻謙卑,回轉離開惡行,信服求告神。尼尼微人相信、謙卑、悔改,這是第三個神蹟。連兇殘暴孽拜偶像的亞述人,在聽了約拿的勸誡後都會悔改歸向耶和華神,真是「在神凡事都能。」
從以色列和亞述的歷史看來,撒縵以色三世(859-824 BC)時南下攻打,以色列與亞蘭的聯軍失敗(王上 20:34);亞述碑文中也有記載以色列王耶戶稱臣。但自撒縵以色三世之後, 直到提革拉毘列色三世(745-727 BC), 中間有一段平靜的時間,亞述人沒有來侵略以色列,有學者推測可能因為約拿的信息而全國悔改;也有說是因為當時亞述有瘟疫或天災。尼尼微人當時的悔改雖然短暫,卻是真誠的。這些人並不明白徹底悔改的含義,也沒有轉過來歸向耶和華神,他們的回應是基於有限的知識,依照一向的宗教傳統行事,而神那時也施恩接納了他們的行動。之後到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之後,亞述又開始故態復萌,兇殘壓迫。到主前 650 左右(約拿後一百多年),神又派先知那鴻去宣告尼尼微的傾覆。尼尼微終於在 612 BC 被巴比倫和瑪代聯軍所攻陷,亞述帝國亡。
約拿埋怨神(3:10-4:11)
神的憐憫臨到悔改的尼尼微人,神的救恩與慈愛是給萬民萬國的。約拿卻不願看到仇敵蒙恩,向神發怒,坐在城東等著看那城滅亡。約拿在表示不悅後宣告了他的神學——他宣稱耶和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參:出34:6),但這些屬性若是指向亞述人,他就不欣賞。約拿代表以色列狹隘的利我主義,他質疑神何必如此關切祂所造的其他人。約拿若是一位忠心的僕人,他大可以從著個新的觀點上去認識神的愛。然而約拿卻認為自己盡責奉差,就應該看到成果——尼尼微滅亡。他忘了自己只是神的器皿,神有絕對的權柄,救恩出於耶和華,神的救恩普及萬民。
神沒有因約拿的悖逆而發怒,神為了讓約拿瞭解祂的心意,行了第四個神蹟,長了一棵蓖麻樹,給約拿遮蔭。神以一個問題來激發約拿和讀者思想:「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蓖麻枯槁,約拿又生氣。神藉著蓖麻的生死,讓約拿瞭解神愛惜人的生命。約拿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神關切他人的福祉。約拿顯示人的自私,神彰顯祂的慈愛。約拿愛惜短暫會朽壞的蓖麻樹,神愛惜人永恆的生命價值。耶和華的屬性——創造、呼召、供應、啟示、審判、赦免,在這個故事中彰顯無遺。
救恩出於耶和華
公義和憐憫的關係,顯然是約拿書的重要主題。義人(約拿)可能因悖逆而遭災,罪人(尼尼微)也可能因悔改而蒙恩。「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 33:19)保羅在羅馬書第九章裡也引用這段經文,來申明神施恩的權柄,和辯斥猶太人的狹隘觀念。(羅 9:15)
在 4:2 中,約拿顯然承認神有權施予憐憫。約拿自己也曾經歷,並且歡喜地接受神救他免於溺死海中(2:2-9)。約拿在書中並未反對神有這樣的憐憫和饒恕,他反對的是施予的對象──尼尼微人。神怎麼可以原諒這些人? 尼尼微做了什麼,配得這樣憐憫?
我們常常用行為來作為蒙恩的標準,保羅在羅馬書九章那段經文接下去辯證,「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自己的內心追求),也不在乎那奔跑的(人的行為),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 9:16)。神的揀選與呼召,完全取決於神的主權。不是對人所表現的行為,而是祂對不配之人的憐憫與恩典。保羅接下去章引申「因信稱義」的神義思想,「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羅 10:10,12)。約拿書明白的昭示我們,神有主權,祂的公義絕不偏頗,祂的愛普及萬民,祂的救恩延伸到任何相信祂的人身上。
早期教父耶柔米 Jerome( 譯拉丁文聖經 Vulgate)指出,約拿書是為鼓勵猶太人悔改而作的。如果信奉異教的水手和邪惡的尼尼微人,都能以悔改來回應先知的呼召;那麼聽見教導的猶太人,更應如此行。何西阿書 2:23 也說「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神。」耶柔米在評述中說「約拿受聖靈的啟示,知道尼尼微人的悔改,將是以色列人的滅亡。他並非出於嫉妒亞述人蒙恩,而是不願看到自己的同胞滅亡。」神藉著約拿對外邦人的事工,呼籲剛硬悖逆的以色列人回轉順服。
保羅在羅馬書中九章中闡明,族群以色列和屬靈以色列的區別。以色列族群試圖以行律法來建立與神的關係,而沒有真正在信心上回應,也沒有真正在靈命上悔改。約拿書最後一節指出,批評神處置失當的約拿,受到神的責備。和神爭執的約拿,代表那些為一己之私,而運用神的公義與憐憫屬性的人。他們對己身用憐憫,對敵人則用公義。
主耶穌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 9:13,可 2:17, 路 5:32)所以保羅在羅馬書 9:30-32 說「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 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 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接著又在 羅 10:1 說「弟兄們,我心裡所願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我們的「約拿情結」
約拿書的四章清楚反映一個神的僕人在服事上容易犯的錯誤:1. 悖逆、逃離,2. 悔改、回轉,3. 重啟、同工,4. 後悔、埋怨。約拿首先以為自己可以忽視神的呼召而逃離神。後來他又因歧視他人、看重自己的政治立場多於神的救恩,而對神發怒。他單顧自己的族群,而不顧神的國度。他雖然終究履行了神的差遣,卻是心不甘情不願。
我們也常是如此,對神的旨意感到不快或甚至發怒,因為祂沒有照著我們的期望行事,或是祂對我們的敵人施恩。約拿書教導我們:要明白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我們在有限的目光下看不到全貌;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我們不該懷疑神的智慧。計劃的改變不是隨機發生的,神在掌管一切。神藉著各樣的「小事」(風浪、抽籤、大魚、植物、蟲子、東風)成就祂的「大事」——救恩。神用這些事來引領我們:這些看來違願(disappointment)的事情,正是神給我們的委任與差遣(appointment)。
約拿書停在一個最後的提問上,作者要我們思考:我們是否看重自己的服事與聲譽、多過神的計劃與救贖?這是值得我們反覆深思和仔細審查的。我們要時常重新對焦,我們所傳講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故事,而是我們救主的故事。
耶穌的「約拿神蹟」
主耶穌在傳道的期間,有文士和法利賽人來試探祂,要祂顯神蹟。耶穌回答他們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太 12:39-41)
什麼是主耶穌所講的「約拿神蹟」? 我們最直接的解釋是,主耶穌預言自己「三日三夜」的死裡復活。主耶穌的死裡復活的確是福音的核心。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信的都是枉然。(林前 15:14-17)因著基督的戰勝死亡,勝了罪與死的轄制,見證祂是神,祂有能力拯救相信祂的人,祂有權柄審判世人。
然而約拿故事的真正神蹟,不是只停留在約拿本身被魚吞吐三日保全性命,而是尼尼微整城的百姓,因聽到神的訊息而悔改,生命得到改變。福音的目的就是要人悔改歸向神。約拿去勸尼尼微人放下自己原來所行的惡,悔改歸向神。耶穌說祂自己比約拿更大,因祂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來拯救世人,祂本身就是最大的神蹟。主耶穌在這裡宣稱祂自己大過先知和君王,可惜以色列人還是沒有明白約拿神蹟背後的真義,他們還是不接納這位彌賽亞,甚至把祂推上十字架。
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記載這件事的時候,都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太 12:39,16:4),「一個邪惡的世代」(路 11:29),這是指文士和法利賽人以行律法自以為義的背道,是靈性上的淫亂。耶穌對法利賽人求神蹟要求的回應,可能表示這些心裡剛硬悖逆神的人,將看到的神蹟便是審判。如果邪惡的尼尼微人,都能因只聽到一個先知的警告信息就悔改信神,更何況耶穌時代和我們這些聽到(耶穌和門徒所傳)福音的眾人?所以當審判的日子,尼尼微人的信心,就要來定這個不信的世界的罪。
本書用了很多次「大」字——大風、大大懼怕、大魚、大大敬畏、大城,指向神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 3:16-18)神的公義與神的慈愛在十字架上交會;主耶穌是審判者,卻為我們受審判,神的愛就在此顯明了,神的義也在此成全了。
約拿書停在神愛世人的論點上,讓我們仔細思想神的心意與神的救贖。約拿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到尼尼微,主耶穌卻甘心捨去與神同等的身分來到我們當中(約1:14)。約拿只為自己禱告,主耶穌卻為祂的敵人禱告(路23:34)。神救了約拿,卻未救自己的兒子、為眾人將祂捨了(羅8:32)。
約拿書一至三章讓讀者猜測,神是否能讓這個邪惡敗壞的城市悔改?而第四章停留在神是否能讓這位偉大的先知悔改?約拿的故事是我們每一個作神僕人的故事,要我們以此借鏡省視自己:是否紮根於神的話語、是否順服於神的差遣、是否定睛於神的國度。
這個故事要我們反思:
1. 我們所領會的「神的國」和「神的義」是什麼?
2. 我們是主動參與「神」的事工、還是被動不得不做?亦或主動去做「我」的事工?
3. 我們接受救恩信主後,價值觀是否被顛覆?還是我們仍存著固有的傳統看待事物與他人?
4. 誰是我們的尼尼微,你願意去呼召他們得救嗎?
非常感謝您所寫的約拿書概論,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約拿書的歷史背景和神要教導我們的背後含義。真希望您所寫的概論有出書。可以造福更多弟兄姐妹。願神大大地祝福您的事工和生命。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