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6, 2021

哈巴谷書概論


(2021年三月更新)

哈巴谷書將自大妄為的巴比倫對比於以色列民中的忠心者,提出有力的神學論述,解釋耶和華神如何介入歷史並彰顯祂的作為與權柄,對各國施行刑罰與拯救。巴比倫要成為神對以色列民懲治的工具,這在以賽亞書(39)、耶利米書(27-29)、和以西結書(24-32)都已經預言。然而等時候到了,巴比倫將因其傲慢與自恃,要承受亞述在那鴻書裡所面臨的傾覆。不論是以色列或巴比倫,都不能用服事偶像來對抗這位獨一真神,唯有憑著信心的人,能在神的大能裡享有庇護和拯救。


作者和歷史背景
哈巴谷 Habakkuk,名字希伯來文 ḥăḇaqqūq 原意是「抱」或「擁抱者」的意思。 哈巴谷的身世不明,作者沒有介紹自己的生平,只提到自己是先知。從本書最後一句說「這歌交與伶長…」,顯示他可能是聖殿裡參與音樂事奉的利未人。
哈巴谷的事奉,一般猜測是在約西亞王死後,約雅敬作王的時候。在1:6講到迦勒底人的興起,2:20又提到聖殿,表示聖城尚未被毀,推斷成書時間大概在609-598 BC,同期的先知有耶利米。(先知西番雅的事奉,應比哈巴谷稍早,是在約西亞早期。)
迦勒底 Chaldea,又稱巴比倫 Babylon,位於現今伊拉克南部,在底格里斯河與糼發拉底河流域附近一帶平原,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Mesopotamia。 迦勒底人本為亞伯拉罕兄弟拿鶴之子基薛 Kesed 的後裔(創 22:20-22)。創世記 11:28-31 說,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帶著亞伯拉罕、撒萊、和羅得出了迦勒底的吾珥,往迦南地去,拿鶴顯然留在迦勒底。在 1700 BC 左右,迦勒底人統一附近一帶平原城市國家,以巴比倫為首都,成為古巴比倫王國。當時亞述人(尼尼微)在北,迦勒底人在南。 
在 729 BC,古巴比倫王國為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佔領,長達一世紀之久。 到 626 BC 左右,被指派管治巴比倫的迦勒底人拿布普拉撒起來反叛亞述,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後來巴比倫聯同伊朗高原的瑪代王國 Medes,在 612 BC 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在 609 BC 為新巴比倫王國及瑪代王國瓜分。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位於底格里斯河以西土地,包括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一帶。
南國猶大在希西家 Hezekiah 時有短暫中興後,他的兒子瑪拿西 Manasseh 繼位後重建那些被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在殿內哩亞舍拉像,拜偶像、交鬼焚子、行各樣邪術。瑪拿西陷猶大於罪中,行惡比其他被滅的列國更甚。接位的王約西亞 Josiah 雖然施行宗教靈性改革,除掉所有的偶像邱壇,且修復聖殿、遵行律法書,可是百姓已經陷在罪中太深,社會上還是道德敗壞、偶像崇拜,不義、欺壓、詭詐,遍地都是(哈 1:3-4)。
在 605 BC 埃及借道北上攻打巴比倫,約西亞可能當時與巴比倫聯盟,不聽先知勸告而出去迎戰,結果在米吉多受傷身亡(代下 35:20-24)。埃及卻在這場戰役中(Battle of Megiddo),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大敗,從此巴比倫聲威大振,成為霸主。
約西亞死後,他的兒子約哈斯繼任,只作了三個月的王,就被埃及王在耶路撒冷廢了。另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雅敬為王,改名為約雅敬 Jehoiakim 。約雅敬作王 11 年,行耶和華看為惡的事(王下23:36-24:7,代下36:5-8),焚燒先知耶利米的書卷(耶36:27)。在 605 BC,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來攻擊打耶城,第一次擄走百姓(但以理就在其中),約雅敬稱臣。到 601 BC,尼布甲尼撒攻打埃及不下,約雅敬不聽耶利米的勸告,反叛巴比倫,結果在598 BC他被用銅鍊鎖著帶回巴比倫。(王下 23:31-24:4,代下 36:1-8)

本書特色
哈巴谷書比起其他先知書來看,是一本獨特的書。是先知主動尋求從神而來的啟示,然後神回答了先知的提問。哈巴谷沒有代表神來責備選民,反而是質問神,要求神解釋祂的作為和行動的原因。哈巴谷看到外邦互爭強權、國內貧富不均、惡人當道、百姓苦不堪言、宗教混亂、徒有形式沒有敬虔,因此向神呼求發問。
人生經歷的苦難時常帶來疑惑和困擾,約伯和哈巴谷在苦難中向神提問,神並沒有定他們的罪。全知全能的神早就知道事情的始末,在祂沒有時間的限制,祂願意向真心求問的信徒啟示祂自己的心意(摩3:7)。本書始於先知的信心危機,終結於一首意義明確的詩篇。
這卷書宣告了國家和國際間的罪惡,描繪耶和華使用強大的國家(巴比倫)來懲罰選民的偏離。並強調了先知經過提問反思後對神的認識與神的關係、和信心的歷程全書描繪耶和華神是啟示者審判者安慰者教導者拯救者歷史掌權者,勉勵忠心者(義人)堅守信心得拯救。整本書的前兩章是散文體裁,有先知與神的對答;第三章是詩歌,意境優美,是明白神的心意後,對神完全信靠的讚美。

分段
哈巴谷書可以分成兩大部份——
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的困惑
哈巴谷的讚美
第一個問題
神的回答
第二個問題
神的回答
信心的領悟
為何看著民間的奸惡而不理?
興起迦勒底人來刑罰猶大
為何讓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
惡人的審判必到,一切出於耶和華
認識神榮耀的大能,等候信靠神的拯救,因神喜樂
1:1-4
1:5-11
1:12-2:1
2:2-20
3:1-19


第一個問題(1:1-11)
哈巴谷看到世間的不平與不義,向神尋問:為何不聽哀求,為何還不拯救?這是一個特定卻又普遍的問題,詩篇七十三篇亞薩的詩裡也說,「看到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詩人在詩篇十三1-2節也發出同樣的哀求。這裡以哀歌的形式問神,要到幾時神才出手?神到底是否願意將他們從逼迫中拯救出來?這是先知對掌管人類歷史政治秩序的神,所發出沮喪迷惘的疑問。
神回答:將要用迦勒底人來懲治猶大的敗壞
從神對哈巴谷的回答中看出,猶大遭懲罰的真正原因在於他們的不信。「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  他們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  所以耶和華使迦勒底人的王來攻擊他們。」(代下 36:15-17)
「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 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王下 24:3-4)
聖經告訴我們,神因著與大衛立的約,一直耽延猶大的刑罰。多次差遣先知(以賽亞、彌迦、西番雅、耶利米、阿摩司雖是對北國傳道也警誡猶大)去勸誡百姓,可是他們始終不聽。所以早在以賽亞時,就預言猶大要亡於巴比倫。那時的霸主是亞述,巴比倫還在亞述控制之下,那個預言在當時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人類的歷史、文明的演進,沒有一樣不在神的權柄之下。哈巴谷以為神撒手不管,任由罪惡橫行,其實神一直在掌管。

第二個問題(1:12-2:20)
哈巴谷聽到神的回答後,困惑更大。哈巴谷相信神的公義,知道神有權派定懲治者(1:12),但他面臨一個神學問題:神不是公義聖潔的嗎?怎能讓更惡的人來懲治惡人?這麼能容忍這樣傲慢兇殘的國家來殺戮列國呢?巴比倫若摧毀了猶大,邪惡不僅沒有停止,敗壞反而會更大,這位以色列的聖者的神,怎能任由褻瀆和殘忍繼續發生而不加遏制?
哈巴谷提問之後就像一個士兵站崗一樣(守望)等候神的回答。儆醒守望是先知應有的職責,一方面是等候神,一方面是反省和預備自己迎接神的回應與啟示。他知道神的答覆必然臨到,所以耐心等待。神果然宣明祂是公義的神,巴比倫也要為他們囂張的殘暴行為負責。
神回答:迦勒底人的刑罰必到,只有義人因信得生
神要先知把祂的默示寫出來,讓讀者明白神的智慧。這個回應的默示不只是安慰哈巴谷,也是給在巴比倫手下受苦的人,更是鼓勵歷世歷代與邪惡勢力對抗的信徒。「義」(wəṣaddîq)有正直、無瑕、忠心、可靠、信任、堅定等意義,正直和信靠兩者都顯示信心(心態)和行為(實際)之間的互動關係。義人得生是「因信」而來,與惡人倚靠自己的驕傲之間,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義人所得的生命與得地為業有分不開的關係,這片土地現在要受巴比倫人的威脅,但神應許以色列人的生命與土地都將要存留,然而強敵巴比倫卻要滅亡。
神列出迦勒底人的五禍,表示神鑒察人心,對惡人的審判看似延遲,卻終必來臨,並將完全摧毀惡人。鼓勵屬神的子民要憑信心等待,公義必然伸張,義人必得救贖,抵擋神的必被審判。
1. 禍哉,增添不屬自己的財物(2:6)——貪婪、搶奪他人,結果是成為別人的擄物。
2. 禍哉,積蓄不義之財(2:9)——安居自豪,結果自害己命。
3. 禍哉,以罪孽立邑(2:12)——榨取勞役,結果被火焚燒。
4. 禍哉,給人喝酒加上毒物(2:15)——羞辱他人,結果自取羞辱。
5. 禍哉,雕刻的偶像(2:18)——膜拜假神,結果是被真神毀滅。
結論:當神的審判臨到他們,全地都將看到神的公義與權柄而肅敬靜默。對耶和華榮耀的認識,將要像海洋一樣充滿全地,不單是讓亞述、巴比倫等這些抵擋神的壓迫者看見,更是讓整個受造界(賽6:3,啟18、19)看到。這個信息宣告(「寫在版上」)——歷史在神的手中,並朝著耶和華所命定的高潮推進,絕不改變。信靠神的人因著有這等盼望,而不致於被暫時的耽延而焦慮喪志,神的應許必要在祂所定的日子來臨,信徒當憑著他們所稱義的信心等候。(參 彼後3:3-14)

哈巴谷的贊美詩(3:1-19)
先知以詩歌的形式,寫出對神的求告與讚美。流離詩(shigionoth)是一種感情澎湃的詩歌,有些傷感,類似流浪者之歌。先知在詩歌中稱頌神的位格(耶和華、聖者)和祂的作為。哈巴谷知道神對猶大的審判將到,呼求祂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反映出神公義和慈愛的屬性。
先知重述神帶領子民出埃及的救贖,讚美神施恩的大能與榮耀。以英勇的戰士來描寫神的權柄(參 啟19主耶穌再來的描述),列國都將受審,神的忿怒通行大地。神雖管教子民使他們分散被擄,但是神要拯救復興選民。神將施行祂的旨意,信徒只好安靜等候。
本書最後以信心的讚美結束——不論環境如何,一心仰望神。我們的力量、安危、拯救,都從神而來。苦難讓我們學習經歷神,看到祂的信實和權柄。就像先知在此說的,「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競、嘴唇發顫、骨中朽爛。我在所立之處戰競。我只可安靜等候...」他認識到神的權柄而生畏戰競,然而他沒有只停留在畏縮的景況,而是平靜、肯定地等候。「等候」與「信靠」是同義字,等候是因為相信神是信實的祂必要成就所應許的。神是我們的保障與救贖,因此我們的心因神而喜樂。
哈巴谷書最後幾節的詩句,實在是一幅極美的畫面,「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先知宣告他對神的信心不是來自外在的環境與條件。雖然在患難中,他對神的信靠成為生活的力量喜樂的源頭行事的準則


結論: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書只有三章,共 56 節,但其中闡述了一個重要的神學觀點,就是信心與公義的相連豎立了真理的基石——義人因信得生。保羅在羅馬書闡述「因信稱義」的教義時,就引用了這句經文。「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 義人必因信得生。』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羅 1:16-18)
保羅延伸哈巴谷的真理,告訴我們福音(耶穌基督的救恩)是神的大能,為要就一切相信的人。神的公義在耶穌基督的救恩上顯明出來,「顯明」原文是「啟示」,也就是說神藉著耶穌將祂自己啟示給我們。在基督的救恩裡,啟示了神公義與慈愛,也顯明了祂信實守約的屬性。
神的信實根植於祂的聖潔,祂的信實顯在——
1. 祂永不改變,「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2. 祂的大愛,「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3. 祂的饒恕,「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4. 祂的帶領,「他帶領百姓歡樂而出,帶領選民歡呼前往…」
5. 祂的應許,「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
6. 神的保護,「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羅馬書裡的「信」faith(pístis),是由字根 「被說服」(peithô) 來的,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信心,也是神的恩典;是被神的大愛所說服的回應,不是人自己與生俱來的。因為出於神的信實,一定會拯救與審判,所以我們信靠。因此,稱義要靠信心,也可以說是忠心。舊約信心偉人單憑神的應許行事時,就是「出於信,以致於信」的表現。在他們行動前,神呼召他們,他們終其一生尊崇忠於神,而耶和華也時時引導供應他們。
這便是哈巴谷在第三章的讚美詩的信念,保持對耶和華屬性和作為的確信,先知也加入了宣告猶大和巴比倫遭禍的行列,「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祂知道猶大國將要面臨信實的神的審判,神將要藉外邦的侵略,來管教祂的子民。然而哈巴谷也認識神信實的另一面——憐憫與慈愛,所以他完全信靠神。他宣告——因著信靠神認識神作為背後的信實這等人將要得生被神稱為義人
被神視為義、得永生的人,必是相信神的人。反之,惟有藉著信心,才能在神面前稱義。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哈巴谷的金句,來鼓勵信徒當堅守信心。他說「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 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  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 10:36-38)他接著舉了很多舊約裡信心的例子,鼓勵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 12:1-2)信心是信徒敬虔的行為與安靜等候神的根基。
希伯來書闡述了信心的真義,書中列舉了許多信心人物,他們的盼望(或神給他們的應許)有許多在他們的一生都沒有實現,作者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此他們的義是因著他們的相信而來。我們的信心時常是建立在看得見的神蹟、蒙應允的禱告上,但是「所望」和「未見」都是尚未實現的事情,甚至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生。哈巴谷書提醒我們,信心不是從神行過的神蹟得來而是因著信心我們看到神的神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