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在希伯來舊約聖經卷名為 Qoheleth,意思是聚會中的演講者。英文翻譯的書名為 Ecclesiastes,是從希臘文的字根 ekklesia(聚會)而來。聖卷的書集中的路得記、傳道書、雅歌、以斯帖記、耶利米哀歌,是他們在節期中必誦讀的經卷。逾越節讀雅歌,五旬節讀路得記,埃波月禁食日讀耶利米哀歌,普珥節讀以斯帖記,住棚節讀傳道書,可能是提醒百姓,人生在世為寄居,一切都如過眼雲烟,只有在神裡才有永恆。
現在傳道書與約伯記、詩篇、箴言、和雅歌同納入聖經裡智慧書的部分。智慧文學是經過實際體驗後累積的思想,也就是對自然和人類世界的仔細觀察與反思的結論。智慧書歸納出宇宙世界的慣常「秩序」,就是神創造萬物的秩序與律例。而這個原本被造的秩序,已經因著罪的進入而被破壞——成了人與神為敵(悖逆自高)、人與人互相為敵、大自然與人為敵。審判一字的希伯來字(mishpat)有時譯為「公義」或「典章」,原意就有神聖秩序(divine order)的意思。故此審判的目的,是為了要回復到原來受造的秩序。聖經中的智慧書勸勉世人要敬畏神,得著合乎這些生命律例的智慧,因此能活出一個合神心意的蒙福人生。
作者和寫作對象
傳統認為傳道書的作者是所羅門。因為傳道書一開始就申明「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而且經文 1:16 中也提到作者「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這與列王記上 3:12,4:29-31 所記載所羅門的智慧過人相符。作者在 2:7-9 敘述他的財富,也似乎就是列王記上 3:13,10:23 中記載所羅門的富足與顯赫。如果作者是所羅門本人,那麼這本書應該是在他晚年的時候寫的。當他回顧一生的奢華,看清生命的意義,反思追求物質和滿足的享受是虛空短暫的,只有回到神面前,敬畏神遵守神的誡命,才有永恆的價值。
所羅門若是本書作者,那麼他的讀者應該是那些追求財富權勢的貴族。學者結論說,傳道書的讀者,顯然是那些滿腦子想著社交、經濟、地位、富貴、和懼怕死亡的人。作者提出這些讀者所關注的議題,為要打破他們的執迷和局限的價值觀,使他們悔悟其虛空,並重新定位人生的目的。
然而本書的文體辭彙,與所羅門時代的希伯來文不同,其中也用過去式和過去完成式來描述,若是所羅門自己是作者,應該不會用這樣的時態。所以自宗教改革開始,有些學者認為此書可能是在被擄歸國後所成;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主前五世紀,也有人認為是在主前三世紀經過不斷修訂而後成書的。那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充滿金錢和利益風氣的時代。所以作者自稱「傳道者」,以所羅門的一生和他過人的智慧為投射,寫出對生命的觀察、思想、探索、信心與結論。
傳道書對當今教會生活也提供獨到的觀點,這卷書涉及了世俗主義所帶來的諸多試探,要求我們持續不斷地以整本聖經的啟示,來衡量和增進我們對神的了解,以及對神話語的遵行。智者在書中的省思,揭露了人類獨立自主的迷思,讓我們看到世間所有的脆弱和虛無,並在造物主和被造者之間的關係中找尋永恆的意義。
本書主題
一般人一想到傳道書,就會想到「虛空」兩字,因為虛空兩字反覆在書中出現,一共三十七次。因此有人以為傳道書談的是人生的空虛無意義,有一種宿命的無奈,其實不然。「虛空」的希伯來文 hebel 是「氣」(breath) 或 「氣霧」(vapor)的意思。所以作者要表達的是短暫的飄忽、無法掌握,有實質的不能抓住(6:12,9:9,11:8)或理性的不能意會(2:26,6:1-2,8:10,14)的意思。傳道者用其智慧、思想、哲學、經歷,來探討萬事的道理(日光之下的事),探求人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
傳道書開始的詩歌提到人生勞苦的徒然無功,結尾的詩歌則勉勵讀者記念他們的創造者,在這卷首和卷尾之間,作者從各個層面尋求生命的意義。他最後的結論就是——人在世上應該努力過一個敬虔的生活,「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當盡的本分。」(傳 12:13)。傳道書在這樣的架構下有三個層面的區分,1.「日光之下」和「在天上」,2.「眼見的」和「信心的」,3. 面對生命的「虛空」但勸勉要存「喜樂」之心。
傳道書提醒讀者,在日光之下的生活要以神為本位,敬畏這位宇宙的主宰,瞭解自己的有限,積極過一個謙卑守神誡命的豐盛生活。若只是追求世俗的名利權貴而遠離神,那麼這種勞碌的生活是完全沒有益處的,是短暫虛無的。這與箴言裡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 9:10)前後呼應。如果箴言是教導我們入世(在世與人的關係)而超世(以神的智慧);那麼傳道書就是用超世的眼光(日光之下的短暫),教導我們入世過一個敬畏神的豐盛生活。傳道書鼓勵讀者拒絕世俗的價值觀,並且以神為他們生命的焦點。敬畏神並不只是智慧的開端,也是喜樂的開端,知足的開端,是有動力、有目標的人生的開端。
傳道者在 3:11 提到「永生」, 這個觀念要直等到新約時代主耶穌才將它顯明。救贖歷史的進展到耶穌基督的復活之後,為傳道書的信息帶來全新的亮光。「但如今藉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纔表明出來了。他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提後 1:10)神既將永生放置在人心中,那麼今生的短暫,是無法填補人對永恆的渴望。因此,傳道書也表達了對救恩對永生的盼望。它鼓勵信徒主動去「見」、「看」生命的各個層面,極力尋求、思考、反省神在恩典下的啟示。這些以「信」為本的探索和體驗,將會累積成智慧人生的根基,也是信徒進入豐盛生命的途徑。(參:約10:10)
本書大綱
傳道書大概可以分成三段-
論點:日光之下的虛空 | 虛空的宣告
| 1:1-3 |
世代反覆的虛空
| 1:4-1:11 | |
證明:生命的無法掌握 | 個人的生活經驗 -知識的追求 -享樂和財富 -勞碌的愁煩 -享受神的祝福
| 1:12-2:26 |
生命在神手中 -神掌管時間 -神在世的恩賜 -神的審判
| 3:1-3:22 | |
生活中各方面的觀察 -知足得享安靜 -同工勝於自力 -心靈誠實敬拜 -積攢財富無益
| 4-6 章 | |
忠告:敬畏神守誡命 | 在生命中尋求智慧 -智慧使人面對患難 -智慧使人明辨主權 -智慧使人知足常樂
| 7-9 章 |
智慧與愚昧的對比
| 10 章 | |
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 -把握機會及時行善 -趁年少記念尋求神 -過對神交賬的人生 -敬畏神是人的本分 | 11-12 章 |
一. 論點:日光之下的虛空 (1:2-11)
1. 1 虛空的宣告
傳道者開宗明義講述他對人生的看法,就是凡事都是虛空。希伯來文用疊字表示極致,所以「虛空的虛空」,就是人生極度短暫飄忽、無法掌握;勞碌努力的,也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眼成空。「人好像一口氣,他的年日,如同影兒快快過去。」(詩114:4)
這一段的架構如下:
A. 引言:身分和主題 (1-2節)
a1. 表明自己身分:傳道者
a2. 整卷書的主題:凡事都是虛空
B. 反思:人一切的勞碌無益 (3-8節)
b1.自然界無止盡的循環
-世代交替、地永長存
-日出日落、急歸原地
-風南北颳、返回原道
-江河入海、海永不滿
b2. 萬事令人厭煩
-不能說盡
-不能看飽
-不能聽足
C. 重申: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9-11節)
c1. 新鮮事?以前世代早已有了
c2. 無人記念已過或將來的世代
這對追求物質主義的世人是當頭棒喝。作者似乎刻意地避談神,把焦點集中在的這個世界的價值觀——那個在日光之下的人生。人為自己勞碌,最後有什麼益處呢?是傳道者要讀者反思的論點。「益處」(yitron)一字的意思是投資所得來的利潤盈餘(profit),在書中反覆出現。另外兩個多次出現的詞是:「在日光之下」(under the sun)代表在無神的世俗觀念下;「勞碌」(toil)就是人費盡心力(體力或精神上的負擔)來追求各樣事物。這些到最後都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傳道者接著將以下面幾章的篇幅來證明他的論點。
1. 2 世代反覆的虛空
作者感嘆人生如斯、週而復始。世事不斷循環,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反覆重演,無人紀念。詩篇39:5也說「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然而日光之下的新事,就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完成十字架上的救恩,使得救贖歷史的進程向前推進,將要達到啟示錄中所描述的「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的圓滿終點(啟21:5)。神起初創造天地萬物的秩序將要重現,這個原本伏在罪下歎息的受造世界(參:羅8:19-23),將被完全更新。
傳道者針對那些關注政治安危、社會地位、致富發財、追求成功和享樂的以色列人,提出人在世俗中為自己謀算和經營的勞碌,都沒有永恆的價值和益處;這對今日處於物質充沛的我們,也是切身的警誡。主耶穌也告誡我們「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又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太6:19,16:26)更進一步從積極面說,「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和「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這其實就是傳道者論點的中心——將目光從自我投轉到神(基督)身上。那麼我們短如雲霧的生命(雅4:14),就有了新的意義(新造的人,林後5:17),我們的勞碌就不是徒然無益的。保羅勉勵信徒要「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又說「我們勞苦正是為此。因為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提前4:10)
二. 證明:生命的無法掌握 (1:12-6:12)
在這段中,傳道者用了自傳和省思方式的敘述(「我專心」、「我心裡說」、「我轉念觀察」、「我見」),以他自身的經驗(「查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來證明他的論點。
2. 1 個人的生活經驗
他追訴自己曾首先追求知識與智慧,結果領悟到對人生哲學的探討實為捕風。因為人類無法用哲學來改變罪——「彎曲的不能變直」(1:15,7:13),保羅也說「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羅8:20)。接著他又以追求享樂為目標,發現物質、財寶、地位、情慾、權勢、尊榮,都不能帶給人真正的滿足。他觀察——我們在世努力經營的、勞碌的結果,沒有一樣是可以帶走的,那麼我們為何如此煩心憂慮呢?
<神本>
然而在 2:24-26,傳道者的思緒從看似悲觀無奈中轉成樂觀的態度,說人生的幸福,就是享受接納神的祝福。乍看之下好像傳道者叫我們吃喝享樂,不必煩惱人生。但其實這裡的重點是,人若想靠著成功財富來尋找人生的意義(日光之下世俗的價值觀),那麼事徒然虛空的。然而若是以神為中心的人生觀,那麼就在數算神所賜下的日用飲食和勞碌中得到福樂。兩者的差距在於人本和神本,以及生命的意義是建立在追求物質上還是在與神的關係之上。這是本書的中心思想,教導我們認識神敬畏神,瞭解神是我們生命喜樂的源頭。這就是主耶穌教導我們,「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保羅也說,「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這就是為己勞碌或為神服事的目的和動機的不同。神是世界的掌權者、美物的創造者、不義的審判者。因此,對神的認識和與神的關係改變了整個人生。因此虛無和絕望變成了喜樂和美善,並成為人生意義的目標和安穩。
2. 2 生命在神手中
接著在第三章中,傳道者以詩歌對稱的方式宣告神的掌權。這段詩歌以生死開始,以爭戰與和好結束,講述天下萬事都有神的時間,有誰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呢?這段詩歌和第一章描述自然界的循環(1:4-7)前後呼應。自然生息和時間定期的軌跡,都在創造主的掌管之下。作者思想生命的意義,在於與永生的神有分。神一切的作為都有永恆的意義(「永存」),是我們無法全部理解的(「人無法參透」)。10-11節再次提出神讓我們渴望追求生命的意義,然而我們再次醒悟到自己能理解的實在有限。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我們只當存敬畏的心。當我們認真思想神的偉大以及我們對祂供應的仰賴時,我們自然會帶著敬畏感謝的心,享受神的恩賜,生命得到滿足(3:13)。因此,我們面對局勢的變化和生命的無常時並不悲觀,因為神親自確保世界的進程得以持續,達到祂命定的終結——就是美好秩序的重現(新天新地)。
<公義>
作者繼續在世間的不平中,尋找永恆的價值。傳道者提出社會中三種邪惡的現象:判決的不公(3:16)、受欺壓之人得不到援手(4:1)、對鄰舍的嫉妒爭競(4:4)。他說神不鏟除這些社會不義,是為了試驗人讓人知道——我們與動物無異,都不明善惡公義,並都要歸於塵土。但是傳道者得出結論說:神必要審判各人,並勉勵敬畏神的人在他自己經營的事上喜樂。也就是說,僅管這世上有不公、欺壓、嫉妒,敬虔者應當以平靜感恩的心來享受工作。
但我們不只是消極地享受工作,更要積極地彰顯所信之神的公義(行善)。彌迦書6:8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也就是行出你所信之神的美善,使祂得榮耀。保羅也在帖前、帖後勉勵信徒,「立志作安靜人,叫你們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帖前4:10-12),「要安靜作工…行善不可喪志」(帖後3:11-13),又要求基督徒要敬虔、知足、行善、作光明的兒女。因為「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10)。
2. 3 生活中各方面的觀察
<知足>
此外,傳道者也提出人要知足的概念,只要「一把」就好了,不要貪心想得「兩把」(4:6)。主耶穌也提醒我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並說了無知財主的比喻(路12:15-21)。聖經也多處教導信徒不要貪財,保羅告誡我們「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6:17),又勉勵說「我無論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時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1-13)
<同工>
傳道者接著對社會中個人主義和群體生活的對比作了一個論述。他以自食其力、為自己積財、剛愎自用作為例子,來說群體生活的重要性和好處(4:9-12節)。神造人說「那人獨居不好」,主耶穌差遣祂的門徒時也是「兩個兩個地出去」,保羅要我們「不可停止聚會」,並要我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在群體生活我們學習同工、共享、包容、扶持、負責,最重要的學習「愛人如己」。
<敬拜>
5:1-7節提到對神的態度——內心的敬畏勝於表面的獻祭。敬畏的態度顯在「近前聽」神的訓誨,不要自以為是的多言多語。主耶穌也要我們「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而不限於某種模式(「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說「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6:6)。主耶穌責備那些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說,「你們查考聖經…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5:39-40),就是作宗教的活動(到神的殿)卻沒有信仰的實質(虛幻的生命)。這其實與前一段群體生活的論述是連貫的,兩者之間的聯結點,就是「愛神愛人」的誡命。主耶穌在可12:33 與文士的對話中說,「並且盡心 、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愛神敬畏神的實質,就顯在愛人如己(而不只是宗教活動)的行爲上。
<財富>
傳道者在5章後半和6章再度回到物質主義的議題,可以說是這卷書前半段的總結。這裡有對稱的「知足」、「什麼益處」、「眼看」、「生兒子」、「來去」、「在黑暗中」,並有恩賜和禍患的對比。有學者整理出一個交叉配置:
A 人不知足(5:8-12)
B 人無法享福(5:13-17)
C 美善的事物(5:18-19)
D 享受神的恩賜(5:20)
C’ 禍患的事物(6:1-2)
B’ 人無法享福(6:3-6)
A’ 人不知足(6:7-9)
總結而言,傳道者譴責人自私自利的人生觀。告誡我們——財富地位都是神的賞賜,我們的心,應當以神為樂。貪愛錢財者的慾望永無止盡,想要更多就不會對神日常賜下的飲食和工作感到滿足。主耶穌下結論說,「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16-20)保羅在提前6:17-19說,「你要囑咐那些今生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沒有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虛空
沒有神的處世態度:玩世不恭(1:7-8)
沒有神的知識:愁煩憂傷 (1:16-17)
沒有神的享樂:失望 (2:1-2)
沒有神的勞碌:恨惡生命 (2:17)
沒有神的智慧:絕望 (2:20)
沒有神的哲學:空虛 (3:1-9)
沒有神的生命:沮喪 (4:2-3)
沒有神的宗教:虛幻 (5:7)
沒有神的財富:禍患 (5:12)
沒有神的自我價值:虛浮 (6:10-12)
傳道者說,「勞碌」會使人受挫絕望,但從神手中接受生命的「勞碌」,就成為一種積極的人生觀。人所需要的,是能夠滿足每日所需又能持續一生的東西,是能面對人生無常又能提供價值意義的信念。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若以感恩的心,領受並享受神所賜的日常所需,我們就時常喜樂,這樣的人生是為善為美的。
三. 忠告:敬畏神守誡命(7:1-12:14)
3. 1 在生命中尋求智慧
<面對憂患>
傳道者在申述並以自身經驗印證了他的論點之後,他對讀者提出了許多忠告。既然人生年日短暫並常有憂患,具有由神而來的智慧,就能幫助我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在神至高無上的權柄下有定期和定時,那麼亨通的時候當感恩喜樂,而遭患難的時候就當思想神的作為並信靠祂(7:14)。不要在逆境中埋怨說過去的日子比較好(7:10),而產生對現況不滿的心態。苦難和憂傷是對心靈有益的,它能幫助我們深入思想生命的價值。傳道者提醒我們要察看神的作為,尋求神的智慧,在處世中保持知足的平常心。在順境逆境中都感謝神,知道神在掌管。
<明辨主權>
作者告訴我們,神讓順逆並列,是為了讓我們明白自己無法掌控未來。隨著我們認識到人無法掌握完全的智慧,使我們進一步思想人的本質和實況。世事的無常和道理,我們無法測透(7:23-25、28),我們只能全然信靠並仰賴神的引領。約伯受苦時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詩人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到智慧的心」(詩90:12),這個智慧是來自與神生命的連結。這個智慧要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和生命,使我們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要得益處。主耶穌也告訴我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傳道者在第三章已經提過,「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在8章5節中,他再次強調無人有權掌管生命,敬畏神的人終必得福,能明辨神的時候和定理。這裡提出人無法掌控未來(8:7),甚至無法掌握現在(8:8),故此人應順服神的奧秘。順服神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參:8:1),因為知道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
<知足常樂>
傳道者鼓勵敬畏神的人要把握時機,發揮才智,竭力完成當作的事。在神的恩賜下享受勞碌所得的,和神所賜的家庭生活,歡度神所預備的豐盛人生(9:7-10)。喜樂是神的恩賜,來自神的悅納。雅各書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神的恩慈和信實是我們面對人生無常的基石,是我們盼望和喜樂的來源。保羅也提醒我們要像智慧人愛惜光陰(弗5:16,西4:5),竭力為真理作工,在神面前蒙喜悅,作無愧的忠僕。(提後2:15)我們每日早晨都當提醒自己:「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篇118:24)
3. 2 智慧與愚昧的對比
第十章延續9:13所討論的智慧,尤其是在政治上的。傳道者在第十章一開頭就提醒讀者,「一點愚昧能敗壞智慧和尊榮」,然後他列舉了許多例子來闡明他的論點,顯示智慧和愚昧的對比。此處提到愚昧的掌權者對社會秩序造成的顛覆和邪惡,也勸誡百姓在言語上善用智慧——柔和、安靜、自持,主耶穌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 路12:2-3)保羅告訴歌羅西教會,「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西3:16),也補充說「要用智慧與外人交往」(西4:6)。
<愚昧>
作者用三種微小的動物(蒼蠅、蛇、空中的鳥)來象徵一點點的愚昧所帶來的大傷害與敗壞,提醒讀者要謹言慎行。這裡所說的「居左、右」,並不是美國政治意識上的自由派和保守派,也不代表任何政黨。在以色列文化中,右手代表能力和拯救(參:詩89:13),象徵尊榮和蒙悅納。因此主耶穌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彼3:22),審判的時候綿羊在右邊(得救)、山羊在左邊。既然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智慧人(蒙神悅納)的心居右,而愚昧人(遠離神)的心就是乖僻無知居左。
這裡用強烈的對比勾劃出這兩類人明顯的落差。愚昧人在各種場合高談闊論、凸顯自己內心的無知和愚昧(參:箴12:23)。並且他們的話語帶著奸惡的狂妄(10:13),是一種顛倒是非的非理性表現。但是作者提出,這種人驕傲自大,但無論他怎樣多言,都無法控制未來。傳道者提出四個例證來闡明,我們若不在生活中善用智慧所可能發生的後果:掉入自己所挖的陷阱中、不設防被毒蛇咬、鑿石被滾石擊傷、劈木被木屑刺傷。所以要時常思想(10:10),得著智慧(神)指教的益處。
<政治>
傳道者再回到他提出的政治論點:若愚昧人掌權,政治就顯出是一種被顛覆的秩序,君臣都不顧國家利益、不盡忠職守、只顧著自己(10:16)。反之,有能力領導國家的智慧人,他的群臣都竭盡己能為國效力(10:17)。國家有福之道的首要條件是有一位成熟的領袖,其次就是要懂得自律、不以貪圖私利為目的。然而,傳道者提醒讀者,即使在無能的政權下受苦,也不要咒詛君王,甚至連這種想法都不要有。因為至終的權柄在神手中,「人不知將來有什麼事」(6:12,7:14,10:14),先知以賽亞說「你們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不過有氣息(傳道書中的「虛空」),他在一切的事上可算什麼呢?」(賽2:22)
3. 3 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
<施濟>
在傳道者總結他的論述之前,他又提出一個議題:賙濟窮人(11:1-6)。施捨糧食給窮人就像把錢丟到水溝裡去(「撒在水上」),看來是一去不返,也不知道那些人把錢用到什麼地方去了。但是傳道者保證說,「日久必得著」。箴言19:17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我們的財富、資源、才能,本來就都是神賜下的,我們的神是愛施恩惠的神,所以我們作為祂的兒女,富足的人分給貧乏的人是應盡的本分。神指示我們「你總要給他,給他的時候心裡不可愁煩,因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這一切所行的、並你手所辦的事上賜福給你」(申15:10)。
傳道者還提出要我們慷慨地施濟:七是神的數字(代表完全),我們不只將當歸給神的奉獻,還要願意付出更多。在災禍來臨的時候,我們的本能就是屯財物以防匱乏。但是作者勸勉我們不要緊抓財物,他在前面第四、五章中已經說過,「貪愛銀子的,不因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利益知足。」主耶穌也提醒我們「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並要求我們慷慨地施捨,「…要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14:12-14)。也就是說施捨賙濟是積攢財寶在天上,將來要得榮耀的獎賞。
傳道者接著以大自然的現象,告訴我們不要空等時機,而是要及時行善。雖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也不知道神對未來的計劃;但有一件事我們可以確定的,就是神是行萬事的神。神掌管一切,這個確據使得我們在充滿未知的世界裡有踏實感,並有勇氣能把握時機忠心地服事。(參:太25:14-30忠僕的比喻)保羅也勉勵提摩太要教導信徒「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8-19)
<少年人>
傳道者接著鼓勵年輕人要趁年少記念造你的主,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動詞:「當快樂」、「當想到」。傳道者以「一代過去、一代又來」(1:4)永無止盡的循環來開講,在整卷書的最後以人類生命的結束(12:7)為結尾,用帶著命令的語氣教導年輕人,要享受神所賜下的一切、愛惜光陰、天天喜樂,並要趁早建立起以神為本的人生價值觀(「記念造你的主、賜靈的神」)。
這裡針對年輕人,提出要趁早培養以神為主、以神為樂的生活態度。作者提出造他們的主賜給他們生命氣息(12:7)、給他們一生的年日(8:15)、決定了他們出生和死亡的時刻(3:2)、賜給他們智慧知識和喜樂(2:26)、給他們美好的自然界(3:11)、給他們資財豐富享受勞碌所得(5:19),故此他們享受人生必須在對神負責的框架下,而不是只盡情玩樂放縱自己(11:9-10——眼目、肉體、驕傲)。
信仰的承傳是以色列民的重要使命之一,神要以色列民世世代代都服事祂,作祂光明的兒女。神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的日子中拯救出來,吩咐他們「你們要記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出12:14)。也吩咐以色列的父母「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申6:6-9),並在以色列第二代子民要進入迦南地時,警告他們在亨通的時候不可忘記神(申8:19,參:書4:5-6)。故此,傳道者在此呼籲,當在年輕的時候養成「當想到」神的習慣,不要等到衰敗、年老、臨死的時候,那些短暫的喜樂將如一口氣飛逝。詩篇119:9說「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
<行道>
傳道書在最後總結說明傳道者的職分,就是專心尋求神的話語、默想查考、得著智慧、陳說箴言、將這些知識在集會中教導眾人(12:9-10),這就是傳道書卷名的本意。傳道者提出他的教導是來自那位大牧者——就是神(參:詩23),是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耶穌基督,「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牧養他們」(結34:23-24,37:24-25),「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4)。並說來自神的勸誡,有時如忠言逆耳,像刺棍和釘子一樣,為要引導我們走回正路。我們必須謹守誡命,因為敬畏神是人的本分,並且神將要審判一切的事。
在此,傳道者把「敬畏神」和「遵行誡命」結合在一起。就像雅各書中所說「聽道、行道」的關係,口稱敬畏神卻不在生活中實踐祂的誡命,就是自己欺哄自己(雅1:22)。沒有具體行為表現的信心是死的,主耶穌自己也多次提到,「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又警告我們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參:路6:46)。使徒約翰也說「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並且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約壹5:3),「我們若照著祂的命令行,這就是愛。」(約二1:6)敬畏神是真智慧的來源,從那個開端然後影響整個人的價值觀,並在生命每一個層面的行為上表現出來。
結語
舊約智慧書尋找生命裡的秩序、目的、和意義。讓神的百姓在動盪不安的世界,明白人生那些令人困惑的難題,而過有智慧有意義的積極人生。約伯記在苦難的窘境中尋求人生的答案,後來在神的親自啟示中才領會了意義,但並沒有直接的解答。傳道書也提出了一連串的人生經驗與觀察,以看似悲觀的語調,卻非消沈無望。作者得出正面的結論——耶和華定義出有意義的人生,表達了喜樂和信心的盼望、以及神賞賜美善的恩惠。馬丁路德也說,「傳道書是一卷安慰的書,如果你能在這卷看似悲觀的書中找到安慰,那麼你已經瞭解本書的精髓。」
傳道書告訴我們,享受神的恩惠不是不好的,「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後面又說「你只管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2:26,9:7),這等人是以對神恩惠的感恩來尊榮神,他們是那些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的忠僕(太25:22-23)。
傳道書用「虛空」的觀念,教導我們以智慧看人生——
A. 看透人生短暫(虛空-短暫)
a1. 活在當下:不須時刻為將來憂慮籌算,應該珍惜生命,開心工作,在勞碌中享受神所賜的恩惠。(2:18、24,3:13,5:15-20,7:10,8:15,11:7-8)
a2. 抓緊機會:趁著年少,把握光陰。(9:7-10,12:1)
a3. 全力以赴:殷勤工作,發揮神所賜的才智。(9:10,11:6)
a4. 珍惜家人:有人孤單勞碌不息,工作狂是極重的勞苦。家人是神所賜的,要珍惜快活度日。(4:8,9:9)
B. 看透人生不能掌握(虛空-實質無法抓住)
b1. 放手 Let Go:要知道人生沒有什麼事是必然的,籌畫也不一定得到, 我們只是生命的承受者,神才有權柄,我們無權掌管生命。(2:26,7:13,8:8,9:1、11)
b2. 信靠神 Let God:天下萬物都在神的權柄之下,神必審判,我們的本分就是敬畏信靠神。(3:1、17,5:18,7:13-14,8:6,9:8,11:9,12:13-14)
C. 看透人生奧秘難解(虛空-理性無法意會)
c1. 神的意念高過人:我們只是受造者,神的作為,人不能參透。(2:26,3:11,7:24,8:17,9:1)
c2. 不要自逞智慧:當存敬畏的心,在神奧秘的旨意下,以信靠順服的心,接納自己的有限,深信神的心意始終是最美好的。(2:15-16,3:14,5:2,7:16)
傳道者觀察日光之下的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順逆得失,人生的路常遇到衝擊、挑戰、困難…但是傳道者要我們謹記,神掌管萬有,凡事有定時,勉勵我們在世上過一個敬虔的生活,遵行神的旨意,存感恩的心領受神的賜福,是一個積極的人生觀。
主耶穌說「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全生命到永生。」(約 12:25)基督徒地上的帳篷,是我們今生必朽壞的身體;天上的房屋,是將來永生不朽的身體(參:林後5:1-9)。我們需穿上主耶穌的義袍,才能在神面前站立得穩(「不至赤身」)。我們其實是很愛自己的肉體的(「並非願意脫下」),但因為有那更美好生命的盼望,所以我們願意穿上那個恩典的新生命,好叫這本來必死的被吞滅了。這是神培植的恩典,是主耶穌的救贖,有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為印記。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在今世就與神相離,直等到新天新地的時候,才能與神同住。因此我們對今生或對死亡,都坦然無懼,只是立志要得神的喜悅,過一個敬虔的生活。這正是傳道書的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今生的生命是短暫無法掌握的,只有敬畏神,過一個合神心意的人生,才有真正永恆的價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