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30, 2012

俄巴底亞書

(2021年二月更新)

俄巴底亞書 Obadiah 是十二小先知書中的一卷,希伯來書卷名 Obhadhyah,也是整本聖經立最短的一本書,只有二十一節。「先知」的希伯來文是 nabi ,英文翻成 prophet 來自希臘文 prophétés,就是受感說話、神的代言人(「得了神的默示」)。
先知書的主題是審判和拯救,是呼籲人要悔改。先知書的內容包含:1. 述說神的本性(聖潔,恩慈,信實,良善…)與掌權,2. 述說人的罪,悖逆和審判,3. 述說將來的盼望與安慰。雖然先知書有一些對未來的預表,但先知書的中心信息主要不是預告未來,而是宣告百姓的處境,需要回轉歸向神。
小先知書中除了俄巴底亞之外,對外邦人宣道的有:那鴻——尼尼微(亞述),約拿——尼尼微(亞述),哈巴谷——迦勒底(巴比倫)。 本書明顯地指出耶和華審判世界的權柄,耶和華有能力並定意會直接干預外邦人,以促成萬民(不只是以色列)的潔淨,地上的所有國度都歸於耶和華。


作者和歷史背景
俄巴底亞書的作者不詳,俄巴底亞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的僕人」,舊約中名叫俄巴底亞的有十幾人,因為作者沒有介紹自己的身世背景,所以無法確定是誰,從書中的敘述推斷他身處猶大國。本書宣告的對象是以東 Edom,斥責他們參與對耶路撒冷的掠奪,寫作的時間根據10-14節中的敘述,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1)傳統的說法是在 840 BC 左右,也就是猶大王約蘭 Jehoram 的時候,在列王記下 8:20-22 和歷代志下 21:8-10 同時記載以東人背叛猶大、脫離他的權下。在歷代志下 21:16-17 講非利士人和亞伯拉人聯手攻擊猶大時,以東人已經背叛猶大,可能是經文裡說的袖手旁觀;而且 19 節也提到非利士人,所以寫作時間可能是主前八世紀下半。
(2) 另一個可能的時間是在 587 BC,當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之後,以東人參與搶掠(代下 36:20,結 25:12-13,35:3-9,哀 4:21-22)。詩 137:7 說「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阿,求你記念這仇」,就是申述這個史實。如此,寫作時間應是在被擄以後。

以東(Edomites)是雅各的哥哥以掃 Esau 的後裔。以掃曾為了一碗紅豆湯出賣他長子的身分,後來又被壓個欺騙失去了屬於長子名分的祝福,造成以色列和以東兩國間長久以來的仇恨。儘管如此,神仍賜以掃的後裔西珥山為業(創 36:6-7),故以東又稱為西珥國 Seir,主要的城市是波斯拉(Bozrah),西拉(Sela),提幔(Teman)和他瑪(Tamar)。神對以東是很愛護的,祂交代以色列人不可與以東人爭戰(申 2:5),又說「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申 23:7)以東人在以色列人還沒有進迦南地,就已經有王了(參:創 36:31-39,民 20:14-22)。到了以色列建立王國後,以東成為以色列人的敵人。在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志中,常看到以東與以色列人爭戰。
在以賽亞書 34:1-17 講到神要懲罰列國,拿以東代表一切敵對以色列的國家,因為以東有驕狂的民族性。以東位於約旦河的東邊,在死海邊的懸崖峭壁之間,地理上有天然的防衛、不易攻取,所以形成以東人的自恃和驕傲。以東的舊首都西拉 Sela(王下 14:7,賽 16:1)希伯來文是石頭的意思,希臘文是 Petra,是在山穴中鑿出來的(俄 3,耶 49:16),有石牆環繞保護,在當今的約旦。
以東作為以色列的兄弟,不但時常與以色列為敵,還在以色列受敵人侵略的時候,趁火打劫,所以神的懲罰要臨到以東。以東後來成為波斯帝國的一省,稱之為以土買 Idumea(可 3:8)。 耶穌降生時的希律王就是來自以土買,被羅馬帝國派任為猶太人的王。主後七十年以東被羅馬打敗,幾乎完全滅跡。









本書特色與分段
在以賽亞書(21:11-12)、耶利米書(49:7-22)、以西結書(25:12-14)、阿摩司書(1:11-12)和之後的瑪拉基書(1:2-5)都強烈抨擊以東對待以色列的態度,並指出以東將受神審判的下場,阿摩司9:11-12宣稱以東將會再一次為大衛後裔的王朝所統治。耶和華的日子將要出去以東驕傲的百姓,以東要經歷神的公義,神要使他們的所作所為報應在自身上。

本書的對象雖然主要對以東,因為她干犯了神的權柄和祂的子民。但這信息也可能是給受苦的人帶來安慰,神用立約的名「耶和華」來提醒百姓,祂曾賜給他們立約的應許,神子民的仇敵一定會遭受神的懲罰和報復。本書十五至二十一節將兩者作為一個顯明的對比:驕傲藐視神的人必遭審判,謙卑的餘民將蒙拯救和復興。

一。以東——神仇敵的典型
1. 以東受審判(1-14節)
審判的訊息:因驕傲自恃而被審(1-4)
審判的內容:失去財物、盟友背叛、滅除智慧、勇士驚惶、國人被戮(5-9)
——先是物質上的損失,然後是智慧謀略上的損失,接著是軍事上的損失
審判的原因:向兄弟施暴、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幸災樂禍、趁火打劫、惡待難民(10-14)
——其中有八個「不當」

2. 萬國受審判(15節)
審判的訊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15上)
審判的內容:怎樣行必得報應(15下)


二。以色列與全地——審判與拯救
1. 以色列受審判(16節)
以色列和萬國都要受審判

2. 以色列得復興(17-20節)
聖山的復興:錫安山成聖
支派的復興:雅各代表猶大、約瑟代表以法蓮、仇敵被消滅
地業的復興:聖地的收復
——這些話都蓋上了保證的印記,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彰顯神的信實


俄巴底亞書藉著對以東的宣告,帶出神的權柄。耶和華神在全地掌權,萬國列邦都要受審判,俄巴底亞書最後一節說「國度就歸耶和華」,就是整本書的主題。以賽亞書 34 章說「列國阿,要近前來聽。眾民哪,要側耳而聽。地和其上所充滿的,世界和其中一切所出的,都應當聽。  因為耶和華向萬國發忿恨,向他們的全軍發烈怒,將他們滅盡,交出他們受殺戮。被殺的必然拋棄,屍首臭氣上,諸山被他們的血融化。  天上的萬象都要消沒,天被捲起,好像書卷。其上的萬象要殘敗,像葡萄樹的葉子殘敗,又像無花果樹的葉子殘敗一樣。  因為我的刀在天上已經喝足,這刀必臨到以東,和我所咒詛的民,要施行審判」,這與啟示錄的描述前後呼應。

我們從俄巴底亞書最後一節的預言「必有拯救者上錫安山」,可以看到主耶穌的身份,祂是那位偉大的拯救者,要來全地施行審判,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詩篇裡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  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詩 2:7-9) 啓示錄11:15 當第七號吹響的時候,天上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耶穌基督的國; 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結論
俄巴底亞書裡的以東,也代表神所恨惡的驕傲。箴言書第六章說到神所恨惡的,第一樣提到就是高傲的眼。這裡說到以東「狂傲自欺」,自以為「居在高處」、「如大鷹高飛」、「在星宿間搭窩」。以東因驕傲藐視神,不顧手足之情,玩弄手段,自以為有聰明智慧,結果招致大罪。驕傲使我們忘記神的權柄,自以為是,任意獨行。聖經裡常用以東代表我們的肉體、不看重自己被贖的身份、貪愛世界、不順從神的帶領。「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獨耶和華被尊崇。 」(賽 2:11)願我們都看重神的恩典與權柄,謙卑順服,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一切的事上,都認定祂,靠著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耶穌基督,在神的道上謹守堅持,得進入神永遠國度的榮耀。


Monday, June 18, 2012

傳道書概論

(2020年八月更新) 


傳道書在希伯來舊約聖經卷名為 Qoheleth,意思是聚會中的演講者。英文翻譯的書名為 Ecclesiastes,是從希臘文的字根 ekklesia(聚會)而來。聖卷的書集中的路得記、傳道書、雅歌、以斯帖記、耶利米哀歌,是他們在節期中必誦讀的經卷。逾越節讀雅歌,五旬節讀路得記,埃波月禁食日讀耶利米哀歌,普珥節讀以斯帖記,住棚節讀傳道書,可能是提醒百姓,人生在世為寄居,一切都如過眼雲烟,只有在神裡才有永恆。

現在傳道書與約伯記、詩篇、箴言、和雅歌同納入聖經裡智慧書的部分。智慧文學是經過實際體驗後累積的思想,也就是對自然和人類世界的仔細觀察與反思的結論。智慧書歸納出宇宙世界的慣常「秩序」,就是神創造萬物的秩序與律例。而這個原本被造的秩序,已經因著罪的進入而被破壞——成了人與神為敵(悖逆自高)、人與人互相為敵、大自然與人為敵。審判一字的希伯來字(mishpat)有時譯為「公義」或「典章」,原意就有神聖秩序(divine order的意思。故此審判的目的,是為了要回復到原來受造的秩序。聖經中的智慧書勸勉世人要敬畏神,得著合乎這些生命律例的智慧,因此能活出一個合神心意的蒙福人生。


 


作者和寫作對象

傳統認為傳道書的作者是所羅門。因為傳道書一開始就申明「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而且經文 1:16 中也提到作者「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這與列王記上 3:124:29-31 所記載所羅門的智慧過人相符。作者在 2:7-9 敘述他的財富,也似乎就是列王記上 3:1310:23 中記載所羅門的富足與顯赫。如果作者是所羅門本人,那麼這本書應該是在他晚年的時候寫的。當他回顧一生的奢華,看清生命的意義,反思追求物質和滿足的享受是虛空短暫的,只有回到神面前,敬畏神遵守神的誡命,才有永恆的價值。

所羅門若是本書作者,那麼他的讀者應該是那些追求財富權勢的貴族。學者結論說,傳道書的讀者,顯然是那些滿腦子想著社交、經濟、地位、富貴、和懼怕死亡的人。作者提出這些讀者所關注的議題,為要打破他們的執迷和局限的價值觀,使他們悔悟其虛空,並重新定位人生的目的。

然而本書的文體辭彙,與所羅門時代的希伯來文不同,其中也用過去式和過去完成式來描述,若是所羅門自己是作者,應該不會用這樣的時態。所以自宗教改革開始,有些學者認為此書可能是在被擄歸國後所成;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主前五世紀,也有人認為是在主前三世紀經過不斷修訂而後成書的。那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充滿金錢和利益風氣的時代。所以作者自稱「傳道者」,以所羅門的一生和他過人的智慧為投射,寫出對生命的觀察、思想、探索、信心與結論。

傳道書對當今教會生活也提供獨到的觀點,這卷書涉及了世俗主義所帶來的諸多試探,要求我們持續不斷地以整本聖經的啟示,來衡量和增進我們對神的了解,以及對神話語的遵行。智者在書中的省思,揭露了人類獨立自主的迷思,讓我們看到世間所有的脆弱和虛無,並在造物主和被造者之間的關係中找尋永恆的意義。




本書主題

一般人一想到傳道書就會想到「虛空」兩字,因為虛空兩字反覆在書中出現,一共三十七次。因此有人以為傳道書談的是人生的空虛無意義有一種宿命的無奈,其實不然。「虛空」的希伯來文 hebel 是「氣」(breath) 或 「氣霧」(vapor)的意思。所以作者要表達的是短暫的飄忽、無法掌握,有實質的不能抓住(6:129:911:8)或理性的不能意會(2:266:1-28:1014)的意思。傳道者用其智慧、思想、哲學、經歷,來探討萬事的道理(日光之下的事),探求人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

傳道書開始的詩歌提到人生勞苦的徒然無功,結尾的詩歌則勉勵讀者記念他們的創造者,在這卷首和卷尾之間,作者從各個層面尋求生命的意義。他最後的結論就是——人在世上應該努力過一個敬虔的生活,「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當盡的本分。」(傳 12:13)。傳道書在這樣的架構下有三個層面的區分,1.「日光之下」和「在天上」,2.「眼見的」和「信心的」,3. 面對生命的「虛空」但勸勉要存「喜樂」之心。

傳道書提醒讀者,在日光之下的生活要以神為本位,敬畏這位宇宙的主宰,瞭解自己的有限,積極過一個謙卑守神誡命的豐盛生活。若只是追求世俗的名利權貴而遠離神,那麼這種勞碌的生活是完全沒有益處的,是短暫虛無的。這與箴言裡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9:10)前後呼應。如果箴言是教導我們入世(在世與人的關係)而超世(以神的智慧);那麼傳道書就是用超世的眼光(日光之下的短暫),教導我們入世過一個敬畏神的豐盛生活。傳道書鼓勵讀者拒絕世俗的價值觀,並且以神為他們生命的焦點。敬畏神並不只是智慧的開端,也是喜樂的開端,知足的開端,是有動力、有目標的人生的開端。

傳道者在 3:11 提到「永生」, 這個觀念要直等到新約時代主耶穌才將它顯明。救贖歷史的進展到耶穌基督的復活之後,為傳道書的信息帶來全新的亮光。「但如今藉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纔表明出來了他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提後 1:10)神既將永生放置在人心中,那麼今生的短暫,是無法填補人對永恆的渴望。因此,傳道書也表達了對救恩對永生的盼望。它鼓勵信徒主動去「見」、「看」生命的各個層面,極力尋求、思考、反省神在恩典下的啟示。這些以「信」為本的探索和體驗,將會累積成智慧人生的根基,也是信徒進入豐盛生命的途徑。(參:10:10

 

 


本書大綱

傳道書大概可以分成三段-

 

論點:日光之下的虛空

虛空的宣告

 

1:1-3

世代反覆的虛空

 

1:4-1:11

證明:生命的無法掌握

個人的生活經驗

-知識的追求

-享樂和財富

-勞碌的愁煩

享受神的祝福

 

1:12-2:26

生命在神手中

-神掌管時間

-神在世的恩賜

-神的審判

 

3:1-3:22

生活中各方面的觀察

-知足得享安靜

-同工勝於自力

-心靈誠實敬拜

-積攢財富無益

 

4-6 章

忠告敬畏神守誡命

在生命中尋求智慧

-智慧使人面對患難

-智慧使人明辨主權

-智慧使人知足常樂

 

7-9 章

智慧與愚昧的對比

 

10 章

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

-把握機會及時行善

-趁年少記念尋求神

-過對神交賬的人生

-敬畏神是人的本分

11-12 章

 



一. 論點:日光之下的虛空 1:2-11


1. 1 虛空的宣告

傳道者開宗明義講述他對人生的看法,就是凡事都是虛空。希伯來文用疊字表示極致,所以「虛空的虛空」,就是人生極度短暫飄忽、無法掌握;勞碌努力的,也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眼成空。「人好像一口氣,他的年日,如同影兒快快過去。」(詩114:4

這一段的架構如下:

        A. 引言:身分和主題                                                   1-2節)

a1. 表明自己身分:傳道者                               

                         a2. 整卷書的主題:凡事都是虛空              

            B. 反思:人一切的勞碌無益                                   3-8節)

b1.自然界無止盡的循環

            -世代交替、地永長存

            -日出日落、急歸原地

            -風南北颳、返回原道

            -江河入海、海永不滿                

                        b2. 萬事令人厭煩

                                     -不能說盡

-不能看飽

-不能聽足 

C. 重申: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9-11節)

c1. 新鮮事?以前世代早已有了                                

             c2. 無人記念已過或將來的世代        

 

這對追求物質主義的世人是當頭棒喝。作者似乎刻意地避談神,把焦點集中在的這個世界的價值觀——那個在日光之下的人生。人為自己勞碌,最後有什麼益處呢?是傳道者要讀者反思的論點。「益處」(yitron)一字的意思是投資所得來的利潤盈餘(profit),在書中反覆出現。另外兩個多次出現的詞是:「在日光之下」(under the sun)代表在無神的世俗觀念下;「勞碌」(toil)就是人費盡心力(體力或精神上的負擔)來追求各樣事物。這些到最後都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傳道者接著將以下面幾章的篇幅來證明他的論點。

 


1. 2 世代反覆的虛空

作者感嘆人生如斯、週而復始。世事不斷循環,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反覆重演,無人紀念。詩篇39:5也說「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然而日光之下的新事,就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完成十字架上的救恩,使得救贖歷史的進程向前推進,將要達到啟示錄中所描述的「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的圓滿終點(啟21:5)。神起初創造天地萬物的秩序將要重現,這個原本伏在罪下歎息的受造世界(參:羅8:19-23),將被完全更新。

傳道者針對那些關注政治安危、社會地位、致富發財、追求成功和享樂的以色列人,提出人在世俗中為自己謀算和經營的勞碌,都沒有永恆的價值和益處;這對今日處於物質充沛的我們,也是切身的警誡。主耶穌也告誡我們「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又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太6:1916:26)更進一步從積極面說,「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和「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這其實就是傳道者論點的中心——將目光從自我投轉到神(基督)身上。那麼我們短如雲霧的生命(雅4:14),就有了新的意義(新造的人,林後5:17),我們的勞碌就不是徒然無益的。保羅勉勵信徒要「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又說「我們勞苦正是為此。因為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提前4:10




二. 證明:生命的無法掌握 1:12-6:12

在這段中,傳道者用了自傳和省思方式的敘述(「我專心」、「我心裡說」、「我轉念觀察」、「我見」),以他自身的經驗(「查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來證明他的論點。

 

2. 1 個人的生活經驗

他追訴自己曾首先追求知識與智慧,結果領悟到對人生哲學的探討實為捕風。因為人類無法用哲學來改變罪——「彎曲的不能變直」(1:157:13),保羅也說「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羅8:20)。接著他又以追求享樂為目標,發現物質、財寶、地位、情慾、權勢、尊榮,都不能帶給人真正的滿足。他觀察——我們在世努力經營的、勞碌的結果,沒有一樣是可以帶走的,那麼我們為何如此煩心憂慮呢?


<神本>

然而在 2:24-26,傳道者的思緒從看似悲觀無奈中轉成樂觀的態度,說人生的幸福,就是享受接納神的祝福。乍看之下好像傳道者叫我們吃喝享樂,不必煩惱人生。但其實這裡的重點是,人若想靠著成功財富來尋找人生的意義(日光之下世俗的價值觀),那麼事徒然虛空的。然而若是以神為中心的人生觀,那麼就在數算神所賜下的日用飲食和勞碌中得到福樂。兩者的差距在於人本神本,以及生命的意義是建立在追求物質上還是在與神的關係之上。這是本書的中心思想,教導我們認識神敬畏神,瞭解神是我們生命喜樂的源頭。這就是主耶穌教導我們,「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保羅也說,「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這就是為己勞碌或為神服事的目的和動機的不同。神是世界的掌權者、美物的創造者、不義的審判者。因此,對神的認識和與神的關係改變了整個人生。因此虛無和絕望變成了喜樂和美善,並成為人生意義的目標和安穩。

 


2. 2 生命在神手中

接著在第三章中,傳道者以詩歌對稱的方式宣告神的掌權。這段詩歌以生死開始,以爭戰與和好結束,講述天下萬事都有神的時間,有誰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呢?這段詩歌和第一章描述自然界的循環(1:4-7)前後呼應。自然生息和時間定期的軌跡,都在創造主的掌管之下。作者思想生命的意義,在於與永生的神有分。神一切的作為都有永恆的意義(「永存」),是我們無法全部理解的(「人無法參透」)。10-11節再次提出神讓我們渴望追求生命的意義,然而我們再次醒悟到自己能理解的實在有限。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我們只當存敬畏的心。當我們認真思想神的偉大以及我們對祂供應的仰賴時,我們自然會帶著敬畏感謝的心,享受神的恩賜,生命得到滿足(3:13)。因此,我們面對局勢的變化和生命的無常時並不悲觀,因為神親自確保世界的進程得以持續,達到祂命定的終結——就是美好秩序的重現(新天新地)。


<公義>

作者繼續在世間的不平中,尋找永恆的價值。傳道者提出社會中三種邪惡的現象:判決的不公(3:16)、受欺壓之人得不到援手(4:1)、對鄰舍的嫉妒爭競(4:4)。他說神不鏟除這些社會不義,是為了試驗人讓人知道——我們與動物無異,都不明善惡公義,並都要歸於塵土。但是傳道者得出結論說:神必要審判各人,並勉勵敬畏神的人在他自己經營的事上喜樂。也就是說,僅管這世上有不公、欺壓、嫉妒,敬虔者應當以平靜感恩的心來享受工作。

但我們不只是消極地享受工作,更要積極地彰顯所信之神的公義(行善)。彌迦書6:8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也就是行出你所信之神的美善,使祂得榮耀。保羅也在帖前、帖後勉勵信徒,「立志作安靜人,叫你們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帖前4:10-12),「要安靜作工行善不可喪志」(帖後3:11-13),又要求基督徒要敬虔、知足、行善、作光明的兒女。因為「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10)。

 


2. 3 生活中各方面的觀察

<知足>

此外,傳道者也提出人要知足的概念,只要「一把」就好了,不要貪心想得「兩把」(4:6)。主耶穌也提醒我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並說了無知財主的比喻(路12:15-21)。聖經也多處教導信徒不要貪財,保羅告誡我們「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6:17),又勉勵說「我無論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時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1-13

 

<同工>

傳道者接著對社會中個人主義和群體生活的對比作了一個論述。他以自食其力、為自己積財、剛愎自用作為例子,來說群體生活的重要性和好處(4:9-12節)。神造人說「那人獨居不好」,主耶穌差遣祂的門徒時也是「兩個兩個地出去」,保羅要我們「不可停止聚會」,並要我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在群體生活我們學習同工、共享、包容、扶持、負責,最重要的學習「愛人如己」。


<敬拜>

5:1-7節提到對神的態度——內心的敬畏勝於表面的獻祭。敬畏的態度顯在「近前聽」神的訓誨,不要自以為是的多言多語。主耶穌也要我們「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而不限於某種模式(「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說「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6:6)。主耶穌責備那些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說,「你們查考聖經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5:39-40),就是作宗教的活動(到神的殿)卻沒有信仰的實質(虛幻的生命)。這其實與前一段群體生活的論述是連貫的,兩者之間的聯結點,就是「愛神愛人」的誡命。主耶穌在可12:33 與文士的對話中說,「並且盡心 、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愛神敬畏神的實質,就顯在愛人如己(而不只是宗教活動)的行爲上。


<財富>

傳道者在5章後半和6章再度回到物質主義的議題,可以說是這卷書前半段的總結。這裡有對稱的「知足」、「什麼益處」、「眼看」、「生兒子」、「來去」、「在黑暗中」,並有恩賜和禍患的對比。有學者整理出一個交叉配置:

        A 人不知足(5:8-12

                B 人無法享福(5:13-17

                        C 美善的事物(5:18-19

                                D 享受神的恩賜(5:20

                        C’ 禍患的事物(6:1-2

                B’ 人無法享福(6:3-6

        A’ 人不知足(6:7-9

 

總結而言,傳道者譴責人自私自利的人生觀。告誡我們——財富地位都是神的賞賜,我們的心,應當以神為樂。貪愛錢財者的慾望永無止盡,想要更多就不會對神日常賜下的飲食和工作感到滿足。主耶穌下結論說,「凡為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16-20)保羅在提前6:17-19說,「你要囑咐那些今生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沒有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虛空

沒有神的處世態度:玩世不恭1:7-8

沒有神的知識:愁煩憂傷        1:16-17

沒有神的享樂:失望                2:1-2

沒有神的勞碌:恨惡生命        2:17

沒有神的智慧:絕望                2:20

沒有神的哲學:空虛                3:1-9

沒有神的生命:沮喪                4:2-3

沒有神的宗教:虛幻                5:7

沒有神的財富:禍患                5:12

沒有神的自我價值:虛浮        6:10-12

 

傳道者說,「勞碌」會使人受挫絕望,但從神手中接受生命的「勞碌」,就成為一種積極的人生觀。人所需要的,是能夠滿足每日所需又能持續一生的東西,是能面對人生無常又能提供價值意義的信念。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若以感恩的心,領受並享受神所賜的日常所需,我們就時常喜樂,這樣的人生是為善為美的。




三. 忠告:敬畏神守誡命7:1-12:14

3. 1 在生命中尋求智慧


<面對憂患>

傳道者在申述並以自身經驗印證了他的論點之後,他對讀者提出了許多忠告。既然人生年日短暫並常有憂患,具有由神而來的智慧,就能幫助我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天下的萬事萬物,都在神至高無上的權柄下有定期和定時,那麼亨通的時候當感恩喜樂,而遭患難的時候就當思想神的作為並信靠祂(7:14)。不要在逆境中埋怨說過去的日子比較好(7:10),而產生對現況不滿的心態。苦難和憂傷是對心靈有益的,它能幫助我們深入思想生命的價值。傳道者提醒我們要察看神的作為,尋求神的智慧,在處世中保持知足的平常心。在順境逆境中都感謝神,知道神在掌管。

 

<明辨主權>

作者告訴我們,神讓順逆並列,是為了讓我們明白自己無法掌控未來。隨著我們認識到人無法掌握完全的智慧,使我們進一步思想人的本質和實況。世事的無常和道理,我們無法測透(7:23-2528),我們只能全然信靠並仰賴神的引領。約伯受苦時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詩人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到智慧的心」(詩90:12),這個智慧是來自與神生命的連結。這個智慧要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和生命,使我們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要得益處。主耶穌也告訴我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傳道者在第三章已經提過,「天下萬務都有定時」。85節中,他再次強調無人有權掌管生命,敬畏神的人終必得福,能明辨神的時候和定理。這裡提出人無法掌控未來(8:7),甚至無法掌握現在(8:8),故此人應順服神的奧秘。順服神可以改變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參:8:1),因為知道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

 

<知足常樂>

傳道者鼓勵敬畏神的人要把握時機,發揮才智,竭力完成當作的事。在神的恩賜下享受勞碌所得的,和神所賜的家庭生活,歡度神所預備的豐盛人生(9:7-10)。喜樂是神的恩賜,來自神的悅納。雅各書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1:17)神的恩慈和信實是我們面對人生無常的基石,是我們盼望和喜樂的來源。保羅也提醒我們要像智慧人愛惜光陰(5:16,西4:5),竭力為真理作工,在神面前蒙喜悅,作無愧的忠僕。(提後2:15)我們每日早晨都當提醒自己:「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篇118:24

 

 

3. 2 智慧與愚昧的對比

第十章延續9:13所討論的智慧,尤其是在政治上的。傳道者在第十章一開頭就提醒讀者,「一點愚昧能敗壞智慧和尊榮」,然後他列舉了許多例子來闡明他的論點,顯示智慧和愚昧的對比。此處提到愚昧的掌權者對社會秩序造成的顛覆和邪惡,也勸誡百姓在言語上善用智慧——柔和、安靜、自持,主耶穌說「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 12:2-3)保羅告訴歌羅西教會,「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西3:16),也補充說「要用智慧與外人交往」(西4:6)。

 

<愚昧>

作者用三種微小的動物(蒼蠅、蛇、空中的鳥)來象徵一點點的愚昧所帶來的大傷害與敗壞,提醒讀者要謹言慎行。這裡所說的「居左、右」,並不是美國政治意識上的自由派和保守派,也不代表任何政黨。在以色列文化中,右手代表能力和拯救(參:詩89:13),象徵尊榮和蒙悅納。因此主耶穌坐在神寶座的右邊(12:2,彼3:22),審判的時候綿羊在右邊(得救)、山羊在左邊。既然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智慧人(蒙神悅納)的心居右,而愚昧人(遠離神)的心就是乖僻無知居左。

這裡用強烈的對比勾劃出這兩類人明顯的落差。愚昧人在各種場合高談闊論、凸顯自己內心的無知和愚昧(參:箴12:23)。並且他們的話語帶著奸惡的狂妄(10:13),是一種顛倒是非的非理性表現。但是作者提出,這種人驕傲自大,但無論他怎樣多言,都無法控制未來。傳道者提出四個例證來闡明,我們若不在生活中善用智慧所可能發生的後果:掉入自己所挖的陷阱中、不設防被毒蛇咬、鑿石被滾石擊傷、劈木被木屑刺傷。所以要時常思想(10:10),得著智慧(神)指教的益處。

 

<政治>

傳道者再回到他提出的政治論點:若愚昧人掌權,政治就顯出是一種被顛覆的秩序,君臣都不顧國家利益、不盡忠職守、只顧著自己(10:16)。反之,有能力領導國家的智慧人,他的群臣都竭盡己能為國效力(10:17)。國家有福之道的首要條件是有一位成熟的領袖,其次就是要懂得自律、不以貪圖私利為目的。然而,傳道者提醒讀者,即使在無能的政權下受苦,也不要咒詛君王,甚至連這種想法都不要有。因為至終的權柄在神手中,「人不知將來有什麼事」(6:127:1410:14),先知以賽亞說「你們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不過有氣息(傳道書中的「虛空」),他在一切的事上可算什麼呢?」(賽2:22



3. 3 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


<施濟>

在傳道者總結他的論述之前,他又提出一個議題:賙濟窮人11:1-6。施捨糧食給窮人就像把錢丟到水溝裡去(「撒在水上」),看來是一去不返,也不知道那些人把錢用到什麼地方去了。但是傳道者保證說,「日久必得著」。箴言19:17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我們的財富、資源、才能,本來就都是神賜下的,我們的神是愛施恩惠的神,所以我們作為祂的兒女,富足的人分給貧乏的人是應盡的本分。神指示我們「你總要給他,給他的時候心裡不可愁煩,因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這一切所行的、並你手所辦的事上賜福給你」(申15:10)。

傳道者還提出要我們慷慨地施濟:七是神的數字(代表完全),我們不只將當歸給神的奉獻,還要願意付出更多。在災禍來臨的時候,我們的本能就是屯財物以防匱乏。但是作者勸勉我們不要緊抓財物,他在前面第四、五章中已經說過,「貪愛銀子的,不因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利益知足。」主耶穌也提醒我們「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並要求我們慷慨地施捨,「要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路14:12-14)。也就是說施捨賙濟是積攢財寶在天上,將來要得榮耀的獎賞。

傳道者接著以大自然的現象,告訴我們不要空等時機,而是要及時行善。雖然我們的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也不知道神對未來的計劃;但有一件事我們可以確定的,就是神是行萬事的神。神掌管一切,這個確據使得我們在充滿未知的世界裡有踏實感,並有勇氣能把握時機忠心地服事。(參:太2514-30忠僕的比喻)保羅也勉勵提摩太要教導信徒「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6:18-19

 

<少年人>

傳道者接著鼓勵年輕人要趁年少記念造你的主,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動詞:「當快樂」、「當想到」。傳道者以「一代過去、一代又來」(1:4)永無止盡的循環來開講,在整卷書的最後以人類生命的結束(12:7)為結尾,用帶著命令的語氣教導年輕人,要享受神所賜下的一切、愛惜光陰、天天喜樂,並要趁早建立起以神為本的人生價值觀(「記念造你的主、賜靈的神」)。

這裡針對年輕人,提出要趁早培養以神為主、以神為樂的生活態度。作者提出造他們的主賜給他們生命氣息(12:7)、給他們一生的年日(8:15)、決定了他們出生和死亡的時刻(3:2)、賜給他們智慧知識和喜樂(2:26)、給他們美好的自然界(3:11)、給他們資財豐富享受勞碌所得(5:19),故此他們享受人生必須在對神負責的框架下,而不是只盡情玩樂放縱自己(11:9-10——眼目、肉體、驕傲)。

信仰的承傳是以色列民的重要使命之一,神要以色列民世世代代都服事祂,作祂光明的兒女。神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的日子中拯救出來,吩咐他們「你們要記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出12:14)。也吩咐以色列的父母「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申6:6-9),並在以色列第二代子民要進入迦南地時,警告他們在亨通的時候不可忘記神(申8:19,參:書4:5-6)。故此,傳道者在此呼籲,當在年輕的時候養成「當想到」神的習慣,不要等到衰敗、年老、臨死的時候,那些短暫的喜樂將如一口氣飛逝。詩篇119:9說「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

 

<行道>

傳道書在最後總結說明傳道者的職分,就是專心尋求神的話語、默想查考、得著智慧、陳說箴言、將這些知識在集會中教導眾人(12:9-10),這就是傳道書卷名的本意。傳道者提出他的教導是來自那位大牧者——就是神(參:詩23),是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耶穌基督,「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牧養他們」(34:23-2437:24-25),「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10:14)。並說來自神的勸誡,有時如忠言逆耳,像刺棍和釘子一樣,為要引導我們走回正路。我們必須謹守誡命,因為敬畏神是人的本分,並且神將要審判一切的事。

在此,傳道者把「敬畏神」和「遵行誡命」結合在一起。就像雅各書中所說「聽道、行道」的關係,口稱敬畏神卻不在生活中實踐祂的誡命,就是自己欺哄自己(雅1:22)。沒有具體行為表現的信心是死的,主耶穌自己也多次提到,「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14:15,又警告我們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7:21,參:路6:46)。使徒約翰也說「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並且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約壹5:3),「我們若照著祂的命令行,這就是愛。」(約二1:6敬畏神是真智慧的來源,從那個開端然後影響整個人的價值觀,並在生命每一個層面的行為上表現出來。




結語

舊約智慧書尋找生命裡的秩序、目的、和意義。讓神的百姓在動盪不安的世界,明白人生那些令人困惑的難題,而過有智慧有意義的積極人生。約伯記在苦難的窘境中尋求人生的答案,後來在神的親自啟示中才領會了意義,但並沒有直接的解答。傳道書也提出了一連串的人生經驗與觀察,以看似悲觀的語調,卻非消沈無望。作者得出正面的結論——耶和華定義出有意義的人生,表達了喜樂和信心的盼望、以及神賞賜美善的恩惠。馬丁路德也說,「傳道書是一卷安慰的書,如果你能在這卷看似悲觀的書中找到安慰,那麼你已經瞭解本書的精髓。」

傳道書告訴我們,享受神的恩惠不是不好的,「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後面又說「你只管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2:269:7),這等人是以對神恩惠的感恩來尊榮神,他們是那些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的忠僕(25:22-23)。

 

傳道書用「虛空」的觀念,教導我們以智慧看人生——

A. 看透人生短暫(虛空-短暫)

a1. 活在當下:不須時刻為將來憂慮籌算,應該珍惜生命,開心工作,在勞碌中享受神所賜的恩惠。2:18243:135:15-207:108:1511:7-8

a2. 抓緊機會:趁著年少,把握光陰。9:7-1012:1

a3. 全力以赴:殷勤工作,發揮神所賜的才智。9:1011:6

a4. 珍惜家人:有人孤單勞碌不息,工作狂是極重的勞苦。家人是神所賜的,要珍惜快活度日。4:89:9

 

B. 看透人生不能掌握(虛空-實質無法抓住)

b1. 放手 Let Go:要知道人生沒有什麼事是必然的,籌畫也不一定得到, 我們只是生命的承受者,神才有權柄,我們無權掌管生命。2:267:138:89:111

b2. 信靠神 Let God:天下萬物都在神的權柄之下,神必審判,我們的本分就是敬畏信靠神。3:1175:187:13-148:69:811:912:13-14

 

C. 看透人生奧秘難解(虛空-理性無法意會)

c1. 神的意念高過人:我們只是受造者,神的作為,人不能參透。2:263:117:248:179:1

c2. 不要自逞智慧:當存敬畏的心,在神奧秘的旨意下,以信靠順服的心,接納自己的有限,深信神的心意始終是最美好的。2:15-163:145:27:16

 

傳道者觀察日光之下的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順逆得失,人生的路常遇到衝擊、挑戰、困難但是傳道者要我們謹記,神掌管萬有,凡事有定時,勉勵我們在世上過一個敬虔的生活,遵行神的旨意,存感恩的心領受神的賜福,是一個積極的人生觀。

主耶穌說「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全生命到永生。」(約 12:25基督徒地上的帳篷,是我們今生必朽壞的身體;天上的房屋,是將來永生不朽的身體(參:林後5:1-9)。我們需穿上主耶穌的義袍,才能在神面前站立得穩(「不至赤身」)。我們其實是很愛自己的肉體的(「並非願意脫下」),但因為有那更美好生命的盼望,所以我們願意穿上那個恩典的新生命,好叫這本來必死的被吞滅了。這是神培植的恩典,是主耶穌的救贖,有聖靈在我們生命中作為印記。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在今世就與神相離,直等到新天新地的時候,才能與神同住。因此我們對今生或對死亡,都坦然無懼,只是立志要得神的喜悅,過一個敬虔的生活。這正是傳道書的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今生的生命是短暫無法掌握的,只有敬畏神,過一個合神心意的人生,才有真正永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