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馬太褔音 19:16-30
馬可褔音 10:17-31
路加褔音 18:18-30
馬太,馬可,路加三本褔音書,稱為對觀(共觀,synopsis)褔音。三卷書在排列順序及內容,都相當類似,可以將經文平行互作比較。比喻有主題 (plot),就是主耶穌基督想要闡明的道理。但其中也有旁枝 (subplot),是在這段經文記載的事件中, 提到的其他真理。這段經文被稱為「駱駝過針眼的比喻。」其中的主題是:「在神凡事都能。」(太 19:26, 可10:27, 路18:27)
旁枝有:
良善 (太 19:16-17, 可 10:17-18, 路 18:18-19)
積財寶在天上 (太 19:21,29, 可 10:21,29-30, 路 18:22,29)
在前的在後、在後的在前(太 19:30, 可 10:31)
背景:
時間: 在主耶穌服事的後半段(太 21 章就要進耶路撒冷了)
地點: 猶太的境界,約但河外 (v.1)。是叫比利亞 (Perea) 的地方。
人物: 很多人(v.2),法利賽人(v.3),小孩子 (v.13), 還有門徒。
主角: 一個人 (太 19:16),少年人 (太 19:22), 財主 (太 19:23)
一個人 (可 10:17),有錢財的人 (可 10:23)
一個官 (路 18:18),有錢財的人 (路 18:24)
一個年輕作官的人, 有錢財, 有權勢, 有地位。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知道,少年人的問題是如何得救,他似乎有很好的開始,為何終究憂愁的離開了,沒有得到永生?
1. 他有正確的動機
他不求更多的財富,而希望得永生。很明顯的,他知道永生的重要性,也承認自己沒有永生。對於一個有錢有勢的人來說,他是很虛心的。他不像那些法利賽人只是試探耶穌。
2. 他有正確的態度
馬可褔音裡說他是跑來的。這人以他的身份地位,願意在大白天在人群中,公開的承認自己沒有永生,是很謙卑誠實的。而且馬可褔音描述他跪在耶穌面前,顯出他願意受教的心。他對耶穌的態度,顯示他對基督的尊敬與謙卑。
3. 他找對根源
這人應該聽過耶穌的名聲。 他稱耶穌為「良善的夫子。」 他用「夫子」( didaska ) 這個字,表示他尊敬耶穌是真理的教師。 「良善」( agathos ) 是表示他認為耶穌的外在和本質都是良善的。
4. 他直接問問題的重心
這人從人群中跑來耶穌面前,沒有寒暄問安,也沒有開場白,就直接問問題,可以感到他的迫切。他也沒有拐彎抹角,就直接切入重點,表示他的真誠,是一個尋求真理的人所發的問題。
主耶穌沒有正面回答他,反問他「你為甚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
良善
代表美好,純正,智慧。 Agathos 良善一字是只有在聖經裡用的,在世俗的希臘文不用這個字。希伯來文裡的良善 tob 有憐憫以及給人益處的意思。
「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詩 100:5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 107
「各樣美善的恩賜 ,和各樣全備的賞賜 ,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 1:17
主耶穌藉著「良善」這個觀念,要讓這個年輕人知道祂是神。 祂接下去提誡命, 因為主知道這人的心,他是遵守慣於以行善為主的宗教。他在傳統的猶太信仰下,一貫以守誡命律法,為得神恩典的方法。而這個人也可能真是一個很正直的人,主耶穌提到十誡的後六誡,也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他認為自己都做到了。馬可褔音中說「耶穌看著他,就愛他。」但是他終究沒有得到他要的永生,而憂憂愁愁的走了。
他到底錯在那裡?
1. 他沒有認罪
這個年輕人沒有抓住耶穌教導的重心。主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祂想藉著律法誡命的角度,讓這人明白德行的良善 ( virtue ) 是不夠的。人無法靠著自己的行為得救。救恩是神的恩典,是給自覺有罪的人的。若有人像這年輕人一樣,覺得自己是個很正直的人,「這一切我都遵守了…」,自義的心態是無法得永生的。路加褔音十八章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一個人若不能到神面前謙卑認罪,是無法得救的。聖經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2. 他沒有真正認識耶穌
這少年人稱耶穌為良善的夫子,他只是對耶穌很尊崇,覺得祂是一位有美德的老師。主耶穌故意提醒他,只有神是良善的,希望這位年輕人能夠真正認識,他就是神。所以他給這位年輕人一個邀請,「你若願意作完全人…來跟從我。”」完全這個字,teleios,字根是達到終點的意思, 也就是完成神在人身上的旨意 ( fulfill God’s given potential )。這與良善這個字「給人益處」是前後呼應的。可惜年輕人沒有真正認識主,不然他會像馬太褔音第十三章尋珠的比喻,願意放下自己的一切來得永生。
3. 他不願付上代價
經上讓我們知道這個年輕人很有錢,產業很多。主耶穌針對他的弱點,向他挑戰,要他去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少年人守的誡命,都是人與人的關係,現在耶穌考驗他與神的關係。永生是白白得來的恩典(羅 3:22-24),救恩不能以行為賺得,它已由耶穌基督的寶血完成救贖,但那並不表示不用付代價。 耶穌要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祂,保羅在加拉太書裡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羅 6:6)。 主耶穌在祂傳道期間,常勸那些輕率的群眾,在跟隨祂之前,要計算代價。 (路 14:28-33)主耶穌要求我們對天國之門的回應,是完全的委身,像保羅在腓立比書 3:7-8 說的,「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 耶穌知道這個年輕人看重他在世上的錢財地位,所以要他放下這些屬世的東西,還應許他必有財寶在天上。可惜年輕人看他的產業比耶穌重要,他真的很想得到永生,可是要他撇下一切,他就做不到了,所以就憂愁的走了。
駱駝與針眼
接下來主耶穌就講了這個引起很多爭議的駱駝過針眼的比喻。為什麼用駱駝?因為駱駝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動物。針眼在馬太及馬可褔音裡用的希臘文 rhaphis 是縫衣針,路加用另一個字 belone 是醫生手術用的針,兩個都是極小的東西。駱駝與針眼之間的差距好像太大了, 因此引起很多爭議。
1. 有人說是抄寫筆誤。希臘文的駱駝是 kamelos, 粗繩是 kamilos。 可能耶穌是指繩子吧!
2. 最常見的解釋是說「針眼」是指城門旁的小門。天黑了後大城門關了,只開小門供人進出。若有商貨,必須從駱駝身上卸下,所以駱駝是進不了針眼門的。這樣的說法是因為當猶太人被擄在巴比倫的時候,學者們編纂了一套拉比文獻 (Rabbi literature-Babylonian Talmud),其中有詩提到 “they do not show a man a palm tree of gold, nor an elephant going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不過,經過查證,考古學家們並沒有找到耶路撒冷城有這樣的小門。
3. 耶穌是用誇張的描述(誇飾 hyperbole) 來表示這財主絕對不可能進天國。
門徒聽見了「就希奇得很」,英文翻譯為”exceedingly amazed, astonished out of measure, greatly surprised”, 為什麼門徒的反應如此驚訝?因為猶太人認為財富和地位是蒙神祝福的表徵;窮困是神的懲罰。所以當耶穌說財主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連蒙神祝福的青年才俊都進不了天國,那誰能得救呢?
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 3:20-24)
「因為祂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來 7:27)
「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羅 9:31-32)
耶穌緊接著在路加十九章裡講到,「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二章裡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我們若像這年輕人要靠守誡命與行善來得到永生,是不可能的,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主耶穌要讓我們看到祂是唯一的道路,「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 14:6)
在這裡不儘是說人無法自救,只有靠著神的大能與恩典才能得救。另一方面,也講到神要成就各樣奇事的大能。「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創 18:14)在耶利米書中說「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32:17)神自己也說「我是耶和華,凡有血氣者的神,豈有我難成的事麼?」(耶 32:27)
積財寶在天上
這段經文容易給人一種錯誤的印象,好像耶穌不齒財主。其實聖經中有很多蒙神祝褔的財主,像亞伯拉罕,所羅門王,約伯,葬耶穌的約瑟,呂底亞…神都在物質的錢財上祝褔他們。 那麼,為什麼主耶穌要這少年人變賣所有,後面又說「為我的名撇下房屋…田地…」? 難道我們必須變賣一切,貧窮過日才能得救嗎?不是的! 耶穌看到這少年人的心,知道他棧戀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產業,地位,權勢,所以挑戰他放下這些屬世的東西,來跟隨他得永生。
約翰壹書第二章說,「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耶穌在撒種的比喻裡也提到有種子撒在荆棘的土裡,不能結實,荆棘的土代表一顆被世俗的事所佔據的心。主耶穌接下去解釋,荆棘是世上的思慮,金錢的迷惑。我們在世最看重的多半是金錢,耶穌說「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財利)。」(太 6:24)這裡是講褔音、講神的國、講得救,我們不能腳踏兩條船,又愛褔音又棧戀世界。雅各書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得救的信心不保留自己的罪,也不珍視世上的東西甚與耶穌。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 6:19-21) 我們對今生的價值,主宰我們在世的生活 ——我們與人的關係,我們人生的目標,我們的期望,與我們的取捨。我們在世上的產業,是神交給我們暫時管理的。神從我們處理錢財的態度,看得出我們的心在那裡。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充斥的社會,很容易定睛在錢財上。希伯來書提醒我們要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我們與那年輕的財主一樣,神呼召我們要放下屬世的東西,這是我們對神白白賜下的恩典的回應。比起永恆的國度,天國無價的寶貴,我們今生所有的產業,實在算不了什麼。
彼得免不了要誇耀一下自己,「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要得什麼呢?」主應許「必要得到百倍的,並承受永生。」 這是什麼意思?現在有所謂的「成功神學」就強調我們是神的兒女,有信心的基督徒,都應該蒙神大大祝福。他們用屬世的成功,來衡量屬靈的果效,是全然錯誤的。約翰褔音 10:10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主耶穌的救贖使我們得生命, 就是「承受永生」;另一方面,神降祂豐盛的生命賜給我, 有聖靈住在我們心中引導我們, 我們今生的生命,在質量上是勝過世人百倍的。
在前的要在後,在後的要在前
對於這句話, 有幾種解釋。
1. 基督徒信主時間上的先後,並不代表他們行走天路腳蹤的先後
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解釋。 認為是耶穌對彼得自滿炫耀 (太 19:27) 的警告。我們都當竭力奔跑天路,保羅在林前 9:24 提醒信徒「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若是自滿或是未盡全力,就有可能落後。獎賞不是照著時間先後,也不是看服事的時間長短,神看我們的內心與態度,賞罰在主。
2. 在世上看為是在後的,在神的國度卻是在前的
這是從神的國度來看的。在世上看來是成功的,在人之前的少年官,在神國中反而要落後了。 而跟隨耶穌的人及祂的門徒,多是窮人一般百姓,在神國裡卻是首先的。支持這個看法的人,認為這樣的解釋,正好與前面提到財主難進天國互相呼應。 連續 19:29 說的 「凡為我名撇下…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 這是對跟隨耶穌的人的一大鼓勵。
是不是這樣解釋,就決定于30節的第一個字。中文翻成「然而」,英文翻成 but,希臘原文是 de。 de 是一個連接詞 conjunction,像英文的 and, but, now… 若翻成 and,那麼語氣連貫下去,就可當成這樣的解釋。若翻成 but,那麼語氣有轉折,這樣的解釋好像就有點牽強了。
3. 救恩的平等性
馬太褔音19章30節其實是接著下面20章1到16節葡萄園的比喻的。這段經文等於是對「在前的要在後,在後的要在前」這句話,做了一個完整的說明。神就是那個家主,葡萄園是神的國度,是救恩的領域,工人是那些得進天國及事奉主的人。有些人一生辛苦服事神,有人在臨死才轉向神,兩種人得到的救恩是一樣的。這就是神恩典的本質,沒有人配得永生,神自己白白賜給我們(出去雇人),神平等的將救恩賜給所有相信的人。所有得贖的人,不論老少貴賤,都同樣得到永生。祂拯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多 3:5)
這與使徒書信中提到的冠冕和獎賞是不同的。這裡是指永生的平等性。救恩的條件是認罪悔改,放下愛世界的心來跟隨祂 (講定價錢),那個富有的少年官就做不到,所以他只好憂愁的走了。他原以為可以再做什麼,用自己的義來賺得永生。主耶穌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 5:32) 神救贖的方法,與世界的價值觀是相背的,少年人無法看到耶穌邀請要給他的更豐盛的生命,他沒有真正的認清這位「良善的夫子」的大能。「在人看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在路加褔音十九章,記載了另一個財主叫撒該的。撒該是全城所不齒的稅吏,是猶太人的叛徒。他聽說耶穌要來了,不顧顏面的爬到樹上去看。接下去發生的事必定另撒該大吃一驚,耶穌抬頭叫他,還說要去他家。撒該沒有怔在那裡,也沒有覺得自己不配,「他急忙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而且自己主動對耶穌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
我們看到撒該明白耶穌是誰,他稱耶穌為主。 撒該願意為耶穌付上代價,我們看到他改變了的心和行為。救恩臨到撒該,不是因為他將錢財分給人,而是因著他的信心,他是因信稱義,不是因著行為,不過他的行為是他真信心的表現。
少年財主與撒該剛好是兩個相反的例子。在世人的眼光看來,少年官是成功的,撒該是社會敗類。可是少年官沒有明白耶穌是至寶,反而沒有得到永生。「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什麼益處呢?」(可 8:36)
He who loses money, loses much.
He who loses a friend, loses more.
He who loses faith, lose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