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1, 2012

撒母耳記上

在希伯來人的舊約聖經裡,撒母耳記 Shemuel 沒有分上下,只有一本。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編排時,才把撒母耳記分成上下兩冊。撒母耳記,列王記,和歷代志,都是對以色列王朝時期的記載,從掃羅到亡國被擄,全部約四百多年。以時間上來講,撒母耳記上下所記載的,與歷代志上平行;而列王記上下,與歷代志下平行。

對於此書的作者是誰,眾說紛紜,一般認為不是撒母耳本人寫的,因為在撒母耳上 251記載撒母耳死了。但是有人認為前半(撒上)是撒母耳本人寫的,後半是拿單和迦得寫的,因為「大衛王始終的事,都寫在先見撒母耳的書上和先知拿單並先見迦得的書上。」(代上 29:29)這裡提到撒母耳的書,應該是指士師記和路得記。也有人認為可能是拿單的兒子撒布得寫的。(王上 4:5)
撒母耳記是記載時代變遷的書,以色列民要從士師時代進入君王政權。士師記最後以「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作為結論,以色列人離棄耶和華神作他們的王,他們要像迦南地的人一樣,有人作他們的王。所以從出埃及到進迦南,我們看見以色列從神權政體到君王秉政。神藉著人的悖逆,成就了祂的旨意,建立了一個國度,膏立了合祂心意的人作王。而藉著那個王(大衛),帶進了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耶穌基督。
撒母耳是被神揀選作為促成轉移的器皿,他是末期的士師,是引進君王的人。另一方面,從士師秉政到君王掌權的過程中,神也興起了一個角色,那就是先知。撒母耳被認為是第一位先知(徒 324)。聖經上說「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 31)百姓遠離神,不與神交通,所以神藉著先知的口,傳達祂的心意。


書中的主要人物有三:撒母耳記,掃羅,大衛。全書分三十一章,三人之間的關係如下:

撒母耳

出生與呼召
13
作士師
48
先知的事奉
91924

掃羅
作王
912
干犯神-沒落-死亡
1331

大衛
膏立
162110
逃避追殺
211031







也有人把全書分成三大段:撒母耳的服事(17 章),掃羅作以色列王(813 章),揀選膏立大衛 (1431 章)。


撒母耳
1. 出生1211
-撒母耳是以法蓮人,其實他的祖先是被分派到以法蓮城邑的利未人。父親以利加拿和母親哈拿都是敬虔的人。
-哈拿本來無子,到聖殿獻祭的時候向神苦求,神將撒母耳賜給她,撒母耳名意為「這是我從耶和華神那裡求來的。」哈拿得子後的感恩頌歌(2110)可與馬利亞在路加福音(路 14655)的讚歌前後呼應。
-撒母耳是拿細耳人,因母親哈拿求神時,許願將他終身獻給神,所以他年幼就送到祭司以利那裡去(示羅的會幕)。

2. 訓練212321
-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神人共愛。
-以利的兩個兒子犯罪藐視神,神責備以利愛兒子甚與愛神,神的責罰將臨到以利家中。
-神呼召撒母耳,又給他啟示。
-耶和華與他同在,以色列全地都知道神立撒母耳為先知。神藉著撒母耳,將祂的旨意曉諭百姓。

3. 士師47 章)
-以利的兩個兒子在對非利士人的戰爭中,把神的約櫃從示羅搬到以便以謝,結果約櫃被非利士人擄去,以利的兩個兒子也被殺,以利也死了。
-約櫃從以便以謝,經亞實突,迦特,以革倫,伯示麥,最後到基列耶琳。約櫃在非利士人之地七個月,每經之處,瘟疫隨生。以色列人收回約櫃,在基列耶琳待了很久,直到大衛作王才遷入耶路撒冷。(撒下 6 章)
-撒母耳以拉瑪為中心,每年巡行伯特利,吉甲,米斯巴。
-帶以色列人回轉歸向神,除掉諸巴力(迦南人的男神)和亞斯他錄(迦南人的女神)。
-制伏非利士人,收回以前被奪取的城邑。

4. 先知8251
-撒母耳預言以色列人立人為王的後果。(81018121325
-撒母耳照著神的旨意建立君王政權,他結束了士師時代,成為神的宣言者先知。
-責備掃羅違背神的後果,為其悲傷。(131314151035161
-膏立以色列的王掃羅(1011 章)和大衛(16 章)。

掃羅
1. 出生與被膏912 章)
-是便雅憫人。父親基士是個勇士。掃羅健壯又俊美,身材高大。
-掃羅本來是很謙卑的:考慮父親的擔憂(95),擔心沒有禮物給先知(97),認為自己的支派至小(921),沒有很得意告訴叔叔被撒母耳膏立的事(1016),在米斯巴被立的時候還躲起來了(102122),被立後有人藐視不送禮也不介意(1027),也不憑權力報復人(111213
-掃羅在對亞捫人戰役中,顯出他的勇敢與領導能力。(11711
-掃羅三次被膏:在拉瑪(101),在米斯巴(102024),在吉甲(1115)。
-神的靈與掃羅同在,給他一個新心。(1061091026116

2. 戰績與治理1331)
-掃羅以家鄉基比亞為首都(1416),生活十分簡樸,沒有華麗的宮廷(考古發掘)。
-當時各支派各自為政,掃羅的自衛軍大概只有六百(1315),聖經裡也只記載一位元帥押尼珥,是掃羅的堂兄弟(1450)。
-攻打四圍仇敵,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非利士人,亞瑪力人144748
-招募有能力的人和勇士(1452
-可能每月初一有固定三日會議討論軍事(205182427

3. 失敗與見棄1315 章)
-掃羅在位第二年,在與非利士人的爭戰前,看到敵人眾多,心裡害怕,等不及撒母耳的出現,擅自當祭司的職分獻祭,違反神的命令,以為憑自己的能力可以行事,導致招耶和華神的厭棄。(13514
-神在這場戰役中還是藉約拿單的手,使以色列人得勝。(1423)掃羅叫百姓起誓的重心是向敵人報仇,沒有顧慮軍隊的疲乏(142432)。約拿單作戰則是為了神的榮耀和百姓的安全。(14612
-掃羅第二次違背神的命令是在擊打亞瑪力人的戰役。神吩咐掃羅去攻打亞瑪力人,並滅絕所有的東西。可惜掃羅私自保留了亞瑪力王和上好的牲畜,又用百姓當自己犯罪的藉口。(15921
-神說「耶和華喜愛聽命勝與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掃羅看重在人面前的地位高於在神面前的順服。(152430
-掃羅厭棄神的命令,神也厭棄他作王。

4. 被嫉妒轄制1627
-掃羅因民眾喜歡大衛,就心生嫉妒,怕他搶王位,他忘了自己的王位是神所膏立的。掃羅的心從此被嫉妒的罪轄制,直到他死。「耶和華的靈離開掃羅。」(1812
-掃羅幾次掄槍刺大衛(18111910,)
-設計害大衛(18171821237
-派人追殺大衛(1914192021
-自己多次追殺大衛(192223142325242263
-兩次食言失信(1962621
-殺害幫助大衛的祭司(221319
-惱恨自己的兒子約拿單幫助大衛,穢言指責,甚至要殺他。(193033

5. 悲慘的結局2831
-掃羅的下半生一直在追殺大衛中度過,常因自己的恐懼而精神失常。他明知大衛是神所膏立的王,卻想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這件事,可見他對神的不認識與不敬虔。

-在最後與非利士人的爭戰前,竟然違背神的誡命去求問交鬼的婦人。撒母耳已經死了,神不回答掃羅的求問,所以他又用自己的方法行事,得到的是自己死期的預言。

-掃羅與他的兒子(包括約拿單)死在與非利士人一戰,屍首葬在雅比的樹下。

-「這樣,掃羅死了,因為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又因他求問交鬼的婦人,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他被殺,把國歸於耶西的兒子大衛。」(代上101314


大衛(1631
1. 出生與被膏1617 章)
-大衛是伯利恆人,屬猶大支派,是波阿斯和路得的曾孫,耶西的兒子,他有七個哥哥。聖經裡形容他雙目清秀,容貌俊美。(161012
-大衛擅於彈琴,得在掃羅面前,舒解掃羅的精神緊張與情緒起伏。(161823
-大衛年輕就顯示勇氣,在牧羊時曾為救羊而打死獅子和熊。(173435
-是神所揀選合乎神心意的王“人是看外表,耶和華是看內心。”(16712

2. 殺死非利士人歌利亞17 章)
-大衛是憑對神的信心出戰歌利亞,不是仗勢自己的能力。他說「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爭戰的敗勝全在乎耶和華。」這是大衛與掃羅對神不同的信心。

3. 迴避掃羅追殺1826章)
-大衛自從用甩石機弦打死非利士人歌利亞後,民眾都愛戴歌頌他,因此掃羅心生嫉妒要殺大衛。大衛只好一路逃避。大衛在這事上受試煉,他沒有報復,只是回避掃羅,因為敬重掃羅是神的受膏者。
-大衛被迫離開家庭妻子,住在山洞中,常遭遇生命危險,多次陷於絕望中,神預備大衛從牧羊的功課,進到曠野去 學習。藉著苦難的試煉,他學會忍耐,所以大衛在詩篇裡說要忍耐等侯耶和華。”他也學會了信靠神的應許,不倚賴自己的努力。
-約拿單是順服神的好兒子,他知道大衛是神所揀選的,就完全沒有私心的幫助他。(2317)他覺得自己父親不是,也曾力勸掃羅,差點喪命。(19452032

-掃羅兩次落在大衛手中,大衛因他是神的受膏者,沒有加害於他,只是求和。(2461426920)連掃羅自己都受感動,承認自己的不是。「你比我公義;因為你以善待我,我卻以惡待你。”(241720)“我是糊塗人,大大錯了。」(262125

-大衛逃往行蹤:大衛離開京城基比亞後先往亞希米勒在挪伯會幕任大祭司的地方。大衛在此得一些食物和歌利亞的刀。大衛後來得在亞吉王面前裝瘋以逃避殺害。之後大衛返回自己的家鄉,定居在亞杜蘭附近的洞穴,有四百人跟隨。大衛招募隨從後,與家人東行至摩押逃避。先知迦得勸他離開那地,大衛只好重回猶大地,這次躲進哈列的樹林。後來大衛解救了基伊拉城,擊敗非利士人。雖然大衛幫助了他們,但是基伊拉的居民要將他交給掃羅,所以他又離開逃走了。 當時大衛只好南下,抵達希伯侖山下方的西弗和瑪雲地。西弗人告訴掃羅大衛的藏身之處,掃羅就企圖追捕他,然而沒有成功,因為他必須回國對抗非利士人。大衛再東遷至死海沿岸的隱基底,但掃羅自非利士戰役後,又追蹤而至。在隱基底,大衛首次放過掃羅的命。其後,大衛再度返回瑪雲地。 不久,西弗人再度想討好掃羅,就通報大衛藏身之所。掃羅到達哈基拉山後,大衛雖然又有機會殺他,仍然饒他一命 。
 
4. 在外邦逃亡2731 章)
-大衛為了讓掃羅不再追殺,決定離開以色列境內,逃往非利士地,投奔迦特王的兒子亞吉,在那裡住了一年又四個月。
-其間大衛攻打基述人,基色人,亞瑪力人。
-非利士人不信任大衛,使他免於與掃羅面對面作戰。
-大衛追擊毀害洗革拉城的亞瑪力人,救回所有的人和牲畜,且與猶大地的百姓平分擄物。



掃羅與大衛
掃羅與大衛兩人在撒母耳記上形成強烈的對比。兩人對於「神的受膏者」的態度,迥然不同。大衛看重掃羅是神所膏立的君王,幾次有機會,都不願加害於他。「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24:6)「不可害死他。有誰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而無罪呢。  大衛又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他或被耶和華擊打,或是死期到了,或是出戰陣亡。 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耶和華的受膏者。」(26:9-11)
掃羅則不看重大衛是神的受膏者,掃羅看大衛是來搶奪他王位的敵人。「掃羅見耶和華與大衛同在…就更怕大衛,常作大衛的仇敵。」(18:28-29)「耶西的兒子若在世間活著,你和你的國位必站立不住。現在你要打發人去,將他捉拿交給我,他是該死的。」(20:31)「你們竟都結黨害我。我的兒子與耶西的兒子結盟的時候,無人告訴我。我的兒子挑唆我的臣子謀害我,就如今日的光景,也無人告訴我,為我憂慮。」(22:8)
兩人對受膏者的態度不同,在於他們對神主權的認識不同。大衛是敬畏神的人,他看重也信靠神的主權,所以絕不「敢」伸手加害掃羅,他清楚知道誰在掌權。在逃亡的歲月裡,我相信大衛也很委屈,也很害怕,我們從詩篇 1834525456575963142…中,看到大衛對神公義的呼求,在被敵人追擊的窘境中,大衛仍然稱頌神,尋求神的帶領 。在詩篇 5911,當掃羅打發人窺探大衛的房屋,要殺他的時候,大衛向神呼求「不要殺他們,恐怕我的民忘記。主阿,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用你的能力使他們四散,且降為卑。」其實大衛自己是神所膏的,他大可以義正嚴辭的說「彼可取而代之」,但是大衛看重神的榮耀,甚於他自己的性命,他對神的信靠,便是他蒙福的根源。
反之,掃羅的失敗就在於他對神的不敬虔。神看重的是順服的心。撒母耳指責掃羅厭棄耶和華的命令,憑己意行事,所以耶和華也厭棄他。(15:22-23)掃羅對神的主權不認識,才會以為王位是他的,不能讓大衛搶走。他忘了這個王位當初是神揀選他的,神可以給他,神也可以取走。他不明白「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 1:21)
大衛看重他與神的關係,掃羅則看重自己屬世的地位。當撒母耳責備他悖逆神,掃羅要撒母耳和他一同回去,他說「我有罪了,雖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長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舉我,同我回去…」1530)掃羅到那時還在在乎他在人前的地位,要撒母耳抬舉他,可見他沒有真正悔改。當大衛第一次有機會殺掃羅而不殺,掃羅對大衛說「人若遇見仇敵,豈肯放他平安無事的去呢。願耶和華因你今日向我所行的,以善報你。  我也知道你必要作王。以色列的國,必堅立在你手裡。」241720)掃羅在此也承認大衛是神的受膏者,知道他必要作王。可是他悔而不改,很快就又想靠自己行事,再度追殺大衛。這就表現掃羅對神口裡承認的信心,與他在行事為人上的信心不符。(professing faith vs. functional faith)
比較祭司以利和掃羅王在受到神責備時的態度。以利在他得知神將要降罰于他家時,頗認份地說:「這是出於耶和華,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撒上 3:18)  掃羅對神沒有這樣深刻的認識,對神的主權亦未完全順服,以致於他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殺死大衛,保全自己的王位。
“「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  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  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  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 1:28)這真是掃羅的寫照。撒上中說有惡魔從耶和華那裡來擾亂他(16:15,18:10,19:9),這不是說神故意降惡魔到掃羅身上,而是神的靈離開了他,原來引導保護他的聖靈不在了,所以掃羅就被自己的邪情私慾捆綁了。聖經上說「倘若他們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制伏,他們末後的景況,就比先前更不好了。」(彼後 220)掃羅倚靠自己的能力,不願順服神的引領,神聖潔的靈離開他,任憑他從血氣私慾行事,他從此就每況愈下,直到戰死。

歌羅西 35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這裡講到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值得我們深思。掃羅對大衛的恨來自於王位的事,掃羅自認王位是他的,應該傳給他的兒子(20:31)。掃羅對王位的貪婪,便成了他屬靈的盲點,他把王位成為他的偶像,看得比討神喜悅還重。貪婪生出嫉妒,嫉妒生出仇恨,掃羅的下半生就在這種「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情下掙扎,實在是很可悲。
我們今日是否也不自覺的把事業,才幹,錢財,學識,家庭,甚至事奉,當成我們的偶像。 大衛在詩篇 164 中說 「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 掃羅的失敗是我們的警惕與提醒。大衛的討神喜悅在於他對神的認識,對神主權的順服信靠。大衛後來功成名就後也犯了大罪,然而他認罪悔改,我們從詩篇3251中,看到大衛對自己的罪的悔恨。使徒行傳裡提到大衛「大衛在世的時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徒 1336)英文 NIV 翻譯是 “For when David had served God's purpose in his own generation, he fell asleep…” 大衛和我們一樣,都是蒙福的罪人,大衛因著他的順服,成就了神在他身上所要行的旨意,掃羅則因不順服而一敗塗地。
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祂要成就的美意,願我們都能像撒母耳,說「請說,僕人敬聽。」願我們都能成為聖潔的器皿,合乎主用,成為那「遵行了神的旨意」忠心的僕人。

Thursday, April 5, 2012

路得記概論

(2020年七月更新)



路得 Ruth 是士師時代的人物。根據士師記,我們知道這三百多年中,以色列人不斷在信仰上墮落,多次被鄰邦異族奴役,又有內戰。雖然神興起十位士師治理他們,但這段歷史是敗壞混亂的。聖經也很明確地指出,那時代以色列人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路得記只有四章,它記載以色列士師時代中一個小家庭的事。然而這個小家庭,卻影響了整個以色列的歷史,甚至也影響了全人類的歷史。路得記是士師黑暗時代中的亮光,是絕望時代中的希望。路得記介於士師記與撒母耳記之間,是以色列人從士師黑暗的時代,進入大衛王國光明的轉折。路得記結尾的族譜,從猶大的兒子法勒斯到大衛的世系,之後也在馬太福音中成為主耶穌基督家譜紀錄中的一部分(1:5-6

 

路得記被納入猶太人正典聖經中的聖卷(律法書,先知書,聖卷)。書集中的路得記、傳道書、雅歌、以斯帖記、耶利米哀歌,是他們在節期中必誦讀的經卷。逾越節讀雅歌;五旬節讀路得記;埃波月禁食日讀耶利米哀歌;住棚節讀傳道書;普珥節讀以斯帖記。這本溫馨的書記載了信實的神如何介入人的日常生活,來成就祂的旨意和作為。

 

 

 

作者與寫作時間

一般認為路得記是撒母耳寫的。因為作者必定是一位文學大師,並有身分地位接觸到大衛家族的紀錄。寫作之時士師時代已經過去, 而家譜只寫到大衛,所以應該是在大衛時期成書。也有學者認為是所羅門統治時期寫的,或甚至是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後才寫的。

 

 

 

本書主題

路得記看似沒有什麼明顯的神學主題,然而整個故事的偉大作者——神的聖手——掌管人生活的各樣細節,支配並主導它的進程,成就祂奇妙的作為和旨意。神的眷顧解決了人的三個普通需要:食物、婚姻、兒女。神的救贖行動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保護以利米勒家的存活(拾穗),然後是路得和波阿斯結合,使得以利米勒家有後代。神藉著賜給後裔來施恩拯救以色列人,帶出大衛的血脈,並賦予這個家族重要的歷史使命。作者將族長的時期(法勒斯,參:創38:29)和大衛的王朝(4:18-22)建立起歷史和神學上的連續性,在神執行的神聖救贖計劃上彰顯神的信實。

 

路得記充滿了愛的溫馨,有父母對兒女的愛、婆媳的愛、主僕的愛、男女的愛,並神對人的愛。按申命記23:3摩押人是永不能進耶和華的會;然而神的恩典與慈愛在路得記裡向我們彰顯,將外邦人納入祂的聖約中。路得以一個外邦摩押女子,因信靠神得蒙祝福,進入神的豐富與恩典。她和約書亞記中的迦南婦女喇合前後呼應,喇合正是娶路得為妻之波阿斯的母親。神藉著兩個外邦女子,帶出給萬民的恩典與救贖,祂的作為真是奇妙。其實外邦人進入以色列的社會,神的救恩遍及萬族,本來就是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的一部分(創12:3保羅說「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2:21神的救贖計劃是萬民,即使在舊約時代, 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可被揀選,並得以在主裡合而為一。

 

本書有一個重要的字是「贖」(redeem,原意是作為親人 act as kinsman)。書中提到由有血統關係至近的親屬贖回,正是預表猶大的後裔主耶穌基督要救贖世人。 波阿斯的買贖,是為了恢復以利米勒的產業;正如耶穌付上十字架的代價,是為了買贖我們,恢復我們與神的關係,使我們得以與神的產業有分。

 

書中另一個重要的字是 hesed1:82:203:10)。這個字希伯來文的涵義很廣,有時被譯成慈愛、憐恤、施恩、蒙恩、恩慈(love, mercy, favor, kindness…),有時被譯成信實、忠誠(faithfulness, loyalty),是神向摩西自顯的重要屬性(出34:6-7)。這是一個施恩和蒙恩關係中的愛,施恩者因著慈愛憐恤而給予恩惠,蒙恩者以忠誠和敬虔回應,就像詩篇第一篇所描述的。路得以一個外邦摩押女子的身份,本來是在恩典之外的(23:3),就如同我們有罪的本相,原是與神隔絕的。然而路得因著信決志跟隨神,專心工作、生活聖潔事奉神,然後又全心仰望、將自己的未來交托給神,至終蒙神祝福得著神國的產業。

 


本書大綱


1. 路得決心跟隨神

作者以「士師秉政」的時候帶出了故事的背景,那是一個百姓不敬畏神的世代。作者又提到素有穀倉之稱的伯利恆,遭遇了大饑荒。這種悲劇的開場,隱藏著神將為祂的百姓有何作為和計劃,提醒讀者仔細觀察延續的發展。

 

以色列人以利米勒(意:神是王)一家,包括妻子拿俄米(意:甜美),和兩個兒子瑪倫、基連,從伯利恆逃難到摩押。以色列人到他們的歷代宿敵——摩押地定居,並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融入那個社會。這裡暗藏著屬靈的嘲諷,這些人離開神的應許地,跑去遠離神的國家尋求庇護。這一章中的一線希望曙光在於神的名,「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

 

作者用精簡的筆調陳述過了十年以後,以利米勒和兩個兒子先後死去,剩下三個寡婦。拿俄米聽見主眷顧祂自己的百姓,打算回老家伯利恆去。這裡也有一個屬靈的嘲諷,若是神沒有介入,他們返鄉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在拿俄米的埋怨厄運的背後,仍然隱現她對耶和華的信心,她決定返鄉尋求神的眷顧。在失去丈夫兒子之後,拿俄米鼓勵兩個媳婦回娘家去另謀生路。結果俄珥巴走了,路得卻不願回去。

 

路得決定不回本族本家,選擇跟隨信奉以色列的神。她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你在那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1:16-17)這裡顯出一種冒險的信心,她毅然離開自己的父母族人(安逸的環境),要成為以色列神的子民(未知的領域)。路得這個外邦女子對耶和華的宣告和拿俄米的埋怨,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路得為進入神的國,願意放棄她一切所有的保障。(參:太10:37,腓3:8

 

拿俄米的悲歎反映以色列人的光景。迦南原是應許的流奶與蜜的豐盛之地,然而以色列人悖逆離棄了神,神便任憑異族外邦來壓制他們,甚至土地都不再生產而有飢荒。神藉著拿俄米的回轉、路得的信心,彰顯祂管教下的憐憫與慈愛。本章結尾的時候提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收割時節,和拿俄米離鄉的飢荒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所有我們看來的逆境(1:20-21),都是神描繪美麗圖畫的筆觸。我們當時看不到整個圖畫,然而神一直在作工,「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並且神關心每一個卑微的人,介入他們的生活,神的作為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連,仁慈的神喜愛對祂的百姓賜下恩典。掌管宇宙萬物的主宰,是公義、憐恤、慈愛的神,作者帶領讀者走過飢荒和死亡,進入豐盛和希望。在小市民生活的掙扎中,描繪偉大造物主的屬性,瞥見神的作為、供應、和引導。

 

 

 

2. 路得盡心工作

作者在第二章一開頭就引進了另一個關鍵人物波阿斯(意:快而有力),他是拿俄米丈夫的遠親,並說他是個大財主。這裡帶出富有的波阿斯和貧窮脆弱的路得之間的落差,他們將要因著神的介入,在收割的季節相識。在第節中的「恰巧」,瞥見神在背後引領的手。在神的權柄下,沒有偶然或機遇,萬有都在祂的掌管中。

 

路得主動的找工作,她抓住收割大麥的機會,到田裡去拾取麥穗來照顧婆婆。這是以色列中窮人、寄居者、孤兒寡婦的權利(參:19:9-1023:22,申 24:19-21),是憐憫的神所設立的社會公義制度。儘管如此,狠心的地主和工人也可能會驅逐或以羞辱來阻撓拾穗者(參:2:2)。我們也可以從本章中四次提到波阿斯要保護路得免受欺凌看出端倪(2:8151622)。

 

 路得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連波阿斯的僕人都說「他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裡坐一會兒常在這裡。」波阿斯對路得的名聲和德行早有所聞(2:113:11),因此對她有深刻的印象,給她許多安慰和鼓勵。除了吩咐田間的僕人善待她以外,自己也把大量的麥子送給她。在這一段中路得和波阿斯各自擁有不同特色的形象浮現。波阿斯是耶穌的預表,祂要將救恩賜給求靠祂名的人。「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2:12)在此顯示耶和華才是真正的金主,祂將因著信實守約而自己清償路得(拿俄米)的債務。而路得的「俯伏在地叩拜」,顯出受恩者的感謝與尊敬。這是關鍵字hesed一體的兩面:神慈愛的施恩與人敬崇的回應

 

作者藉著不同人物,來描繪本書的真正主角:神。拿俄米所宣告的神,是掌管宇宙的「全能主者」(1:20-21);而波阿斯所宣告的神,是眷顧百姓的守約者(2:12)。神將局外人納入自己的家中,祂的慈愛遠超法律或道德,祂庇護卑微受迫的人,祂給我們的供應是超乎我們所求所想的到。這也在拿俄米的宣告中顯明,「他不斷的恩待活人死人。」(2:20)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12-13節中說,「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之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我們在此看到人蒙救贖的景象:從被拒到接納,從外人到家人,從無有到豐盛,從愁苦到喜樂。

 

 

 

3. 路得全心聽從

路得記第一章「以正是動手收割大麥」為帶著盼望的結尾,第二章結尾報導的是收割季的結束,其中大概是週的時間。路得在這段期間經歷了神的賞賜和供應,她也以順服的行為回應這個恩典。在第二章中提到波阿斯是拿俄米「至近的親屬」(原文 gaal, 亦即 kinsman redeemer),這是一個以色列家族法中的術語。它所描述的是按法律和習俗,對親族負有某些責任的近親。其中包含1. 近親藉由將土地的所有權歸還給原持有者來維持親屬的產業無損(利25:25-3048-49,耶32:6-15),2. 或出資贖回因窮困而賣身為奴的親屬(利25:47-55),3. 有責任為親屬報仇追緝兇手(民35:1219-27),4. 接受親屬曾被人虧欠的賠償(民5:8),5. 在法律訴訟中幫助親屬得到公義的判決(參:伯19:25)。

 

拿俄米知道以色列傳統為其保留後代的律法,所以開始為路得的幸福盤算。她教導路得用機會去催促波阿斯,請他依親族之法為路得的未來採取合宜的行動。路得全然照著婆婆的指示去做,大膽地製造獨處的環境向波阿斯求婚。這裡有一個意味深遠的神學重點,基督徒不是消極的坐在那裡等神的預備,而是主動把握機會參與神的作為。拿俄米的作為同時構成了神的作為,她的計劃是出於神的法規,等待另一個敬畏神的人的回應——「他必告訴你所當作的事。」

 

波阿斯和路得的對話是本章的高潮,路得回答波阿斯的問題「你是誰」,並沒有以卑微的僕人自居,而是平輩間的你我,表明自己是他的親屬,能夠合法地進入婚姻身分。路得要求波阿斯用衣襟遮蓋她(近東風俗,代表新郎保護新娘),藉以實現波阿斯在第二章21節中說的,在「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得賞賜,表示他們的婚姻是耶和華保護路得的方法。

 

波阿斯說「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表示路得沒有依自己的喜好選擇跟從年輕人,她聽從拿俄米的建議,是信心的完全順服。她甚至不只是要找個丈夫,而是要求優先履行近親延續後代的責任。這樣無私的委身和品格,使得波阿斯稱讚她配得神的賜福。波阿斯稱路得為「賢德的女子」,這個字出現在智慧書箴言31章才德的婦人中。這種令人稱讚的品格包含:可靠、勤奮、精明、慷慨、效率、輔助、良善、智慧等,就是聖靈果子的彰顯,也就是說是一位敬畏神、謹守神話語、遵行神誡命的女子。

 

波阿斯並沒有當場用衣襟遮蓋路得(訂婚),因為還有另一位近親比他更有資格贖回路得。但是波阿斯保證他必會以合宜的手段處理這件事情,並且他為路得設想,使她能夠平安的回家,不會受到名譽的損傷。三章最後波阿斯給路得許多大麥,一方面幫掩飾她外出的目的;另一方面屬靈的意義是回應拿俄米在第一章的埋怨——「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現在得到是滿滿的福分,並象徵日後許多的後裔。

 

 

4. 路得滿心喜樂

波阿斯依法處理拿俄米的產權、遺孀延續後代的事宜,於是他在城門召集了相關人士(那一位近親和十位長老)。他尊重另一至近親屬的權利,這人的名字聖經沒提,他比波阿斯更屬近親。那位更近的親屬因贖回產業的條件與自己的產業有礙(不划算,因為他還得奉養拿俄米並讓路得的後裔分家產),就放棄贖回的權利,以脫下的鞋子為證。腳和鞋在舊約聖經裡象徵力量和主權,例如摩西(出3:5)必須脫鞋承認神的主權。波阿斯精準地進行整個法律程序,使各樣細節明確、證據確鑿、眾人見證,完成法律的約束力和所有權的轉讓。

 

透過波阿斯近親代贖的方式,路得終於完全地成為聖約族群——以色列人。城門那裡的長老和民眾為波阿斯和路得作見證和祝福,便是這新身分的確據。路得記立下一塊神學基石,是因信稱義的典範。書中的人物都各有屬靈的含義,波阿斯代表基督的救恩(救贖者),拿俄米代表聖靈的引領(回到耶和華的面前),路得則是因信稱義的信徒(被贖回得新身分)。路得與波阿斯的結合,就像基督與教會一樣。耶穌基督擺上自己,將我們贖回成為祂的新婦。( 3:29 5:32 19:7

 

路得從波阿斯生子俄備得(意:服事的人),成了大衛的祖母。路得不再是一名摩押女子、外邦人,而是以色列人、妻子、王族之母。結果拿俄米的生命由愁苦轉回甜美,得了後裔。作者在此將耶和華神放在舞台的中央——「耶和華使她懷孕」。整個故事完美地走了一圈,所有的禱告都蒙應允,神親自將兩位失意窮困的寡婦贖回,上尖下搖地傾倒福分在她們身上。作者最後的結論「讚美上主!祂沒有撇下你」彰顯神的信實和看顧,將百姓從混亂的士師時代,帶入榮耀君王大衛的國度之中。

 

本書最後三節的家譜,讓讀者看到神在人歷史中的介入和掌管。大衛那個榮耀的王朝預表耶穌基督那永遠堅立的國度。而小市民的堅信和忠誠,成為了神偉大計劃中的一部分。整本書從第一章的匱乏與絕望,到最後的豐盛與榮耀,故事頌揚人的忠誠是配得耶和華施恩賜福的。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