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月更新)
希伯來書 Hebrews 的作者不詳,是新約聖經裡唯一對於作者沒有定論的書信。作者顯然對舊約聖經十分熟悉、而且希臘文造詣頗高、又清楚希臘化的猶太思想,一般猜測可能的作者是保羅、巴拿巴、和亞波羅。由於書中教義與保羅教導相近,如基督的超越性與歌羅西書(來 1:3,西 1:15-16)、基督的謙卑順服與腓立比書(來 2:14-17,腓 2:7)、和基督是神榮耀的光輝與哥林多後書相似(來 1:4, 林後 4:4),因此很多人認為本書是出於保羅。但也有學者認為希伯來書沒有保羅書信中慣有的問安方式,論證的邏輯也與保羅其他書信略為不同,並且保羅一向自認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應該不是保羅所著。
根據書中2:1-4說「這救恩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看來作者視他本身為第二代基督徒。因此巴拿巴 Barnabas 是一個可能的作者。他是利未人(徒 4:32),應該是對獻祭禮儀十分熟悉。保羅在大馬色信主後,巴拿巴是第一個接待保羅的人。使徒行傳十一章中記載他被耶路撒冷教會派到安提阿去,他在那裡傳講福音、領多人信主,還去大數找保羅來同工。巴拿巴與保羅同工多時,傳道經驗豐富,以自己利未人祭司的身份,對猶太人引用舊約預表傳講基督,的確是可能的人選。
現代聖經學者中,也有不少人主張希伯來書的作者是亞波羅 Apollos。亞波羅生在亞歷山大城,熟悉舊約,甚有學問。他從以弗所到亞該亞熱心傳道 ,保羅也稱讚他能幹(徒 18:24-28)。哥林多教會有部份會友喜歡亞波羅多於保羅而造成分門派系(林前 1:12,3:4-6),亞波羅沒有因此自大反而謙遜退讓,避免教會分裂(林前 16:12)。亞波羅與波羅同工,在福音宣道上大有助益(多 3:13),所以學者猜測他為本書作者。其他猜測還包括路加、西拉、腓利…等人。
整本希伯來書以講章佔大多數,「弟兄們,我略略寫信給你們,望你們聽我勸勉的話」,其中講道帶來勸勉、論述帶來詮釋、書信帶來問候。作者用讀者熟悉的舊約聖經、傳統、獻祭、歷史,來闡述基督的超越與全備。作者以祭司的概念與獻祭體系闡明基督的工作,在論及基督地位的每一項陳述中,都指向基督事工的更美更完全。藉以鼓勵讀者重燃內心將熄的火花,堅定信心,盼望更美的基業。書中花了頗長的篇幅講述信心,勉勵信徒在如雲彩般許多的見證人之下,放下心中的思慮、定睛耶穌基督、持守所信的道、奔走前面的道路。
寫作對象、時間、地點
既然本書作者未知,對於成書時間和地點,就更無法確知了。本書明顯的寫作對象是給熟悉舊約、律法、獻祭的猶太信徒。書中提到提摩太(12:23),如果作者真的是保羅,那麼讀者可能是羅馬附近的猶太基督徒(徒 28:13-14)。也有學者認為是給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猶太基督徒。此時猶太人基督徒不僅受到羅馬政府的逼迫,更是受到從自己同胞而來的壓力和排斥,可能其中有人開始灰心,考慮是否放棄基督信仰回到舊有的猶太傳統去。所以書中鼓勵信徒不要灰心怠惰、警告背道悖逆的後果、勸勉憑信心和忍耐來面對外來的壓力與迫害。由於書中沒有提及 70 AD 的耶路撒冷被毀,所以寫作時間應該在 64-68 AD之間。
本書特色與主題
更美
「更美」(#2909 kreittón 英文翻成 better)是希伯來書的中心思想,在本書中出現過十二次(1:4,6:9,7:7,7:19,7:22,8:8,9:23,10:34,11:16,11:35,12:24)。闡述基督在各方面的超越性——啟示、身分、等級、職位(一章到十章十八節),也帶出信徒更美的生命——新約、應許、基業(十章十九節到書尾)。書中講到基督比天使更尊貴、比摩西更配得榮耀、比約書亞更偉大、比亞倫更尊榮、引進比律法更美的約、作了更美之約的中保、帶來更美的應許、經過更大更全備的帳幕、成了更美的祭物、洒了更美的寶血。所以信徒回應恩典的更美生命包含——更美常存的家業、更美的家鄉、更美的復活、更美的事。
古時與末後
希伯來書以「古時」與「這些末後的日子」相比,帶出——
1. 古時神與子民之間的互動是藉著先知、摩西、天使、律法;現在在基督裡信徒可以憑著信心、直接與神相交。
2. 舊約的模式與制度是新約的預表;舊約是影兒,新約才是實體 。
3. 律法不能為人除罪,獻祭也只是表面上的果效,不能真正除罪;只有耶穌基督一次將自己獻上、成了永遠的贖罪祭,才使我們可以坦然進入至聖所 。
4. 舊約時代百姓悖逆,不得進入神所應許的安息;只有經由基督與神和好,才能進入神最終的平安 。
5. 古時的獻祭並不能使人完全,只能潔淨表面;基督的救恩能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然而新、舊之間的關係,並非只有對比,還有一個持續性的重要因素——就是信心。信心是貫穿古時(舊約)來到這些末後的日子(新約)神子民的重要特質。
永遠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就是講到「終極」或「永遠」。基督是神計劃的終極,十字架是救恩的終極,新約是舊約的終極。書中反覆出現「永遠」(#166 aiónios,eternal)——永遠的救恩(5:9)、永遠的審判(6:2)、永遠的得贖(9:12)、永遠的靈(9:14)、永遠的產業(9:15)、永遠的約(13:20)。
信心
希伯來書前段講述基督的超越性,是教義的申述;後面講信心,是信徒的實踐。作者引用舊約人物,指出信心是貫穿新、舊約子民的重要特質。從經文中我們看出當時信徒中可能有人被異端影響(13:9)、有人害怕苦難(10:32-34,12:3-4)、有人膚淺軟弱(5:12)、有人倒退(10:25、38)、有人灰心(12:3、12),因此作者強調信心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這裡提到「未見」和「未來」兩個要素,信心牽涉到相信那位看不見的神,並且確信所預言的在未來終必成就。基督的救恩已經向這群信徒證實了,他們已經成為神家中的兒女。所以作者提醒讀者,信心意味著委身,鼓勵信徒無論在什麼景況下,都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
警告
書中有些嚴厲的警告——
1. 不要拒絕神藉著兒子所說的話:忽略主恩怎能逃罪(2:1-4)
2. 思想神話語的能力:當竭力進入、不信者沒有安息(4:11-13)
3. 離棄信仰的危險:無法重新懊悔(6:4-8)
4. 不可故意犯罪:拒絕神真理和祂兒子的危險(10:26-31)
5. 不可棄絕神的話語(12:25-29)
每次伴隨警告都有「恐怕」「免得」的字眼,作者用這些警告勸勉信徒要持守真道、時刻儆醒,使得在未來交賬的時候,可以快樂無憂。
希伯來 Hebrew 一字有「從另一邊過來」的意思,特別是指過河。亞伯拉罕是聖經中第一個希伯來人(創 14:13),他從伯拉大河那邊拜偶像的迦勒底,過到河這邊去神所指示的迦南地(創 11:31)。本書的信息,就是要幫助那些仍留戀於猶太傳統的猶太信徒,在屬靈上都能作徹底過河的人,從舊約過到新約、從律法過到恩典;從屬地過到屬天。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超越與榮美,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進入生命的成熟。
本書大綱
希伯來書全書分成兩個大段——
前面的段落(1-10:18)講基督的超越性:
祂的身分高過天使、先知(1-2 章)
祂的治理高過摩西、約書亞(3-4 章)
祂的職分高過大祭司亞倫(5-7 章)
祂的功效除去帳幕、一次獻上、新約中保(8-10:18)
後面一段(10:19-13:22)講信徒生活的實踐:信心(11 章),盼望(12 章),相愛(13 章)
超越的信仰-更美之約 |
基督的超越性 | 信徒生活實踐 |
身份的超越 Majesty of Christ | 職分的超越 Ministry of Christ |
超越天使 | 超越摩西 | 和平之君 進入安息 | 體恤人的大祭司 | 更美之約的中保 | 永遠的贖罪祭 | 信心 | 盼望 | 相愛 |
1-2 | 3 章 | 4:1-11 | 4:14-7 | 8 章 | 9-10:18 | 10:19-11:40 | 12 章 | 13 章 |
教義 | 應用
|
也有學者這樣分段:
基督 信徒
使者 大祭司 實踐
(1:1-4:16) 過渡 (4:14-10:25) 過渡 (10:19-13:16)
重疊 重疊
當思想認識神的使者 當思想認識我們的大祭司 當定睛耶穌
神在兒子裡的說話 合法性、超越性、終極性 奔跑我們前面的賽程
竭力進入避免悖逆 4:14-16 更美完全的祭物 10:19-25 加入忠心的行列
基督超越天使(1-2 章)
希伯來書第一章的基督論,是新約聖經中幾處闡述基督的超越性的重要文獻(其它是:約翰福音一章,腓立比書二章,歌羅西書一章)。第一章一到四節的引言,是以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法結構合成一整句。其主要論點為神在基督裡啓示的絕對性(對比於相對性)和終結性(對比於預備性)。1-2 節的主詞是「神」;3-4 節的主詞轉為「子」。而在第四節中,以「天使」帶入下一個主題。這裡說到聖子與神三重中介的關係——本體、光輝、命令。
A 藉著先知曉諭(聖子大於先知) 1-2a
B 末世論彌賽亞(聖子承受萬有) 2b
C 聖子是創造的主 2c
D 聖子是神(榮耀光輝) 3a
D’ 聖子是神(本體真像) 3b
C ‘ 聖子是救贖的主 3c
B’ 彌賽亞君王(坐在天上寶座右邊 2d
A’ 承受更尊貴的名(聖子大於天使) 4
在新約聖經中被翻成「曉諭」的有三處,希伯來書第一章1和2 節的 laleó和啓示錄第一章1節裡的sémainó。laleó在新約出現297 次,就是「說話」的意思,其名詞為logos。這裡的重點是:神是說話的神。先知阿摩司書 3:7 說「耶和華若不將奧祕指示祂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神將自己啓示於先知,再由先知傳講神的話。先知耶利米書中有多次提到神說話,反覆說到「從早起來…訓誨,差遣先知說話」等等,這個字「從早起來」shakam,是一大早把行李放在驢背上殷勤作工的意思;「示劍」這個地名Shekem,就是神向人說話的地方。神多次(time and often)多方(in various ways)向人說話,也就是以許多的、零碎的、部分的、和重複的方式(參:賽28:9-10、13)。
神過往的啓示方式是多樣的,有時是直接說話、有時是某種經歷、有時是經過某種事件、藉由先知的口啓示(word revelation)。如今這些話完全在子身上啓示(son revelation),也就是約翰福音中說的「道」成肉身(logos,神的話),是神的終極啟示。
第二節的「兒子」huios(#5207,a son)沒有定冠詞,翻成「為兒子的那位」,強調祂被高舉的地位。放在職分的對比中,表示同一種工作,相似卻超越(品質、性質、本質上的超越)。
兒子 相對於 事工
1:2 先知 替神說話
1:5 天使 神的使者
3:6 摩西 神的家中
5:8 利未大祭司 不同於地上的等次
7:28 利未大祭司 不同於地上的等次
所以神始終說話,神一直啓示祂自己。神的話有連續性和中斷性。
連續性:漸進的-連續的(從舊約到新約)-延續而來
中斷性:雖然從舊約到新約,但是其中有所不同
同一位神說話,雖然在舊約是藉先知給列祖,現在是藉著兒子給信徒,但是給的是同樣的救恩信息。在這對比中有延續,所以舊約時代的人,和希伯來書的作者與讀者一樣,都聽到了救贖的福音(參:來4:2,11:40)。
希伯來書一章 1-3 節,闡明耶穌基督的神性、權柄、能力、事工、果效。作者首先提及耶穌的到來,是自古歷代多次多方預言的,而基督自己的降世也見證這個預言,而這個來到在時間上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末世。在 2-3 兩節經文中講述耶穌身份的超越:立祂承受萬有、創造世界、神榮耀的光輝、神本體的真像、權能托住萬有、洗淨人的罪、坐在天上。作者開宗明義陳述耶穌的最高位分:祂和宇宙萬物的關係、祂和神同等、祂完成救恩坐在天上寶座,所以耶穌自身所帶來的信息是超越了所有先知的,也是眾先知所預言的實現。
作者在第二節先從終點來說——承受萬有的君王,然後再回到起點——創造諸世界。然後跳出時空,講到是神榮耀的光輝和神本體的真像。接著回到神話語的能力——用命令托住萬有;而這個托住不是靜態的,而是朝著目標進展的。這七點中除了第六點可以與人間的大祭司相比之外,沒有任何受造物可以與之相比的。這個「子」:參與創造,是神本體(就是神)的真像(複本-> 代表不同的位格),有權能(代表身份、行為、權柄),洗淨罪(十字架)成為蒙神悅納的祭物(右邊)。
舊約預表顯示大衛的國度會有一位偉大的君王,至終指向耶穌基督。所以這裡(詩2:7 和撒下7:14)的兒子(sonship)和君王(kingship)重疊。那麼耶穌什麼時候是王?在馬太福音2:1-2「生下來作猶太人王的」(kingship),在耶穌的服事和祂的十字架上「以色列人的王」都表明了他君王的身份。然而祂的死裡復活(升天坐在寶座右邊)顯出了祂的君王(kingship)和子(sonship)的合一。所以在徒12:32 引用「兒子」是在講復活,而希伯來書1:5中的「兒子」是在講祂是那個應許的王(大過天使),在後面的 5:5、6是以祂的服事來說,是大過祭司。
在希伯來書引言這段中的「兒子」,在1-4節中是身分上的兒子(有三位一體的含義),在5節是指功能上的兒子──那個應許的彌賽亞,大衛永久王朝的偉大君王。希伯來書的一個主題架構就是「應許和實現」,也就是說耶穌實現了舊約聖經所描繪的藍圖。耶穌是人類的代表——那位第二個(末後的)亞當。亞當失敗的地方,耶穌成功了,這個「兒子」滿足了所有作兒子的層面──大衛的子孫、創造者、神本體的真像和榮光、救贖者、審判者,是全部大衛應許的實現者。所以沒有任何人或被造物可以相比,耶穌基督勝過一切,比一切更美。
接著作者引用一連串的經文,闡述耶穌的份位高過天使。我們從保羅書信中知道當時的異端中有人崇拜天使,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特別在此說明耶穌的超越性。天使是被造的屬靈僕役,他們雖有特殊能力,但在被造的等級上是在人類之下。信徒將來復活的身體不是天使,天使將要服事與主一同得榮耀的聖徒。作者在此將耶穌與天使比較——耶穌是神的兒子、天使是神的僕役;耶穌是造物主、天使是被造物;耶穌的權能托住萬有、天使的能力有限;耶穌坐在寶座上、天使供差役。
希臘和羅馬人都相信天地是永遠存在的,但是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天地都如外衣漸漸舊了…」,天地終有一日都要廢去,只有耶穌基督永遠長存。這裡一方面強調基督的權柄超越一切受造物;另一方面鼓勵受引誘想要回轉到舊有猶太信念的讀者,世間一切都要過去,只有基督永不改變,所以要在真道上持守,緊緊抓住基督的愛與救恩。
1:14 和 2:3 的重複字「救恩」是前一段和後一段論述的銜接。既然已經知道耶穌的超越性,就要對祂所說的話越發鄭重,不要隨波逐流、離開福音。作者在此提出警告,不要忽視救恩(2:1-4)。因為天使所傳的次要信息,違反者都會遭懲罰,更何況耶穌基督這麼大的救恩?而這救恩是經多方見證的(天使、主耶穌自己、聽見的人、神蹟奇事、異能聖靈)。作者接著講述基督降世為人的意義——為眾人嘗死的滋味(2:9),經苦難得以完全(2:10),稱人為弟兄(2:11、14),敗壞死權、釋放被囚(2:14-15),成為慈悲的大祭司(2:17),勝過試探(2:18)。
基督超越摩西(3 章)
正如耶穌是忠心的兒子,實現了亞當沒能完成的使命與神對大衛的應許;同樣,耶穌也是忠心的僕人,像摩西一樣。對猶太人來說,摩西是最偉大的神人,他把他們的列祖從埃及為奴之地帶到神所應許之地,也是聖經頭五部書的作者。神藉著他頒佈律法,他是以色列史上最偉大的先知。神與摩西的關係是特殊的,因為摩西看過神的形像,而且神直接向他說話。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他的讀者,摩西和聖子都是盡忠的使者,但耶穌基督比摩西更配多得榮耀,因為兩人在本質和地位上都不同。
因為摩西只是神的僕人,而耶穌是神。就像房屋和建築師一樣,摩西只是被建的房屋,耶穌基督才是建造房子的建築師。摩西只是僕人,而基督是主人的兒子,祂才有真正的權柄治理神的家。摩西所頒佈的律法是為要叫人知罪(証明將來必傳說的事),耶穌基督才有能力帶來贖罪的果效。摩西只是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的捆綁,耶穌基督才能帶給我們靈裡的自由,從罪的轄制中脫離出來。
聖子 摩西
建造者 屋子的一部分
神 僕人
在家之上 在家中
大牧者 仍是羊群中的一隻
治理教會 反映忠心
當作者把基督超越摩西的論證陳述之後,接著警告讀者,既然知道這些真理,就不可硬心不信。作者以出埃及的選民悖逆神在曠野四十年的史實,提醒警告信徒要謹慎(不要像那些不信的百姓,他們不能進入應許之地得安息,是因為他們不信);要相勸(免得有人被迷惑);要堅持(堅定信心,才能有分於基督的救恩)。這整段經文是引用詩篇九十五7-11的經文,是對2:1-4 中第一個警告的延伸。詩九十五這段經文是所謂的歷史詩,也就是用以色列歷史中發生過的事來闡述發抒神學觀點。希伯來書這段在3:7-19 有明顯的教訓,而在接下來的4:1-13 則有預表的意思。
希伯來書3:14 幾乎可以說是真基督徒的定義:就是堅持信心(perseverance)。在約翰壹書2:19 中說,「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於我們的。若是屬於我們的,就比仍舊與我們同在」就是這個意思。真信徒在堅持中驗證他們的信仰,這個歸信(conversion)是極重無比的,不是膚淺的相信,以為「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就好了。這個「一次」不是情況狀態的改變而已,而是整個生活的轉化。真信心是out from(脫離罪的捆綁)也進入 into 神的安息。最後的安息只有在新天新地圓滿完成時達到,而中間這段在曠野(在已然和未然之間)正是我們驗證信心和等待的時間。
以教訓的部分來看,以那些出埃及但無法進應許地的以色列人來看,他們是已經「out from」卻沒有「into」。這整個世代的人被摒棄,他們不得進入,是因為他們不信! 這是這裡的重點:堅信。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前例警告信徒「你們今日」,也就是說這不只是個歷史事件,其寓意對任何一個世代都是適用的,不要像他們一樣重蹈覆轍。以接下來預表的部分來看,進入安息的應許,在摩西的世代沒有完成,到了約書亞的時代雖然進入迦南地,顯然也沒有進入神的安息,在千百年後詩人在詩篇中又再提,表示當時也還為進入,而今日(寫希伯來書的時候)作者再次提出,顯出那「未然」的部分。
進入神的安息(4:1-11 )
舊約聖經是對新約的預表,舊約歷史像是一本圖畫書,幫助讀者瞭解新約真理。從聖經我們得知,出埃及經過曠野進迦南地的旅程,目的是為了得著神所應許的安息,是基督救恩使我們脫離罪惡的預表。約書亞帶領進入的迦南美地,是進入神國天家的預表。進入神的安息,就是因著信耶穌基督的名得與神和好。所以安息的觀念就相當於拯救,凡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就可以經歷這個救恩、進入這個安息。在希伯來書第三、四章中,我們看到末世論中「已然」和「未然」的張力——我們已經進入安息(4:3),但尚未完全(4:10)。歇工——> 安息了 <——需要得著。
開頭(3:1-6)「你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
3:7-11 3:12-19 4:1-11
引用經文 解經 應用
(詩95:7-11) 1. 向誰發怒?- 悖逆的子民 我們已經相信的人:
2. 又厭煩誰?- 悖逆的子民 - 已經進入安息
3. 不順從的原因?- 不信 - 尚未進入完全的安息
結尾(4:12-16)「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
第四章有兩個約書亞,一個是舊約的約書亞,沒有進入安息;一個是新約的約書亞(耶穌),帶我們進入神永遠的安息。這裡強調信心是持續到底的,是一條路(不是一扇門),是要往前走(入口是已經進入安息的範圍),到盡頭才是真正的安息。
選民在曠野不得進入應許地神的安息,正是象徵世人犯罪不得進入神國永遠的安息。這裡隱喻耶穌基督是和平的君(賽 9:6),祂作了贖罪祭使信徒得以因信稱義、與神和好、進入真正永遠的安息。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接著警告且勉勵我們:要堅持到底,竭力進入那安息。既然已經有進入安息的應許,就不要小信倒退,回到從前不得進入安息的樣子。
這裡說到「竭力」並不是要用行為來換取救恩,而是因為當時信徒正面臨逼迫,作者提醒他們要為堅守信仰、長久忍耐、努力持續。而竭力持守的原因是,有因信進入安息的應許。那是創世以來所預備的、是尚未來臨的、是更美的、是為子民存留的。因此信徒要努力持守,免得跌倒落後,得不著神永恆裡的安息。所以對於神的話(活潑的道——耶穌基督),我們要以信心回應,讓祂在生命中發生功效,將來要憑此交賬。
體恤人的大祭司(4:14-7:28 )
作者在勸勉信徒要堅守信仰,竭力進入安息的經文之後,提出了一個負面的警告,說神能辨明我們的內心,在神面前我們無可隱藏。也提了一個正面的鼓勵,告訴讀者耶穌經歷過人的試探,明白我們的軟弱,所以我們應隨時到祂面前求靠得幫助。 希伯來書 2:17,3:1,4:14 都有提到大祭司,預備進入下面這個主題——耶穌與地上祭司體系相比,是更美的大祭司、是永遠的大祭司。
第五章中有一個交叉配置:
A 人間的大祭司 1節
B 人間祭司的軟弱 2-3 節
C 人間祭司的蒙召 4 節
C’ 耶穌為神所差 5-6 節
B’ 耶穌肉體的軟弱 7-8 節
A’ 麥基洗德等次的大祭司 10 節
這裡說明了耶穌能成為大祭司身份的原因是:神的兒子(詩2:7),並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不是利未人,詩110:4)。作者在此聲明耶穌是大祭司正如亞倫一樣是神所任命的,耶穌不以自己為神而自取榮耀,完全順服父神的旨意成為永遠的大祭司,為要應驗經上的預言。這段經文與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的「基督虛己論」是相似的,講到耶穌雖為神的兒子、與神同等,卻願意自卑成為肉身,經過苦難完全順服,成為永遠得救的根源,成為麥基洗德等次永遠的大祭司。所以耶穌基督作祭司高過亞倫,祂更加尊榮、更能體恤、完全順服、得救根源。
然後話題突然暫停,作者叉開主題,講了一段責備和勸勉的話。顯然教會中在教導的人自己都靈命粗淺,因此作者警惕他們要成熟長進,離開入門如同嬰孩的階段,才能熟練真理分辨是非。作者勉勵信徒要在靈命上成長,努力進入完全,不然很容易信心動搖、或聽信異端。希伯來書的寫作動機,就是因為信徒中有人在試煉中想要回轉猶太信念以逃避逼迫,所以作者對離開基督而墮落的人,給了嚴重的警告(6:4-8)。這段經文引起很多對救恩確定性的爭議,不論是虛有其表、沒有真正重生的信徒,或是短暫接觸過福音而離開的人,作者在此警告:拒絕基督的人,便與救恩無分了。
暫停:叉開主題的責備和勸勉
責備(5:11-6:8)勸勉(6:9-12)舉例(6:13-20)
信徒聽不進去 5:11
聽覺「遲鈍」— 懈怠
應離開道理的開端 5:12-6:3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
警告:離棄信仰的危險 6:4-8
應有得救的確據和勸勉 6:9-12
不要怠懈 — 信心和忍耐
說明承受應許的人是有信心和忍耐的 6:13-20
1. 我們是難民(持定向前)
2. 我們有指望(進入幔內)
3. 我們有先鋒(耶穌大祭司)
在嚴厲的警告之後是作者的鼓勵,相信讀者只是暫時軟弱,他們過去的行為印證他們的信心,所以鼓勵讀者要持久不懈,效法憑信心和忍耐得應許的人。作者因此以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為例,指出他耐心等待了25年神所應許的兒子。神的本質和應許都不會改變,所以我們可以因此大受激勵。作者勉勵信徒: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指望、是我們靈魂的錨、堅定穩固、永不改變、帶我們直接與神交通。這是一段過渡性的論述,將主題再帶回耶穌是永遠的大祭司。
第七章延續前面講述大祭司的思路,作者從介紹麥基洗德帶入耶穌為祭司角色的超越性(7:11-28,參:詩110:4)——
耶穌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麥基洗德非利未人(耶穌屬猶大支派),他卻是至高神所任立的大祭司。(11-14節)
耶穌是永遠的:不屬肉體的血脈,而是有無窮的生命。(15-19節)
耶穌是起誓而立的:不是自己立的,是神所立。(20-22節)
耶穌是永遠的:利未祭司一代又一代更替,耶穌永遠常存,祂的職位永不更換。(23-25節)
總結:耶穌是聖潔的、無玷污、無邪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祂不需為自己的罪獻祭。工作只有一次就一舉而盡全工、一次獻上完全了永遠的贖罪(26-28節)。耶穌完成了替世人代贖,劃下新約時代的標誌。舊約律法制度下祭司職分的不完全,已經被神的兒子所取代成全。這就帶回前一章(4:14-16)中提過的:祂是「體恤」人的大祭司的鼓勵。「體恤」sumpatheó表示:1. 感同身受,2. 積極幫助(有幫助人的能力),3. 願意幫助。體恤不只是同情,而是深入地感同身受,雖然不一定有相同的經歷,但是同情到一種地步而伸出援手。這一段總結了耶穌(聖子)為大祭司的職位,與地上的祭司體系的對比,顯出耶穌為大祭司身份和職位上的超越性。這裡的重點是時間,強調永遠。接下來的重點,是從空間的角度看聖子為大祭司,比較天上和地上的聖所。
更美之約的中保(8 章 )
希伯來書八章到十章這一大段以「這樣一位在天上作執事的大祭司」開場,轉折過渡到下一個主題:天上的事奉、祭物、與新約。耶穌基督不僅是永遠的大祭司,也是坐在天上神寶座的右邊,在神的聖所作執事。地上的帳幕、獻祭、供奉、都是照著天上的實體所作。既然耶穌基督已經成為實體的祭司,又有神的權柄與能力;那麼原來舊約所預表的,就在新約的實踐下被取代完成了,耶穌基督是更美之約的中保。
| 舊約 | 新約 |
約是誰主動要定的? | 神 | 神 |
為何定約? |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的福…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 12:2-3) | 「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祂所召,好與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 1:9) |
約帶來什麼? | 神的保護與揀選「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度」(出 19:5-6) 進入應許之地「我已賜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 15:18) | 直接到神面前「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 27:51)「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來 10:19) 罪得赦免「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羅 3:25) 稱義重生「如今祂藉著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都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把你們引到自己面前」(西 1:22) |
神對約的責任 | 頒佈律法(出 20) 地業祝福(創 15:7) 引領供應(出 13:21) | 耶穌釘死代贖(西 1:14) 聖靈居住(弗 2:22) |
人對約的責任 | 守誡命(申 6:25) 行割禮(創 17:9-11) | 信主的名(約 3:16-17) 立志行善(弗 2:10) |
代表約的象徵 | 割禮(創 17:9-11) 獻祭的血(出 24:8) 約櫃/法櫃(出 37) | 十字架(弗 2:16) 聖餐(路 22:17-20 ) |
作者提到舊約「漸舊漸衰、快歸無有」(8:13),這指向耶穌已經來到並完成了(祂是坐著,8:1,9:11,10:12),相對於舊約中站著(沒有完成,10:11)服事的祭司們。因此,新約已經成全並取代了舊約。舊約是寫在石版上頒佈律法給百姓,新約是聖靈將神的誡命寫在人心上。舊約是暫時的,新約是永久的。舊約是洒祭物的血,新約是以基督自己的血為印記。神的誡命在舊約是律法條例,在新約時是聖靈的感動與提醒,使我們想起基督的教導而順服在祂權柄之下。新約叫人更認識神、更順服、更聖潔、更進深。
永遠的贖罪祭(9:1-10:18 )
從對兩約的比較,就帶入獻祭的主題。作者將兩個帳幕結構、祭壇、和獻祭所流的血作比較。地上的帳幕是有形的,是天上無形帳幕的影子。地上所行的儀式都只是表徵,並不能叫人得以完全。
從八章開始到十章講述耶穌基督為大祭司的超越性,這裡有學者整理出一個交錯配置:
A 新舊的祭司事奉 (8 章)
B 舊約與獻祭 (9:1-10)
b1 禮拜和地上聖所
b2 帳幕擺設和禮拜條例
C 祭物的比較 (9:11-14)
C’ 新約的中保 (9:15-22)
B’ 新約與獻祭 (9:23-28)
A’ 新舊的祭司事奉 (10:1-18)
這裡配置首尾呼應的重點在於「罪得赦免」(8:12,10:18),並且在於如何流血。舊約多次的獻祭只是未來美事的預表(影兒),並非本物的真實。因為舊約獻祭不能叫人得以完全(10:1),不能真正除罪(10:4、11),只是叫人知罪(10:3),只是真物的表象(10:1)。
天上的聖所 地上的聖所
實體 影子
真帳幕 真聖所的影像
主所支的 人手所造的
天上的形狀 現今的表樣
更美 瑕疵
約刻在心版上 百姓不守約
新約 前約
全備的帳幕 世界的聖幕
清潔的心 肉體的條例
耶穌的寶血 動物的血
一次即成 多次、每年
天上——舊約的禮拜條例,是屬世的會幕,其中的限制是:1. 時間(一年一次),2. 人數(大祭司一人),3. 帶血,4. 良性無法洗淨。而基督的到來,就是「振興」的時候(diorthosis),意即法律失效或條目需被改正之時。
祭物——焦點在於血。因為罪的工價是死,祭物所流的血代表生命,來遮蓋免去罪的刑罰。但是利未祭司所獻的祭本身(動物的血)並不能除罪,只是一種預表,所以需要年年重覆。主耶穌自己成為祭物,一次獻上就已完成。這裡說到耶穌的「身體」(10:5、10),是引用詩篇四十6-8的經文。經文中用「耳朵」代表身體,是一種提喻法(以小的代表大的),又用身體代表全人和生命。這裡強調耶穌的獻祭是—「只一次」即成了(參 7:27,9:12,10:10),祂無罪無瑕的生命,正是更美的祭物,能夠進入天上真正的帳幕。所以只有耶穌基督的獻祭,一次獻上身體,用來擔當罪人的罪,成就了除罪的功能,成了永遠的贖罪祭。而且完成了神救贖除罪的工作,在天上神的右邊坐下,如舊約經文所述「祂的仇敵成了祂的腳凳」(詩 110:1)。意思就是說耶穌的死而復活,戰勝了死亡、和仇敵撒旦的權勢。因此,凡因信耶穌的名的信徒,都因信稱義,罪得赦免,得與神和好,在神面前算為聖潔(成聖)。救贖的工作已成,就不需再獻祭了。
這整段談論耶穌為大祭司相對於地上祭司制度的經文,是以4:14-16 的「坦然無懼前來」為開場,而以「坦然進入至聖所」結束,是首尾呼應的手法,重點在於勉勵讀者持定信仰並進前來到神的面前。就引進下一大段信徒生活實踐的教導。
信徒生活的實踐——信心(10:19-11:40 )
延續基督將自己獻上成為永遠的贖罪祭的思想,作者接著進入教義的生活實踐的主題。在連接轉折的地方,作者再次強調主耶穌的寶血,為信徒開了一條新路,使信徒可以直接到神面前(坦然進入至聖所)。那麼,信徒對此恩典的回應是什麼呢?就是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而且在所信的真理和盼望上堅定不移,更要實踐主耶穌要我們彼此相愛的誡命。所以第十一章不可將它單獨抽離當作是針對信心的教導,它是延續第十章的思路而來的——勉勵不退後,所以列舉了信心榜樣,為了鼓勵信心和忍耐。故此,第十一章和十二章也是相連的——能忍耐,是因為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
這裡作者又給了一個警告,就是知道真道後不去行道,故意犯罪,就沒有其他得赦罪饒恕之路了。作者再次鼓勵當時信徒要堅守信仰,追念蒙恩的大愛,不要背道離棄。作者在警告後又給鼓勵,勉勵信徒在苦難中要仰望天上長存的基業,以短暫的忍耐持守,得到最後永久美好的應許。在這一小段經文中(10:32-39),就看到信、望、愛三方面的闡述。我們的新生命是因著神主動的愛(蒙了光照),因著我們的信(義人必因信得生),也因著對天家應許的盼望(得著所應許的)得以持守信仰。作者並鼓勵信徒,相信他們都是堅守信心靈魂得救的人。
既然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信心是貫穿舊約到新約神百姓的重要特質,他接著講述古人信心的榜樣來教導信徒,使他們對信心有真正深刻的認識。「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是作者對信心的定義。實底(hupostasis)就是真實 reality 、有本質 substance 的意思,確據(elegchos)是信念 conviction、有証明 proof 的意思。信心是對未見、盼望的事,有把握它一定會實現的信念。舊約中有信心之人(亞伯、以諾、挪亞),都是雖然還沒有看見神應許的實現,仍能堅持信念行事。所以信心牽涉到那位看不見的神、並堅信祂必要成就所預言的應許,這意味著委身和忍耐。因此作者宣告「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得喜悅」,陳述信心在與神關係中的重要性。
亞伯拉罕的信心顯在他順服神的旨意、往一個自己未見的地方去。亞伯拉罕之所以願意放棄自己熟悉的住處、往一個未知陌生的地方,是因為他有眺望遠方的目光,與對神應許盼望的喜樂,明白自己在世為客旅,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作者在這裡引入一個觀念,就是人生寄居如帳棚,神的子民是渴望天上神所預備更美的家鄉。亞伯拉罕因信老年得子,又因信把獨生子獻上為祭,以撒、雅各、約瑟,各人都是因著對神的信心,順服神的引領。摩西也憑著信心放棄原有的地位,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以色列人憑著信心過紅海、攻破耶利哥城…歷史上說不盡的信心偉人,都是因為有盼望(更美的復活),雖然當時沒有得著應許,卻活出信心生命的證據。這裡信心的重點在於「堅忍」(回到 3:14 的主題),也就是說信心是因為看到、明白那未見的實際(unseen reality)而可以堅持下去。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盼望那未見的事 11:1
神的話(創造)看不見 11:3
神存在並賞賜尋求的人 11:6
挪亞蒙指示他未見的事 11:7
亞伯拉罕蒙召還不知往那裡去 11:8
等候那有根基長存的城 11:10
遠處望見並歡喜迎接 11:13
尋找一個家鄉 11:14
天上更美的家鄉 11:16
摩西想望所要得的賞賜 11:26
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11:27
這段有關信心的勸勉,有幾個重點:
1. 信心的見證,其實不在於人本身,而是神為他們的信心作見證。(美好的證據)
2. 信是看不見的,是未見之事的實底。
3. 信心的見證,不只是古人,還包含我們。他們在等我們一起同得應許,所以我們要加入信心的行列。
信徒生活的實踐——盼望(12 章 )
作者在前面列舉了舊約歷史中的信心人物後,在此勉勵讀者「既然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仰望」帶有「看」和「離開」的意思,也就是目光離開他物,只定睛看耶穌基督,因為祂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這個對「仰望」的認識和反思,使得我們能夠忍耐。
作者把人生比喻為奔走天路的過程,以跑步競賽的比喻教導讀者,保羅也曾用同樣的比喻勉勵信徒。跑步的過程是漫長辛苦的,競賽者要能夠到達終點得到奬賞,需要幾個要素——定睛終點目標(耶穌基督),專心不岔開正路(放下重擔、脫去纏累),堅持到底(存心忍耐)。主耶穌自己為我們定下了最好的榜樣,祂為了最終的喜樂,就能忍耐十字架的苦難和在世的羞辱,終於完成路程而得享榮耀(天上神寶座的右邊)。
天路歷程中的苦難,有時是神的管教, 因著愛的關係,讓我們在靈命上成長,使我們得益處,在神的聖潔上有份。作者鼓勵信徒要堅持下去,不要灰心疲倦。因為苦難的管教,是神變相的祝福,經過之後就有生命成長,結出與神相和(平安)稱義的果子。因此,神管教的目標是為了讓我們:得益處,與祂的聖潔有分。
然後作者用以掃作為貪戀世俗的例子(12:15-17),其中 17 節的「他」應該是指以掃自己。也就是說,他因為貪戀世俗而放棄自己身分和祝福的部分,是得不著回頭的路了。就是他已經無法改變自己放棄的身分,沒有反悔的餘地,也找不到悔改的機會。作者再次提出一個警告,提醒讀者要追求聖潔,也就是說要追求親近神,不可棄絕向我們說話的神。這裡以審判的警告,勸誡讀者要堅持信仰,不要在途中失去了原有的福分。不要像以掃為了短暫世俗的誘惑,逐漸使心剛硬,拒絕聖靈感動的聲音,結果到了一個地步變得無法回頭,而失去了最重要的福分。要以感恩的心知道自己是神永恆不被震動的國度裡的子民,當用敬虔敬畏的心來事奉神。本書五處的警告,都是勉勵讀者忠心忍耐奔走天路直到終點,不要輕易踏出遠離神的第一步。
信徒生活的實踐——相愛(13 章 )
希伯來書的作者最後以彼此相愛的教導來鼓勵信徒,勉勵信徒要有愛心接待客旅、記念被捆綁遭害的人。作者這裡以主耶穌對我們的愛是我們信心的根基,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再次勉勵信徒在信仰上剛強壯膽、不怕逼迫、持守真道。正如保羅在羅馬書 8:31中所說「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我們呢?」
書尾提醒信徒要謹慎自守,效法使徒的信心,不要被世間的異端勾引。應當在世上知足、聖潔、行善,時常以感恩的心頌讚神,思想主耶穌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當順服教師的引導,使他們對牧養的羊群的靈命沒有憂愁。主耶穌是那永遠不變的大牧人,祂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願信徒憑著主耶穌死裡復活的大能,遵行主的旨意,行神所喜悅的事。末尾看到作者在義大利,可能是在羅馬;也講到提摩太被釋放的事,表示作者與提摩太是親密的同工。因此長久以來,學者多猜測希伯來書的作者是保羅。
結論
希伯來書是舊約過渡到新約最詳盡的一本書,揭開古時眾先知對以色列民列祖的曉諭,就是福音的中心——耶穌基督。所有舊約的預表、帳幕、獻祭、律法、立約…都指向耶穌基督,都是神創世以來的計劃。希伯來書中的基督論是複雜的,它不僅強調了耶穌的人性、也強調祂的神性;不僅提到祂的受苦、也提到祂的升高和榮耀;不僅論及祂經歷的軟弱、也強調祂的無罪。書中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身份、職位…來闡述耶穌的超越性,祂既是人又是神,耶穌基督比一切更美。
希伯來書也以基督的工作(救恩論)——拯救、挽回、赦罪、洗淨、成聖——來鼓勵信徒:離開律法教條,進入恩典生命。離開舊約的影兒,進入新約的實體。離開宗教儀式,進入屬靈實質。離開屬世的,進入屬天的。離開外院,進入至聖所。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進入生命的成熟。作者展現給讀者一個完全的人、同時也是完全的神的耶穌基督,祂獻上自己成為完全的贖罪祭、帶來完全的救恩,因此信徒應該以信、望、愛的完全生命來見證神。
本書勉勵信徒在逼迫來臨之際,要認清自己所信的,是為我們流血捨身、開啓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的耶穌基督,祂是超越一切屬天(天使)、屬地(先知、祭司、領袖、祖宗)的。既然有這美好的證據和盼望,我們就當定睛目標、卸下重擔、堅定步伐、奔走屬天的道路。
希伯來書不只是對當時遭迫害的基督徒的鼓勵與提醒,也是對我們今日信徒的重要信息。我們每日面臨屬靈的爭戰,常因困難而灰心喪志、軟弱跌倒。希伯來書帶我們進入屬靈的殿堂,再次更新我們的生命,轉移我們的目光,以耶穌基督的愛激勵我們。願我們都有堅信的心志說,「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