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2, 2025

馬太福音概論


(2025年四月更新)


作者
馬太褔音 Matthew 原稿上沒有記載作者的名字,但是根據早期教會資料,這本福音書的作者,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的馬太。馬太 Matthew  的希伯來字 Matthaios,原意有「神的禮物」的意思。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馬太被耶穌呼召的情形(太 9:9,可 2:14,路 5:27-29),在馬可、路加福音書中,都稱馬太為利未 Levi。可能他原名利未,後被耶穌改名為馬太。
他原是迦百農的稅吏,受僱於羅馬政府向猶太人徵稅,是為猶太人所不齒的職業。聖經裡馬可和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看見他坐在稅關上,就呼召他來當門徒。馬太就撇下他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而且還在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邀請很多稅吏和罪人來參加,希望他們也信從主。(可2:14-15,路 5:27-29)然而馬太對自己卻沒有誇口(太 9:9),只是謙卑的自稱「稅吏馬太」(太 10:3),這其實是很羞辱的自薦,是為要顯明耶穌呼召他的憐憫,「耶穌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 9:13)

寫作對象、時間、地點
一般新約神學把馬太、馬可、路加三卷褔音書,稱為對觀或共觀(synopsis)褔音。因為這三卷書在排列次序和內容上,都相當類似;而約翰褔音則有它獨特的思想架構。一般認為馬可福音是最早寫成的福音書,約在 57-60 AD 寫成。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可能都有參考馬可福音的內容。
然而馬太福音被放在正典聖經福音書的第一卷,是因為馬太福音具有連結舊約與新約的功能。馬太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中引用舊約聖經最多的,共計有九十三次。他的寫作對象顯然是猶太人,因為馬太福音中常常用「這就應驗了主藉先知所說的」這句話,表示他的讀者都熟悉舊約先知的預言。馬太福音告訴他的猶太讀者,耶穌就是那位他們在舊約以來,一直在等候的那位大衛的子孫,那位來拯救世人的彌賽亞,那位受膏的君王
一般認為馬太福音在馬可福音寫成之後,時間上應在 60-70 AD;也有人說馬太福音是最早成書的,在 50 AD。馬太福音的寫作地點,一般被認為可能是敘利亞的安提阿(Syrian Antioch)。

本書特色與主題
我們知道四福音書各用不同的角度來描繪耶穌。馬太福音以耶穌就是那舊約預言的彌賽亞、是那個大衛的後裔、是猶太人所盼望的那個君王,所以馬太引用很多舊約聖經來證實他的論點。既是君王,就有國度。所以馬太福音一開始,就講耶穌的家譜,說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神應許亞伯拉罕說他的後裔要成為大國,大衛是神所揀選在地上神的子民的君王,兩人都與國度有關。但是這個國度,不是世上的政權;而是耶穌基督要將世人從罪惡當中拯救出來,建立屬天的國度。所以馬太福音的另一個特色,就是講述天國 Kingdom of Heaven 的信息,一共提了四十三次,因此有人稱馬太福音為天國的福音
神揀選義人亞伯拉罕的後裔成為大國,成為萬國的祝福;又揀選合神心意的大衛,從他的血脈要興起一人成為救贖主。為了強調耶穌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馬太福音中耶穌的家譜從亞伯拉罕開始敘述,到耶穌基督在世的父親約瑟。這個家譜是被簡略的,並沒有列出每一代。從亞伯拉罕到大衛的十四代,包含了約一千年的時間;大衛到被遷巴比倫的十四代,約有四百年;然後巴比倫到約瑟的十四代,約六百年。

1. 舊約印證
馬太對耶穌基督的身世,不斷用舊約來印證他就是那位受膏的彌賽亞。
舊約的預表
耶穌身上的應驗
童女懷孕生子,起名以馬內利
7:14
馬利亞從聖靈懷胎
1:20-23
君王從伯利恆出來
5:2
耶穌誕生在伯利恆
2:5
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字來
11:1
約瑟帶馬利亞逃往埃及,逃避大希律的殺害
2:13-15
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條」與「拿撒勒人」同音
11:1
約瑟和馬利亞回到加利利後在拿撒勒定居
2:22-23
有人(像先知以利亞)在主前呼喊,預備道路
40:3-5 3:34:5
施洗約翰在耶穌之前傳揚悔改的信息
3:1-3
西布倫,拿弗他利地坐在黑暗的百姓,看見了大光
9:1-2
耶穌離開拿撒勒,以迦百農為傳道中心
4:12-17
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
53:4
耶穌醫病趕鬼
8:17
我要將我的靈賜給我的僕人,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
42:1-4
耶穌用大能醫治,不要傳名,祂來的目的是拯救世人
12:17
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
6:9
耶穌用比喻教導
13:14
我要開口用比喻
78
耶穌用比喻教導
13:35
嘴唇尊敬,心卻遠離
29:1353:1
法利賽人不信耶穌設計害祂
15:8-9
你的王來到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
9:9
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城
21:4-7
祂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
9:2711:31
耶穌的被拒將造成聖殿被毀,聖殿果然在主後七十年被羅馬政府所毀
24:15
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13:7
耶穌被抓,門徒逃跑
26:31-35、56、69-75
人打我的背人辱我吐我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
50:653:2-11
耶穌被審受苦
26:56-6827:27-40
用三十塊錢買了窯戶的田
11:12-13,耶 18:1-4
賣耶穌的猶大的三十塊血錢,買了窯戶的一塊田
27:5-10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22:1
耶穌臨死前的呼喊
27:46
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
69:21
耶穌臨死前有兵丁蘸醋給祂喝
27:46-48
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
53:9
耶穌的身體被葬在財主約瑟的墓中
27:57-60
過兩天祂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祂必使我們興起
6:2,拿 1:7
主耶穌死後三日復活
28:1-7


2. 天國君王
國度在馬太福音中被提了四十多次,幾乎每章裡都有提及。在亡國的猶太人心中,他們所等待的彌賽亞(受膏者)是一個政治上的君王,將帶領他們重新建立以色列國度。
但是馬太福音讓我們認識,耶穌基督所要建立的國度,不是那樣地上的政權,而是屬天的國度。施洗約翰在為主預備道路時,也呼喊「天國近了。」天國是耶穌來要建立的、神的政權在人的心中,是屬靈屬生命的國度。耶穌的王權在於萬民,不只是猶太人一族而已。
馬太福音對猶太人介紹耶穌是先知所預言的救贖主,祂是天國的君王(太 26:64),不是世上的政權。馬太福音對文士、法利賽人、祭司,這些自以為義,假冒為善的人(太 5:20,23:15)指出,真正的天國子民的身份,是明白自己靈裡缺乏,到神面前認罪悔改的人。馬太福音對跟隨耶穌的基督徒(太 5:10-12,19:28-29) ,讓他們看到真實天國的榮耀與賞賜。
馬太福音強調耶穌基督就是那天國的君王,祂是應許中大衛的子孫,有舊約聖經的印證,有門徒的見證,祂有權柄、有大能、有神的差遣、有憐憫、有公義、有智慧、有屬天的榮耀。

耶穌是
亞伯拉罕的後裔
是承受應許的
11
大衛的子孫
是國度的君王
11
起名叫耶穌
是神來拯救世人
121
以馬內利
是神與我們同在
123
猶太人的王
是神子民的王
22272937
神的愛子
是神所喜悅的
317175
永生神的兒子
是神的彰顯
43682916162754
大光
是神榮耀所顯的光輝
416
是萬有的主宰
平靜風和海,趕鬼
823341823
醫生
是靈魂體的醫治者
912
神的僕人
是奉神差遣到地上服事人
1218213738
更大的約拿
是死裡復活的主
12412817
更大的所羅門
是智慧的開端
1242
主人,園主
是神家的主人
2111120824452222519
房角石
是教會的根基
16182142
大牧者
是神羊群的牧者
1812142631
逾越節的羔羊
是擔當眾人的罪
261729

3. 七座山
第一座山是耶穌受試探時,被魔鬼帶到一座最高的山(太 4:8),在那裡主耶穌經歷個人慾望、名利、地位、權力的挑戰,耶穌藉著神的話語勝過試探,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來 4:15)
第二座山是主耶穌賜下天國寶訓的山(太 5:1),有人稱之為八福山。主耶穌在此論講天國八福,這段教導一般稱為登山寶訓,是耶穌闡述天國子民的特質與標準。
第三座山是主耶穌變像的山(太 17:1-5),耶穌在此顯出祂聖潔(衣裳潔白如光)榮耀(臉面明亮如日頭)的本相,還有摩西和以利亞在旁。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所以主耶穌是神所喜悅的愛子,是先知所預言的那位,帶來救贖與恩典,要來成全律法。
第四座山是橄欖山(太 24-25),在耶路撒冷城外。這是耶穌離世前勉勵門徒持守信仰,預言主的再來與末世審判的結局。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第五座山是各各他(太 27:33),是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耶穌在這裡為世人流血捨命,成為眾人的贖罪祭,完成神的救恩。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是神彰顯榮耀的最高峰,神聖潔的公義在上面完成了,神慈愛的救贖也在上面完成了,神信實的約也在其上成全,主耶穌藉著祂的死,成就了神創世以來的救贖計劃。
第六座山是耶穌與門徒約定在加利利的山(太 28:16),這是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宣布大使命的地方。這裡耶穌向門徒顯示復活的身體,並且交代他們要將神的福音傳揚各地,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這是新約世代的開始,神的教訓與律法是藉著耶穌基督的教導,刻印在人的心裡。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 31:33-34)
第七座山是主升天的山(可 16:19,路 24:50-51,徒 1:3-12),說到耶穌復活後四十天的時間已到,地點是回到耶路撒冷,使徒行傳說是橄欖山。在此耶穌升上高天,坐在神寶座的右邊(表示權力),祂已經完成在世的使命,將要賜下聖靈保惠師,繼續福音的工作。

4. 五段講論
馬太福音基本上是依耶穌基督在世的服事的時間記載的,但並不完全是依照時間先後。文體是敘述性的 narrative,不過在事件當中加入耶穌的教導。馬太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中記載耶穌的教導最多的,其中有五篇很長的教導,每一篇都用「耶穌說完了這些話」作為結束。

登山寶訓(作門徒的真義)
5:3-7:27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
差遣門徒的吩咐與勸勉
10:5-42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
天國奧秘的七個比喻(撒種、麥子稗子、芥菜種、麵酵、隱藏珍寶、無價珍珠、漁夫撒網)
13:3-52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
門徒訓練(謙卑、負責、自制、關懷、友好、饒恕)
18:3-35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
橄欖山上預言再來和末世的審判(假先知、災禍、榮耀的再來、無花果的預兆、時間忽至、忠心事主、最後審判)
24:4-25:46
耶穌說完了這一切的話

5. 八福 Beatitudes
每個國家都有她的憲法,是一國的法規與制度,來維持保護國度的秩序與安危。登山寶訓被學者稱為「天國的憲章」,因為耶穌的寶訓闡明了天國的要義,與天國子民的條件。講道中的八福是天國子民的特性,「有福」blessed 的希臘文 makarios 是指一個信徒受到神的供應而滿足,這種喜樂滿足是根植於他的信心的,所以「有福」是與信心 faith 和信實 faithfulness 緊緊相連的。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
八福是循序漸進的,「虛心」是首要的特性。「虛心」是指靈裡貧乏(poor in spirit)。舊約中的貧乏時常用來指低微、謙卑的意思。我們要成為天國的子民,首先必須承認自己靈命破產、在神面前一無所有。我們毫無能力拯救自己,必須完全仰望神,承認自己的不配,到神面前謙卑,知道得救的盼望是自己的悔改,與神的憐憫救贖。D. A. Carson 在所著 “Sermon on the Mount” 一書提醒我們,「有一種驕傲是以熱切的學習、外表的虔誠、虛偽的護衛正統教派為基礎,我想再也沒有比這更致命的驕傲了。」路加福音中法利賽人和稅吏禱告的對比(路18:9-14),正反映了這種心態。虛心的人因為認識自己的不足,因此渴望被神的聖靈充滿,並牢牢記住且滿心感謝神救贖的恩典。
承認自己靈命貧乏的人,不可能是一種不痛不癢的態度,必是認識自己的罪而痛悔的人。謙卑帶我們進入敬虔的「哀慟」中(mourn)。他們不僅是撕裂衣服、也是撕裂心腸(珥2:13),全力把「自我」和「驕傲」推開,敞開生命被聖靈改造。詩篇說神不輕看憂傷痛悔的心,哀慟悔改的心帶來與神真實的相交。先知以賽亞告訴我們,神將要賜「喜樂代替悲哀,讚美代替憂傷之靈」(賽61:3),哀慟的人將要用讚美大體披麻的哀哭,用喜樂代替撒灰的悲傷,因為神的靈安慰他們,擦去他們的眼淚,使信徒在新生命裡以神為樂。
「溫柔」在虛心、哀慟之後。要有溫柔必須先虛己,驕傲的人無法溫柔。也必須先哀慟,了解自己的罪的光景,才能有溫柔的心饒恕他人。溫柔(meek)不是軟弱,是指一個人的品格,是一種有節制的心態,體貼、溫和、柔軟、不強勢,不會濫用權利去傷害別人。聖靈說摩西是最溫柔(謙和)的人(民12:3),因為他在受到極度攻擊時,他控制自己、不濫用權利,將事情交托給神。主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 11:29)溫柔的人看自己和他人都在神之下,他在神的權柄下謙卑,不會看自己過於所當得的。這樣的人將承受地土(進入神的應許),與神一起治理全地。
天國的子民必與神的性情有分,所以我們必「飢渴慕義」(hunger for righteousness)。我們渴慕神的旨意,學習祂的公義與良善。天國子民看重神的公義,就像維生的飲食一樣重要。保羅說自己雖已認識基督,但希望認識更多,這就是對義的渴慕。當一個人追求順服神的旨意時,這個目標本身就越發吸引他,並使他更加進步。
憐恤(merciful)含有恩慈和饒恕的意思,憐恤的起源是同理心。我們的罪在基督的寶血下得赦免,我們恩待人,是因為我們自己已經被神恩待了。正如耶穌在主禱文中說的「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憐恤來自愛與恩典,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選擇,是我們對神恩慈的認識,我們屬神生命的目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的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後2:24-25)
神國子民的另一個特質就是「清心」(pure in heart)。箴言書說「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因此清心的人是蒙神喜悅的。我們的神是聖潔的神,所以保守心靈的潔淨,才得以見神的面。雅各書提醒我們不要心懷二意,那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天國的子民,定是追求神的智慧與旨意、不貪愛世界、保持心靈潔淨的人,他們得到的福分就是得見神的面,享受神一切的豐盛。清心是屬神之人對神國度委身的結果。他們的純淨在於單一的執著,就是渴慕神的義。
在整本耶聖經的架構中,耶穌基督就是那位最偉大「使人和睦」(peacemaker)的和平之君(賽9:6)。祂成就了神人之間的和好,因此屬祂的人也當是使人和睦的人。這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好相處,最重要的是領人到神面前,讓他們認識神、與神和好。
最後「為義受逼迫」(persecuted for righteousness’ sake)的奬賞是天國。耶穌的教導從和睦轉到逼迫,因為神的國度尚未在地上完全實現,世人以固守仇恨和偏見為樂。這個世界是與神為敵的,耶穌說「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15:18-19),又安慰門徒說「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主耶穌對這個福分詳加說明,解釋受苦的原因是「為義」、「因我」,並說明受苦的內容,不僅有身體上的迫害、還有人格、精神上的侮辱與毀謗。然而啟示錄給受迫害的信徒許多屬天的盼望——享受生命樹的果子、不受第二次的死、賜給嗎哪、與主一同作王、穿白衣與主同行、留名在生命冊上,也就是得以在神的國度中與神同住、享有一切的豐盛。

6. 成全律法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講到祂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太 5:17-48)律法(Torah)一字原意是教導(instruction),是來自神的啟示,頒佈給百姓,目的是幫助人認識神,過一個符合神心意的生活。保羅說律法是叫我們知罪(羅 7:7-13),我們沒有一個人能靠著守律法得救,因此法利賽人靠表面行為的「律法主義」與真正律法的精神不同。
舊約聖經就是預表和指向基督,在路加福音 24:47 記載耶穌復活後,就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指著祂自己的話,都講解給門徒明白;約翰福音也記載耶穌說聖經就是為祂自己作見證。(約 5:39)既然律法和先知都是預表基督,那麼祂來了,更是不要廢掉。馬太福音 11:13 說「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因為耶穌基督到來, 祂就是那些預言的實體,祂本身就已經實現而且成全。所以保羅說「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但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 3:24-26)
基督門徒所遵行的「律法」,是那位被稱為「神之道」的耶穌基督的教導。加爾文指出所有信仰的實踐,都要透過聖經話語(也就是耶穌的教導)的檢驗,因為聖靈的工作離不開神的教導。馬太福音15章講到禮上的污穢和心裡的污穢時,也再次對比人的話、神的話,外在行為、內在實質之間的落差。

7. 教會
耶穌的到來,代表一個新的世代,神的國度在展開,彌賽亞臨到。神國度的新子民是耶穌的門徒,不再只是神在舊約裡所揀選的民族以色列。教會 ekklésia一詞,在四福音書只出現在馬太福音裡。耶穌對彼得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 16:18),這裡所指的教會是基督徒群體,她扮演著宇宙性的角色,她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份,是耶穌基督的新婦。教會一字亞蘭文的原意是集會、聚集的意思。耶穌在此宣告要建立祂的教會,也就是聚集祂的百姓,是直接連續舊約的意義,這個群體是認識祂為彌賽亞的身分,是藉著信心關心的新子民,要得到新的啟示,耶和華的子民成了耶穌基督的子民。
教會與國度不同,前者是子民、後者是通知權柄。彌賽亞的統治要呼召出彌賽亞的子民。國度已經開展,子民正在被聚集,天國降臨的應許已經實現,教會是末世性救贖歷史的開端。在國度完滿實現時(基督再來),彌賽亞所招聚的人(教會)也要在其統治下達到最豐盛的福分(新天新地)。
因此教會的根基是這些使徒們,主耶穌特別委任他們作為福音的導師,而基督自己是那根基的磐石(太16:18,弗2:20的房角石),而教會是建立在對耶穌有正確的認識上。彼得在此代表那些使徒們,他們在早期教會並沒有個人頭銜或崇高地位(徒3:12),主耶穌給他們的是教義,讓他們將真理的福音傳到地極。他們對真理的認識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神的啓示和耶穌建造的工作。彼得這第一塊奠基建立教會的石頭(第一位「心裡相信、口裡承認」的基督徒),彷彿拿著鑰匙,但我們在啓示錄中看到,真正拿著鑰匙、在教會中行走的是主耶穌自己。這裡所要表達的是基督教會的建造已經開始,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消除彌賽亞國度的開展,教會握有進天國的鑰匙,基督徒是與神永不敗壞的生命有分的,撒旦的權勢也無法攔阻教會持續達到她的完滿實現。
鑰匙用來開啓一個門或通道,拿鑰匙的人有權排除或允許人進入。這裡講天國的鑰匙,顯然指的是允許或不讓人進入天國。耶穌曾責備法利賽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路11:52)。法利賽人有聖經的知識,但他們不僅自己抵擋耶穌的福音,還阻止別人信基督進天國。相反的,彼得(名意為石頭)與門徒將要以宣講天國的福音為鑰匙,為許多人打開天國的門。人對福音的反應,或是接受、或是排拒,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彼得只要忠心地宣講被啓示的福音,就完成了捆綁或釋放的工作。福音可以釋放人脫離罪的轄制,也能使心硬不信者限於捆綁,教會的使命就是宣講這以真理剖開人心的福音
從神的預定來看,未來完成式也可以視為是神揀選的主權。從信徒的責任來看,耶穌的門徒要按照祂天國福音的教訓,承擔鑰匙的事奉(提後4:2)。教會既然要暫時執行鑰匙的事工,那麼其中就關係到信徒的管理上,真理是教會紀律的前提。教會成員屬靈生命的彰顯,也是捆綁和釋放功能的一部分。所以彼得晚年勉勵教會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2:12)十七世紀一位神學家說過 “Apply yourself wholly to the text, apply the text wholly to yourself”,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耶穌在後面十八章「門徒訓練」的教導中,講述弟兄之間的相處時,又提到教會。(太 18:17)馬太福音是寫給信耶穌基督的猶太人,對馬太而言,這些猶太人的基督徒承認彌賽亞已經來到了。馬太福音從耶穌是以色列舊約所預表的彌賽亞開始,他闡述耶穌的君王家世,是大衛的子孫,多處引用舊約聖經強調耶穌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但是馬太福音到後面,耶穌基督的身分,已經變成三位一體中有位格的神的兒子,祂對世界有宇宙性的地位。在結尾處的大使命裡,帶出全地的圖畫,門徒的宣教是對萬國萬民的;教會是新以色列,基督徒成了屬靈的猶太人。
馬太福音告訴他的讀者,神的國度(天國)已經降臨,教會是耶穌基督用寶血所建立的,是由猶太人和外邦人組成的,蒙召來向萬國萬民宣講耶穌基督的好消息,而且也成就了舊約中神對祂子民的應許。

本書大綱
耶穌基督是神國的君王
介紹 Presentation
宣告 Proclamation
受難 Passion
1-4:11
4:12-16:20
16:21-28:20
身世
權柄
得勝
背景,預備
事工,教導
被棄,釘死,復活
伯利恆/拿撒勒
加利利
猶大/耶路撒冷
天國君王的到來
天國子民的特質
天國的奧秘
天國的生活
將來天國的實現

天國君王的介紹1-4:11
身世
君王的家譜、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由身世印證耶穌是「預言中的救贖主」(將百姓從罪惡理救出來)。
耶穌出生的事跡——由東方博士印證耶穌是「生下來作猶太人的王」
逃避被殺往埃及去——由先知預言印證耶穌是「神的兒子」
施洗約翰預備道路——由傳道先鋒印證耶穌是「那位能力更大的」
施洗約翰傳講「天國近了」,指的不是那個地方而是那個國度,那位掌管國度的君王將至。而進入那個國度的首要態度就是悔改(repent),希臘原文是 metanoias,是「了解」(noia)和「之後」(meta)兩個意義的組合,也就是意志的重新定向。也就是棄絕自己舊有的意念而轉向神。

受洗、受膏、受試探
耶穌受洗與受膏——由天父見證是「神的愛子」
耶穌受試探——由魔鬼印證是「凡事受過試探,只是沒有犯罪」
耶穌的受洗、受膏、受試探都是為祂事工的預備,並作為我們的元首,成為我們的榜樣。耶穌沒有罪,所以施洗約翰一開始不願給耶穌受洗(認為祂沒有必要),但耶穌說「當盡諸般的義」,表示這是合乎神心意的:1. 耶穌受洗與神的百姓認同(以色列人以前出埃及、過紅海),耶穌受洗象徵一個新的出埃及。2. 耶穌受膏(天開、聖靈降下)顯明祂的身分與職分。3. 耶穌在曠野的受試探,也認同以色利民在曠野(失敗)的四十年,但耶穌勝過了試探,顯示祂是那位得勝的主,為我們設下了忠心順服神的榜樣。
約翰壹書(2:16-17)中說到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今生的驕傲,正是耶穌所受試探的三方面,也三次挑戰祂的身分——「你若是神的兒子」、「你若是神的兒子」、「你若拜我」。魔鬼的三次試探耶穌,正是要從各個方面來考驗這個父與子關係,這個主權與順服的關係。撒旦煽動耶穌用不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石頭變食物——肉體的情慾,萬國的榮華——眼目的情慾),慫恿耶穌用行神蹟的能力來證明祂自己的身分(可以跳下去——今生的驕傲)。不僅慫恿祂不顧神而單獨行動,並且要耶穌以不符合神使命的方式、來使用那個本當屬祂的能力。聽從和順服,是屬天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難的課題。耶穌拒絕走捷徑,不因滿足自己而妥協,為我們設下了虛己、存心順服的榜樣(腓2:6-8)。


天國君王的宣告4:12-16:20
事工的開始
耶穌受完試探後,就準備開始祂的事工,這時施洗約翰已經被抓(參:太14:1-11,路3:19-20),耶穌就往北去加利利,以迦百農為中心,開始祂的事工。馬太指出這印證了舊約先知的預言(賽9:1-2),由耶穌基督的事工與教導——來印證祂的能力與權柄。這裡講到「大光」照到坐在死蔭之地的人,約翰福音一章也用「光」來宣告耶穌的身分——神的獨生子,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帶來拯救,彰顯父神的榮光。光和黑暗、神與世界的對比,迫使人在面對耶穌基督時、要做一個選擇:就光還是留在黑暗裡。
耶穌開始祂的事工,祂所傳道的主旨是和施洗約翰一樣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但施洗約翰講的時候,是強調他作為開路者(先鋒),預備並期待彌賽亞和祂國度的來臨。耶穌這麼說,是用「從那時候起」,把自己與舊約聖經連接起來,表示自己應驗了那些應許,「近了」其實就是「來到了」,接著我們看到耶穌的事工包括教導、傳道、醫治。這是天國的福音,也是悔改的福音,是身、心、靈三方面的轉化。在情感上,我們受耶穌基督之愛的感召,對自己的罪憂傷。在理智上,我們明白真理、認罪悔改。在意志上,我們願意交出主權、樂意被神改造。在靈性上,我們與神和好、聖靈內主。這是持續一生的轉化(成聖)過程,是在每天生活中的操練。
耶穌的召門徒,以迦百農為中心,開始加利利的事工——由事工地點印證先知的預言。主耶穌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來跟從祂,我們將會看到這些門徒和我們一樣有軟弱。彼得愛說話愛表現,他的信心時好時壞、甚至後來三次不認主,然而他的生命被主耶穌全然改變(參:徒4:13),一個魯莽沒學識的漁夫,成為一個深沈的傳道者。安德列是安靜默默工作者,帶人到耶穌面前(約6:8,12:20-22)。雅各和約翰兩兄弟原本壞脾氣(被稱「雷子」)、自我中心(可3:17,9:38,10:35,路9:45-56)。結果雅各第一個殉道,約翰成了傳講神的愛的人(約翰壹書)。耶穌呼召這些人,是因為祂看到他們後來會成為怎樣的人(the end result),只要願意擺上,神可以用每個人和每件事。

天國子民的特質
教導一:登山寶訓(5-7 章),講述天國子民應有的特性,這不是只是表面上的守律法,是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是因順服信靠神,以耶穌基督為根基,讓聖靈掌權,而活出像天父完全的樣式。「有福」不只是快樂或福氣,是一個雙向用法的字,人可以「稱頌」(bless)神,神可以「賜福」(bless)給人。因此有福之人就是被神認可、得到贊同的人,就是屬神的人。因此登山寶訓中的八福,以頭尾的「天國是他們的」來描述天國子民所具備的特性。
除了八福之外,耶穌又提及天國子民應有的品格——在世上為鹽為光,使人將榮耀歸給神。然後論及許多的行為:仇恨、姦淫、起誓、愛仇敵、施捨、禱告、禁食等。耶穌談論這些議題,深入探討外在行為與內在心態、及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的對比,要求人進入內心審視自己,並挑戰當時法利賽人的表面敬虔、卻假冒為善的行為。
遠離試探、心口如一、言語信實、愛仇敵,不是一堆教條,而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被神的聖靈改造,「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完全原文字意是完成、達到終點、發育健全的意思,這是在神裡生命的成長,強調真門徒表裡一致的堅貞,而非法利賽人裝腔作勢的假聖潔。耶穌接著提及施捨、禱告、禁食,這裡徹底排除了各種宗教上的假冒為善、所有屬靈的虛榮、和所有在外表上炫耀的敬虔行為。

主禱文
主耶穌在之前「要完全」的教導中,要求我們信仰的真誠和真實性,後面的幾個關於施捨、禱告、禁食的教導,都是警告門徒不要將信仰變成宗教,只有外在人前的模樣,而沒有實際內心的生命。主禱文是主耶穌給門徒的一個禱告範例,與前一段經文中所提那種炫耀或輕率的禱告、形成一個對比。
這個禱告中有六個懇求,前三個直接和神有關:祂的名,祂的國,祂的旨意。這是基督徒所關切的、所要定睛的主要目標。此外,這些禱告不是靜態的,而是祈求神採取行動,使祂的子民可以尊祂的名為聖、順服祂的統治、並且可以行出祂的旨意。禱告者若不先謙卑地朝著這個目標委身,就不可能有真誠的禱告。
稱神為「我們在天上的父」,在當時是十分奇特的;猶太人多使用崇高的字眼來稱呼神,強調祂的超越性。「父」刻劃出親切性和個人性,祂不是高高在上、遠在宇宙某處的神,而是我們的阿爸父;使得神人關係從君主/子民,進入到父親/兒女,有著一種親密的關係。在這個關係中有生命、饒恕、接納、繼承產業、家庭、和管教。故此,我們要像我們的父親一樣,顯出光明聖潔的樣式。
神的名反映祂的屬性、祂是誰——神的名字就是祂自己「我是」,祂就是那聖者。「聖」(Holy)的反面是「俗」(worldly),就是這個被罪轄制、墮落的世界。先知以賽亞用三疊「聖哉」來表達對神的崇敬(賽6:3),聖本來就是神的名字,只是世人並不認識祂。因此禱告求神的名被尊為聖,就是把神原本當得的榮耀歸給祂。跟隨基督的人藉著禱告求天父作工,使得他們都能有虔敬的心並榮耀祂,並將祂的屬性傳揚給不認識祂的人。基督徒生命的最終目標,就是榮耀神的名。
若是如此,神拯救的國度已經開展了,並將走向末世完滿結局的終點。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這個禱告就成全了。神國實現的樣子,就是父的旨意完全被實現和遵守(啟 21,22)。那時神的旨意徹底完成,並且真正地行在地上(新天新地)。保羅反過來看這件事(羅12: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就是聖、俗的分別。他勸勉我們一心尊崇追求神的聖,「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就是願意將生命和思想的主權交給神,因為權柄和國度有關 。「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就是我們要思想、並行出神的旨意。
所以前三項所關注的,就是神的榮耀,神的國度,神的旨意。在禱告中惟有先懇求前三個與神的關係後,才能考慮後三個與我們自身有關的問題:我們的生計(日用飲食),我們的罪行(我們的債),和我們的試探。這不僅包含了身體的需要,也包括了靈命的需要。頭三個關於神的名、國、旨意的祈求,是彼此獨立的。然而後面三項有用希臘字kai(就是英文的 and,中譯本看不出來)把三件事連在一起。表示光是物質上的供應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神赦免我們,和救我們勝過試探。
我們在物質生活中一切所有的(財富、能力、才智、關係、經驗等),全是神所賜給的。所以思想我們的「日用」所需,1. 是要學習感恩,「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1:17)。2. 是要學習謙卑,保羅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徬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3. 是要學習信靠,「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4)。
「債」與罪有關,是需要償還的,也和寬恕有關。真正的悔改與利己的自責不同,若我們誇大了別人對我們的冒犯,就證明我們低估了自己的罪、與耶穌代替我們償還的債。緊接著主禱文的,就是關於饒恕的教導。這裡文體看起來好像是我們要用饒恕人來換得神的饒恕,其實原文應該翻成「正如我們也因此免了人的債」,重點不是時間次序,而是在於態度。不肯饒恕人的態度,證實了一個人不認識自己的罪,沒有真正悔改過。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或「不帶我們進入試探」,是一種反敘法。就是強調要神帶領我們,不使我們進入試探(而是要遠離它)、進入公義。就是求神保守我們的心思,能靠著聖靈的大能,打贏屬靈的爭戰。箴言書也反覆提醒讀者要遠離淫婦,就是要遠離那種悖逆神的世俗價值觀。能夠有這般的智慧,起源於對神敬畏的心,「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當我們認清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神的之時,我們的目光便會定睛在聖潔的神上,我們便能自在地走起那條奔向屬天的道路。

對天國的信賴
講完天國的憲章、天國子民的內在生命之後,耶穌接著講到對天國的信賴的議題。儲存食物是自然界的天性,這是神放置在我們裡面的,叫我們對自己生活負責任。這裡主耶穌說的不要積攢的重點,在於不要「為自己」積攢。這整段在講天國與天國子民的特質,「為自己」累積財富是利己的錯誤心態,不是天國子民當有的價值觀。這也不是說以「未來財富」換取「今生財富」的交換心理,而是提醒視角、目光、著重點、價值觀的問題,所以緊接著說眼睛看到什麼與心裡憂慮著什麼。
主耶穌以蟲咬、鏽壞、盜賊來提醒信徒世上東西的短暫性,以財寶(心之所愛)來調整我們的價值觀。天國子民應當有堅定的價值,而非隨環境變遷起伏的信仰。主耶穌知道我們的軟弱,所以提醒我們不要為物質的享受擔憂,而失去了焦點,那麼我們的心就會被那些事物所佔滿。焦慮的根源就是不信,這裡強調了心繫何處的問題,至終兩者不能兼得,因它顯示兩種態度:以自己為中心、還是以神為中心;是為自己、還是為神。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1. 認清主權—全地屬神,2. 正確對焦—心之所向,3. 做好管家—先求神國,4. 世事短暫—明天何在。信心的問題就是先搞清楚:信的對象是誰——神自己還是神的能力,信的目的是什麼——恢復關係還是解決問題,信的條件是什麼——放下自我還是滿足自我。

信仰的真偽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所傳講的中心信息之一,就是要我們分辨、並警覺自己所信的和所行的。在這段經文之前提過許多議題,都是要我們分辨真偽、內心外在、實情假相。登山寶訓裡所有的對比,要我們看清所有屬世的、屬天的選擇。也讓我們清楚明白,若不靠著祂,我們是永遠無法靠自己做到的。因此耶穌在總結之前教導我們,得到力量的來源與方法——藉著禱告從神支取。這裡有三個對稱的命令語氣——祈求、尋找、叩門,強調所需要的堅持和誠意。「凡」真誠積極追求神道路的人,都能得到天父所賜予的天國的福分與子民的特性。在「盡心盡性盡力」尋求神之後,就是「愛人如己」(待人)的教導,這就是律法和先知道理的真諦。
登山寶訓以四個對比總結:兩條道路(7:13-14)、兩種樹木(7:15-20)、兩個聲稱(7:21-23)、兩種根基(7:24-27),這種對比的焦點在於天國。對於神的主權和救恩,只有承認和否認,沒有第三個選擇。若說天國的入口又寬又大,許多人會走剛開始的幾步,然而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條路越走越窄,他們必須要卸下許多身上所攜帶的東西,就像《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一書所述。若我們的信仰還停留在只是稱呼主啊主啊的景況,我們的信心可能是建立在砂土上。神的道路不是寬闊的,靈里貧乏不容易、對罪敏銳不容易、渴慕公義不容易、放下自我被改造不容易、饒恕不容易…事實上,離開神的恩典,我們沒有一樣靠自己做得到!然而這條看似有限制的路,若是毫無保留的跟從主,卻是越走越自由,因為主耶穌在背負我們的軛,我們主要照著祂的樣式走就好了(太11:28-30)。
這段經文除了呼召還有警告,因為這些對比顯出信心的真偽。口中的宣稱、膚淺的信仰、和假冒的果實,都會被神識破和丟棄。靠著神的恩典、借著信心、所白白得來的救恩,並不是叫人可以因此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我們不能只要救恩、而不要耶穌作我們生命生活中的主。救主(Savior)和主(Lord)是不可分割的。救恩從來沒有只停留在信而得救,而是持續在生命中的轉化
兩種根基比喻里的兩種人,並非是信徒和不信者;這兩組人都應該是聽過福音,並認可救恩之道的人。他們都在蓋房子(代表生命),都是憑聽到福音時的信心建造的。他們可能在同一個教會、聽同樣的道、參加同樣的查經。在天氣好的時候,兩種房子看起來都很好。但是風雨(試煉)來到的時候,就看出建造的工夫了。蓋在磐石上的人,靈里謙卑,時時放下自我。仰賴聖靈得勝,不是憑著自己的力量,而是交出主權,藉著內住的聖靈結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果子。就是雅各書1:25里說的「詳細查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蓋在砂土上的,對神的話只停留在知識上的認知或不注意,生命還是照樣倚賴自己,以參予宗教活動自滿,其實還依循世間那些物質、虛名、權勢、地位等的價值觀,這就像雅各書1:22-24所說的,「自己欺哄自己...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完、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決定誰能進入天國的因素,是遵行天父的旨意(7:21,12:50)。神施恩所賜下的救恩,不是靜態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動態持續的。善行不能換取救恩,但它肯定是救恩的結果(弗2:10)。主耶穌在這裡警告那些持有假護照的人,他們對救恩沒有深刻的認識、生命沒有改變、也不關心罪愆、以宗教活動代替靈里的關係、說空洞的言語和表面的工作,主耶穌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

耶穌的權柄
從耶穌的事工(8-9章)——彰顯祂的能力,印證祂的權柄
話語的能力(吩咐就成)
醫治的能力(痲瘋、癱子、熱病、血漏、瞎子、啞吧)
超越自然律的能力(平靜風海)
勝過黑暗權勢的能力(趕鬼)
勝過死亡的能力(少女死而復活)
馬太將自己的被召與耶穌到處醫病的事工連結在一起,帶出主耶穌是那位彌賽亞的身份,以及祂所說的「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的中心思想。「虛心」、「哀慟」、「飢渴慕義」的人,那些知道自己靈里有病需要醫治的人、與那些沒有牧人的羊,耶穌的憐憫與救恩就因著他們的信而臨到他們。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的結尾,以兩種根基(7:24-29)提醒眾人關於信仰的真偽,現在又用新酒舊皮袋的比喻(9:14-17),再次闡述真實生命的重要性。古時候裝酒的皮袋是用動物的皮作的,皮袋舊了就容易乾裂。若是把新酒裝在舊皮袋里,還在發酵的新酒就會把易裂的舊皮袋漲破。這個比喻是要指出,蒙恩的生命應該有更新的樣式。作門徒不是把基督信仰放入自已固有的觀念中,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實有意義而已。而是生命的每一個部分都願意被神翻轉、改造、改變,有新生的樣子。
基督信仰不是舊衣新穿,舊貨去灰。而是一個全新的、榮耀的、像主形像的生命。主耶穌在此提醒我們說「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穿上新衣之前,首先要脫去舊衣。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4:17-24中有一個強烈的對比,顯明「學了基督」之前和之後生命的不同。「聽過祂的道」是信仰的起點,之後持續的學習新的標準和價值觀「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結果應該是三個動作:「脫去」從前的舊人、心志「改換一新」、「穿上」新人。讀者們已經聽過教導,要成為基督徒就表示和過去要有徹底的了斷,並不斷地被神更新與轉化。這不只是生活行為上的改變,而更是內在心靈的更新。也就是我們的思想模式、動機、和方向,都必須跳出舊有的模式而被改變。

作門徒的代價
三本共關福音都列出了十二個門徒的名字(太10:2-4,可3:16-19,路6:13-16),在使徒行傳1:13也提到。主耶穌把祂話語(傳道教導)和行為(醫病趕鬼)的權柄,授予了這被呼召的十二個門徒,要他們傳播天國的消息(10:6),作為工人去收主人的莊稼(9:37)。現階段他們服事的對象是加利利附近的猶太人,「以色列家迷失的羊」指的是整個以色列百姓。耶穌作為大衛的子孫、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救贖歷史的成全者,祂專注的主要對象是以色列民。然而神的心意、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聖約、以及耶穌的大使命,始終是萬民與世人(約3:16)。

教導二:門徒差遣的警戒與勸勉(10 章)。主耶穌要門徒們輕裝出去傳道,仰賴百姓的供應和款待,帶著謙和的態度,但要有聰明的辨識力,倚靠聖靈說話作見證。這裡開始講到作門徒受差遣的代價。主耶穌來,不是尋找景仰祂的人,而是呼召人跟從祂那不是草率的跟隨,而是將祂放在首位的跟從,也就是主僕的關係。耶穌自己在傳道期間,用過好幾次「僕人」的比喻。所以這個跟從是全人的委身、是內心謙卑的學習、是要堅守忍耐專心仰賴主人的供應。

這裡在38節講了一句很重的話,「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耶穌所傳的福音,棄絕快速、輕率、或膚淺的信仰。耶穌告訴門徒,他們將面對猶太人和外邦人領袖的反對,甚至自己親近的家人也有可能逼迫和背叛他們。約翰福音(約15:18-27)也提到這點:世人恨耶穌、所以也恨門徒;世人逼迫耶穌、所以也會逼迫門徒。這就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這些「背十字架」的代價,是作耶穌門徒的人必須原意付出的。

耶穌在此提出幾個作門徒的特徵:1. 承認耶穌(32-33節):公開的承認。2. 認識福音(34-36節):福音不是只帶來安穩、滿足我們的需要;而是人價值觀的大翻轉,是與世界相反的,必然會引起反對、爭議、衝突。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因為「世界的王(撒旦),他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約14:30)。3. 寧願有耶穌(37-39節):勝於家人(師傅高於父親的觀念)。4. 對門徒的鼓勵(40-42節):你們是我的代表,接待你就是接待我。


耶穌的軛
安息(shalom)不只是平安休息的意思,而是與神的合一。這與被譯為「完全」的字是同一字根,表示全心(wholehearted)屬於神、順服神的旨意。得安息是神對人的心意,安息日就是為此而設,那個平安是來自與神生命的連結、與神的交通。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在傳道期間兩次引用「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經文,來挑戰人思考——形式主義和內心光景之間的差異。祭祀的目的是到神面前。但人因著罪的緣故,無法直接到神面前,由祭司獻上代贖的祭物,使人能夠到神面前認識祂、敬拜祂、與祂親近和交通。真正的敬拜不是只是知識上對神的認識,而是生命上的彰顯。耶穌在此挑戰那些法利賽人,安息日真正的主已經在他們面前,他們還在墨守自定的成規、用外表行為來敷衍神。

人無法靠行道德或守律法得安息,真正的安息是從學習主的軛和祂的樣式而來。雖然很多人把「耶穌的軛」用來作生活應用上的解釋,當作是在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時,耶穌與我們同在,甚至背負我們的重擔。但這裡主要是一個福音的呼召,從上下文的連接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講這段話的對象,是那些被罪和律法主義重重綑綁的人。他們用盡自己的方法尋找屬靈的安息,但是得不到真正的安息。

主耶穌用禱告作為開始(11:25),在其中祂宣告神至高無上的主權,也強調自己的救恩的源頭(11:27)。耶穌提供給勞苦之人的安息,是信主的呼召,那是救贖真理的終極,就是恢復與父神的關係,享有在神裡面的真平安。這裏有幾個要素:1. 謙卑。那些自以為通達的人被自己的聰明蒙蔽,反而看不見神在基督裡的真理。只有那些知道自己靈裡貧乏無助的人,才能謙卑像嬰兒般完全倚靠基督。2. 啟示。一切的所有的美意,都是神交付給子的。主耶穌將祂的身份與事工啟示於人,對人發出「到我這裡來」的邀請,既有權柄又帶溫柔。3. 認罪悔改。勞苦的原文是精疲力竭的意思,就是用盡方法賺取永生。重擔就是不斷被想靠守律法稱義的罪惡感壓的疲憊不堪。願意到耶穌那裡去的人,必是看到自己的徒勞無功和生命的罪惡,就是那些虛心、哀慟、飢渴慕義的人。4. 相信。認識耶穌的身份,相信祂是那位能使我們得安息的主。5. 順服。在訓練小牛負重之時,有一大一小兩邊的軛。老年承擔重(大)的那邊,小牛承當輕(小)的那邊。這種情況下,重量幾乎全在老牛身上,小牛只是跟著老牛的步伐走就是了。主的軛是祂與我們同行的標誌,祂與我們一同負軛。祂負重的那一邊,我們只須有樣學樣就好了。所以主耶穌說,祂給我們的軛是輕省的。

主耶穌的召喚是一個溫柔的邀請,而這個邀請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叫人得安息。耶穌說「喝我水的、永遠不渴」,又說「到我這裡來,必定不餓。」耶穌召喚人到祂那裡被更新、被滿足、卸下罪的枷鎖、律法的重擔。祂要我們跟著祂走,為的是使我們得享那永遠的安息,在天家得享汲取生命水的真正喜樂。所以平安不是從什麼而來,而是從誰而來(Peace is not from a what, but a who)。平安也不是一個生活的目標,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Peace is not a goal of life, but a way of life)。主耶穌邀請我們到祂那裡去,放下心中的重擔,學習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祂與我們同行、同負一軛,這個成聖的過程,是到最終我們在天家得見主面、與神同住榮耀中、得永遠的安息。在加利利各城的事工,開始受到懷疑、厭棄。耶穌卻給自己定位——比先知更大、完全代表天父的旨意、帶給人安息、有審判的權柄、智慧高過所羅門。


天國的奧秘
這是主耶穌教導的第三大段。比喻不是直接傳遞信息,而是間接溝通。它是一種類比(analogy,比較或對照)的延伸,彷彿是一個鏡頭,讓我們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真理,並且矯正原先扭曲了的視野。舊約聖經里「比喻」這個字(希伯來文mashal)出現過三十三次,猶太人的教導中已經常用這種方式。它使抽象的真理變得更具體與寫實,使聽眾容易產生共鳴,容易記住,並在生活上實踐。比喻的終極目標是喚醒洞察力、激發思想。比喻經常吸引聽眾、帶來反省、並促進行動。

主耶穌的比喻的特色:1. 簡短,2. 簡單與對稱,3. 著重於人,4. 取自日常生活事件,5. 展示對比,6. 針對當時情境,7. 以神(天國)為中心,8. 匯集編排(有時兩個一組,有時三個一組)。第十三章經過用心鋪排,一共有八的比喻。先是1 撒種(及解釋),然後有一組3 個:麥子稗子(及解釋)、芥菜種、面酵。然後是另一組4個:藏寶、尋珠、撒網、家主。這些故事或畫面,是為了引發人思想、參透其意義。

教導三:天國的比喻(13 章)由撒種、稗子、撒網的比喻,顯示人對福音的反應芥菜種、麵酵表示福音的功效,現在雖小,將要成就普世的救贖。藏寶與尋珠的比喻,則是講人對天國的福音應有的態度,寶貴勝過一切

主耶穌撒種的比喻在三本對觀福音中都有記載(太13,可4,路8),是第一個也是唯一有詳細解釋的比喻,是作為關於天國重要教訓的開始。三本書都插入解釋了耶穌用比喻教訓人的目的,也都引用以賽亞書6:9-10 的經文。馬太福音這裡(十13:13-17)正好形成了一個以賽亞書中常見的交叉平行:

A 因為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B 在他們身上、正應驗了以賽亞的預言說
       C 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
          D 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E 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
                 F  耳朵發沈
           G  眼睛閉著
           G’ 恐怕眼睛看見
                 F’ 耳朵聽見
              E’ 心裡明白、會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D’ 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
       C’ 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B’ 我是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
A’ 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主耶穌用比喻教導並非故意不把天國的消息告訴某些人,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在對撒種比喻詮釋後,強調隱藏的事沒有不顯露出來的(可4:21-22)。也就是說,放在比喻里的事,是為了顯露出來之所以用比喻,是為了挑戰人們應當要留心聽。此外耶穌也知道那些反對祂的人內心剛硬,不是真心來領受神的話語,所以用比喻來激發他們。若是(15節中文譯為「恐怕」容易使人誤會,其實原意是「只要」whenever)他們回轉,當他們放下自我,打開原先緊閉的眼和耳,神就醫治他們。

撒種的比喻裡面講到:撒種的人、種子、土壤、和結實。這個比喻的重點在哪裡?舊約聖經中常用農作來代表神(栽種者)對百姓(農作物)的管教(修剪)或復興(茂盛)。但在這裡的重點不在於撒種者(神或耶穌),也不在於種子。成長的成敗不在於種子本身,而是在於土壤,也就是比喻中指出的土壤的接受能力和土質狀況(我們的內心)。一般對這個比喻的說法,認為是不同的人對天國的道理有不同的反應、他們如何「聽」這個信息。但學者認為其實真正的重點在於結實。也就是不只是聽見,也期待有真正聽見所產生的果效——結實。真正的聽見是帶來順服的聽見。比喻所要激發的行動,是信息領受後的結實

落在路旁的,是對福音無動於衷的人,因此基督榮耀的光找不到他們(林後4:4),這個比喻對他們來說是隱藏的。淺土石頭上的,是表面的聽眾,膚淺地接受福音,卻不明白作門徒的代價。他們的信仰停留在「救主Savior」部分(當下歡喜領受),卻沒有進入到「主 Lord」部分(心裡沒有根),耶穌始終沒有在他們的生命中掌權。就是前面第七章講到兩種根基時,那種蓋在砂土上的人。神的真理只達到心思邊緣,卻沒有真正進入心靈深處被轉化。因此當試煉誘惑來臨(不一定是困境,也許是在面對神話語的檢視下),就顯出無法結實、內在枯萎的屬靈生命。
撒在荊棘的,是雅各書所說「心懷二意」的人,他們雖喜歡福音卻捨不得世界。但是這種態度是無法持續、並無法結實的。因為天國的福音與這個世界是互斥的,主耶穌也在之前提過作門徒的代價了,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這是對焦的問題,若目光停留在屬世和自己的事上,我們的心就慢慢地把神擠出去,也會逐漸失去屬靈的實質(提後4:10)。

結實是好土的印證,真正救恩的標誌是果實(參:聖靈的果子)。這些人以謙卑的心打開他們的心和耳,聽到基督的真理並遵行,順服的生命就被福音的大能轉化而結出果實。後面的數量是告訴我們,儘管結實的程度不同,重點在於生命的實質。在共觀的馬可福音中,可4:3召喚聽眾的注意力,可4:9鼓勵聽眾要深度聆聽,也就是要超越字面的意思而真心思想所聽到的真理,然後在可4:21-25、33-34則是強調領受信息的證明。那些真正聽道並行道的人,將會領受到更多的啓示,使得生命不斷進深。也就是隨著福音的扎根,他們在生命中結出天國的果實來。而那些膚淺回應的人,就連他們原先所聽見的也失效了,因為其實他們的生命未曾真正與神連接。

撒種的比喻中其實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末世的來臨。天國並非只是近了,而是在耶穌的事工中開啓了,末世從基督降世已經開始。真理的福音(種子)已經撒了,正走向穀物的收成。結實的目的就是要收成,聖經里反復用農作的收割來描述審判。神救贖的旨意從創世以來就在(創3:15,弗1:9-10),藉著耶穌基督的事工顯明出來,將走向那個必然的、帶著審判的更新(啓22:7、12、20)。因此耶穌接著講了麥子與稗子的比喻,提醒我們將會有必要的篩選。

耶穌從果樹、根基、新舊、撒種、到稗子的教導,一方面是向以虛偽的宗教、自以為義的以色列人發出警告——審判必然臨到;另一方面也在提醒我們——信仰的實質與真偽。在末日審判的時候必要被分辨出來。稗子絕結不出麥穗,真正的麥子必因它所結的作物而被識別出來。到那時,神的兒女要進入榮耀;而敵對神的、不忠的、虛假相信的人,都將被棄絕並感到後悔。「哀哭切齒」一詞,在馬太福音出現了六次,這裡警告的是: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芥菜種的比喻指出它種子的微小,和後來的可以成為飛鳥棲息的大樹之間的對比。同樣的,面酵也是微量就可以發起很大的面團。兩個隱喻都在指天國微小的開始,然而它在運作,將會成為龐大的國度。馬太在34節再次重申,並以舊約的應許來印證,以前隱藏的事現在要顯明出來。那位等待已久的彌賽亞已經來到,祂要揭示自己的國度已經開展。這個天國已經開始推進的事實,是這兩個比喻的重點。

在藏寶和尋珠比喻中,第一個人找到福音的寶藏是碰巧的,第二個商人是四處尋找真理的。不論巧遇或尋求,都不是這些比喻的重點。這兩個比喻只出現在馬太福音中,因為馬太強調的就是天國的信息。在這裡天國是隱藏的,但也可以被發現。天國已經存在,等著被我們認出它的價值來。救恩對於不信的人來說,要放下自我是不可思議的。但對於真正相信的人,卻是滿懷喜樂地原意降服。丟棄自己舊有的價值觀,獲得在基督里脫離罪惡捆綁的釋放與自由,是遠勝於任何一切的。這就是得救信心的本質。天國的價值和作門徒的代價,兩者彼此相連,耶穌在太10:39說「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到生命。」天國的價值比起門徒要付出的代價高太多了,那些根本算不上犧牲,那是喜樂的盼望。以我們的所有來得到祂的所是,以會朽壞的來得永遠長存的。

接著講到的撒網和家主的比喻,又再一次提到篩選與審判的信息。這與麥子、稗子的比喻一樣,指向末世的審判,這裡的重點在於神會把真偽信徒分別清楚。對於文士/家主比喻的解釋,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從上下文來看,耶穌問門徒明白了沒有,他們都說明白了,然後耶穌說了這番話。那就表示這些天國的門徒,既然已經明白了真道,就有能力擔當聖經教師(文士)的職分,把自己庫存的新舊知識拿出來教導人。主耶穌在大使命時也說「凡我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另一方面耶穌在說,祂的新教導是建立在神已經向這個民族所彰顯的舊事情上,再一次表明祂就是那位舊約聖經一直以來所預表的彌賽亞、那位天國的君王。

耶穌見棄於自己家鄉,開始往腓尼基的推羅西頓、該撒利亞的腓立比等其他地方去,繼續祂的事工,其中餵飽五千人、履海、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給四千人吃飽。耶穌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給門徒設立了一個有次序、有條理的事奉方式,也教導門徒順服的重要性。在只好去執行的服事里,只有當食物開始分發開始,他們才能看到耶穌的神蹟。門徒的作用只是安排和分發,把餅和魚增多的是耶穌自己。福音書記載成千上萬的人都吃飽了,「飽」(英譯satisfied)和八福中飢渴慕義的人必得飽足的「飽」是同一個字。主耶穌沒有變出很多的食物餵養眾人,而是藉著微量的東西,顯出祂的恩典夠用,並祂豐盛的供應。

耶穌屢海故事的高潮並非耶穌在水上行走的大能,而是門徒的信仰告白:「你真是神的兒子」,這是對耶穌身份的見證,對耶穌更深的認識,也是對耶穌位格的宣告。當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原文(ego eimi)就是「我是」(I am),也就是神的名字。約翰福音中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這個「認識」不只是知識上的、理性上的認識,而是一種關係中的經歷與認知。

永生神的兒子
為了向世界啓示祂自己的身分,耶穌對門徒考試問他們「人說我人子是誰」。耶穌並不是不知道當時的人怎樣論述祂,而是要引導門徒認真思考關於祂的身份,因為祂的身份帶出祂服事的目的,故此耶穌緊接著就說明自己將要面對和成就的事工(16:21)。眾人對耶穌的諸多猜測(施洗約翰復活或舊約先知)都沒有正確地認識祂真正的身份。今天我們也是一樣,有人說祂是偉大的教師、有人說祂是末世的先知、有人說祂是宗教的最高典範、也有人把祂當作滿足自己的媒介、或是宗教熱心的對象。
耶穌在傳道期間喜歡用「人子」(而不是彌賽亞——受膏者)自稱,為的是要使人集中注意在祂道成肉身的降卑和祂的救贖工作上,祂將要為擔當世人的罪走上十字路的道路。這個神的僕人「人子」,不只是救贖性的、也是榜樣性的(來4:14-16)。聖靈藉著彼得宣告耶穌是基督的身份,並講到教會的設立。對於彼得所說的話,是代表眾門徒還是他自己的領悟,歷年來神學家爭論不休,事實上偏執於哪一面都是不對的。之前安得烈就曾宣告過耶穌是彌賽亞(約1:41),拿但業也曾說「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1:49)而且門徒長期以來與耶穌相處,對祂的神性、權柄、大能,應該是有相當程度的認識的。然而他們也和其他猶太人同胞一樣,對彌賽亞職分的性質不全然明白。只等到主耶穌復活升天,門徒才真正明白這天國的福音,也因此為其致力甚至殉道而在所不惜。

天國君王的受難16:21-28:20
從 16:21 起,開始一個新的大段,是耶穌事奉的末期,是耶穌進耶路撒冷前六個月左右。馬太在這裡說,從此耶穌指示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預言自己將受難被殺、三日復活。鼓勵門徒要捨棄屬世的生命,得著屬天的生命。耶穌再次提出作門徒的代價,呼召祂的門徒來同負祂的十字架。主應許我們,任何把生命交托給神的人,都將會得著生命,它將會結出永遠長存的果子。

改變形像、魚口丁稅
馬太福音17章記載耶穌在門徒面前改變了形象,讓他們看到祂的榮光(極其潔白),這對門徒來說是深具震撼與啓示性的。約翰在晚年寫約翰福音的時候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摩西和以利亞都是在過渡時期的神人,前者頒布聖約誡命(代表律法),後者努力督導百姓嚴守聖約(代表先知)。他們都曾一瞥神的榮耀(出33:20-23,王上19:8),然而真正的榮耀是屬於耶穌的。律法和先知的總結就是耶穌基督自己。路加福音說耶穌與摩西和以利亞在談論耶穌將要進耶路撒冷受死的事。基督的十字架是神救贖計劃的最高峰,它是舊約聖經預表和預言的實現,也是最後榮耀的基礎和盼望。接著神再次從雲彩中發聲證實耶穌的身份——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並吩咐門徒要聽(遵行)祂的話。
魚口丁稅這段(17:24-27)和後面二十二章納稅給該撒(羅馬政府)是不同的,「丁稅」是支持和維修聖殿所徵收的錢(兩個半塊錢銀幣)。這個問題背後的意義是,當時這些基督徒是否要屈服於猶太人的宗教傳統。既然聖殿稅是對神應盡的義務,作為神兒子的耶穌應該得到豁免;然而為了避免衝突並身為人子,耶穌就依從法律的要求,為我們建立順服的榜樣。這段經文的焦點是基督論,在12:6耶穌曾說過「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祂有權柄(不需納稅),有能力行神跡得到繳稅的錢(控制大自然),但同時卻仍如此謙卑,在不違背真理的原則下,祂不願無故觸犯別人。聖殿的歷史意義將要結束,至聖所的幔子將要裂開,在那時候尚未來到之前,耶穌仍然以人子的謙卑樣式在地上服事人。這個謙卑的課題是給彼得、和其他門徒、也是給我們的。

教導四:天國子民的生活表彰(18 章)。這段話是只對門徒說的,那時耶穌又回到加利利的迦百農。這主要是對基督徒群體的規則,講到謙卑、負責、自制、關懷、勸勉、饒恕的議題。
為首——馬可福音描寫門徒在路上一直爭論天國誰最大,路加福音說耶穌看出他們心中的議論就盤問他們。耶穌力排世人對地位的看法,以一個小孩子來教導門徒關於謙卑與偉大的觀念。凡天國子民都只是單純的領受,然後把他得到的傳出去。門徒必須像小孩一樣,不關心自己的地位,只單純信任父親的照顧。能像小孩那樣謙卑倚靠和信任的,才會是天國里偉大的。因此,成為像孩子那樣的人,在神眼裡就很有價值。凡接待這樣像孩子的人,就是接待耶穌自己。此外主耶穌也提醒們徒,必須學習處理他們的自義和驕傲。基督徒需要謹慎,若有什麼阻礙我們在神面前謙卑的,我們都要捨棄,不要因此而絆倒別人,也不要輕看他人(小子們)。
迷羊——耶穌接著講迷路的羊的比喻,在路加福音十五章3-7節也有一個迷羊的比喻。這兩個比喻都引介一個問句:「你們的意思如何」(太18:12),「你們中間誰有」(路15:4),緊跟著一個假設的情境,然後是陳述與解釋。兩者都設立一個假設,強迫聽眾與讀者去回答問題,並且將回答轉移到人生處境中。馬太福音是對門徒講的,路加福音是對文士和法利賽人講的,場景和重點略有不同。
這裡所說的「迷路的羊」(planaó,英譯 astray)是指那些軟弱犯錯的信徒,走迷了路、走偏了道、在信仰上掙扎的人,所以接下去的經文是教導如何對待犯罪的弟兄。這個教導讓我們看到神對子民的關心和耐心,神主動去找那些走迷的羊,而且當祂再次尋回那些偏離正路的人時,天上的歡喜遠遠超過那些沒有迷失的羊群。耶穌教導門徒不要輕看那些暫時迷惘犯錯的信徒,因為祂與他們有親密的關係,祂用自己的性命將他們贖回,他們的生命在神看來是至為寶貴的。
路加福音的失羊(apollumi,英譯 lost)是講耶穌事工的使命——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其重點轉移到神學的層面,講的是救恩和悔改。其中第4節的「你們中間」一詞暗示:一個忠於職守的牧羊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迷羊,這不僅是他的職責所在,也是因為他對羊群的愛。兩段迷羊比喻中數字上的落差(1比99),都是為了強調神看重那些軟弱失喪的靈魂。
尋找和歡喜是這兩個比喻的柱石,而且尋找是神主動的。祂採取主動引領人回到祂身邊,祂的尋找沒有附帶條件。這就是加爾文說的unconditional selection,救贖全然是神的恩典,不是靠我們自己高尚的道德換來的。神向人啓示,神自己降卑站在一個與人同等的位置來和人立約,並且是祂自己走過祭物之間(創15:17),全然承擔履行這約的責任,這些都是神的愛與恩典的極致表現。
教會是由主所召聚的聖徒組成的群體,必須有紀律。前面主耶穌告訴門徒不要絆倒人,並提醒門徒對罪要有警覺和自律,接著反過來教導如何面對迷羊(走偏的信徒)和罪在教會中的處理。「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管教的目的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來12:8-15)。
教會紀律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把人趕出教會,或讓自義的人有機會管轄他人,而是要使那些軟弱的弟兄姐妹回轉過來。這就是前一段說到找回迷羊、所帶來天上的歡喜。這裡主耶穌說「你便得了弟兄」,正是因為這個管教勸誡是出於愛(聯於元首基督)、謙卑(自己也是罪人)、憐憫(人陷在罪中的軟弱)、與勇氣(為那人的益處),所以被教導之人的生命就得著造就。「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箴11:30),一切的管教都是以贖回的目的開始。故此耶穌又重復了十六章有關教會權柄的教導,當教會依循主耶穌的教導而行,她所執行的捆綁和釋放,紀律與管教,是遵行神的旨意作的,並得到神的能力和權柄,這是教會應當忠心執行的職責。那兩三個去規勸的人,若以耶穌的真理追求判斷和智慧,主耶穌必在他們中間當審判官的角色。
饒恕——主耶穌教導門徒饒恕他人過犯的正確態度,不是用次數和數量來衡量的,而是他們之所以饒恕他人的原因:因為每個人所得到神的赦免和恩典,是遠遠超過他們對別人的寬容。饒恕是一種從心裡的態度,主耶穌在緊接著說的比喻指出,我們饒恕人是因為明白自己是不可饒恕的、卻被神饒恕了。惟有真正領受過神恩典的人,才能寬恕人,因為他知道神如何寬恕他,故此我們的信心在這些事情上被驗證。這個比喻提出了兩方面的重點:憐憫和饒恕的必要性,以及不願這麼做的嚴重性。
馬太福音十八章是「教會講論」,先講到天國里誰最大,偉大的重點在於謙卑。然後提到罪的試探和絆倒人,重點在於信徒徹底的生命更新。接著講迷羊的比喻,強調忠心的牧者不輕視、不放棄任何一個軟弱的人。之後是教會中對罪的勸誡與紀律,最後是個人饒恕他人的正確態度。這一連串的講論包含著兩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恩典與責任,而且都以審判為結尾
耶穌接著在十九章對民眾講述——婚姻的聖潔、錢財與永生、救恩的平等性、服事人的道路、作門徒的代價、永恆的奬賞、神選召的主權。

進耶路撒冷
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是祂在世最後一週的開始,眾人都拿棕樹枝在路旁喊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應驗了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 9:9)
這個棕樹節(Palm Sunday)里的反合性顯出:1. 客人是主人(耶穌看似過客,然而祂是萬物的主宰「主要用牠」),2. 卑微者是至高者,3.「大衛的子孫」是大衛的主,4. 受擁戴者是孤獨者,5.受審者是審判者,6. 被棄者是揀選者,7. 受傷者是醫治者,8. 犧牲者是得勝者,9. 受苦僕人是榮耀君主,10. 絆腳石是磐石(耶穌是不信之人的絆腳石,卻是相信之人的磐石)。
從馬可福音可以清楚看到時間順序,主耶穌在周日騎驢進耶路撒冷(晚間回伯大尼住宿),週一咒詛無花果樹並潔淨聖殿(可11:12-19),週二上午回城時看到無花果樹已經枯乾(可11:20),門徒感到訝異,於是耶穌講了論及信心的教導,並接著有與法利賽人之間的辯論。
耶穌用了三個比喻(兩個兒子、凶惡園戶、娶親筵席)指責猶太人的領袖、以及所有不接受神兒子的百姓,每一個比喻都論及一群喪失尊貴地位的人、被他們所鄙視的人所替代,「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結果子的百姓」(太21:43)。這些比喻的主旨是:誰是神真正的子民,從而暗指正在發生的轉變,一個新的族群——真以色利人(教會),將要取代以色利族的地位與福分。
天國不是憑種族、國籍、或傳統進入的,乃是憑他們所結的果子。「新以色列民」中有猶太人、也有外邦人。神的國度不專屬某些特定的民族,它是屬神的,神有權柄將其交給可托付的人。原來被召的人,要被後來所邀請的新賓客取代,這也說明瞭之前說過的「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的道理,不僅有時間順序上的先後,還有福音的普世性。

法利賽人的禍
A  第一禍: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 
   B  第二禍:表面熱心、內在敗壞 
      C  第三禍:使用聖經作錯誤教導 
           D 第四禍:扭曲聖經的主旨
      C’ 第五禍:使用聖經作錯誤教導
   B’ 第六禍:表面熱心、內在敗壞
A’  第七禍:不承認耶穌是神所差的
不可逆轉的結局將臨,因為耶路撒冷棄絕了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是神兒子的那位,審判將要臨到。聖殿將要成為荒場,神要離開他們,直到他們悔改,歡迎耶穌為主的日子。耶穌離開聖殿走了。祂說到審判以色列和最後完滿實現「直等到」的話,引發了門徒的問題,因此接著有耶穌在橄欖山上的講論。

教導五:向門徒講述基督再來、末世的景況、神國度的真相,勉勵信徒要努力持守,忍耐到底。馬太福音二十四、二十五章是耶穌在世的最後一篇講論。主耶穌哀嘆耶路撒冷城將要被毀之後出城到橄欖山上,門徒前來想要知道關於主再來和末世預兆的詳情。他們的焦點仍在聖殿,而耶穌的宣告指出,神與人相交的真正核心已經轉移到祂身上了。耶穌回答他們的提問,其中包含假先知(錯誤教導)、打仗(國際混亂)、災禍(天災飢荒)、榮耀的再來、無花果的預兆、時間忽至、忠心事主、最後審判等主題。
耶穌提醒信徒不要輕易相信祂已暗中降臨(曠野、內屋),聖經說耶穌再來時是明顯的,萬族都要看見,天上的使者也要吹號告示。主耶穌的再來會是驚天動地和改變創造的事情,祂是那位騎白馬擊殺列國的神之道(啓十九11-21)。對許多人來說,那是審判和哀哭的日子;對信徒而言,那是歡呼喜樂的時刻。神要從各處(四方)招聚祂的選民,招聚是末世拯救常見的現象。(賽11:12、43:5、56:8、60:1-9,亞2:6)
儘管那發生的日子有些預象(閃電、屍首、災難、無花果),卻沒有人知道是哪一天(照常吃喝嫁娶、兩人撇下一個)。之前無花果樹的被咒詛,聖殿將毀的預言,表示末世已經即將發生,是神計劃的下一步。另一方面來看,由於末世的兆頭已經來到,等於末世已經開啓,那麼其餘的部分必要成就。這事的必然性,在於「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故此信徒們要儆醒預備。所謂預備就是忠心經營主人所托付的產業
因此接著講到善僕、童女、才幹的比喻。耶穌的這些論述都是帶恩典的警告,每一個門徒都要為自己是否做好準備負責任,他們都不知道主人什麼時候回來,重點在於是否忠心盡責地做好主人所託付的事。儆醒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執行義務和責任。愛慕基督、盼望祂顯現的人,必然帶著嚴肅的意識,在聖靈的掌管下生活。這是門徒出於對神恩典的認識,而願意在生活上和關係上所做的回應。
這個天國論述最後一段的比喻,延續前面篩選的觀念,再次宣告耶穌再來的時候,「人子在榮耀里降臨的時候」,是審判的時刻,祂要把萬民分別出來。雖然這段綿羊公羊的分別看起來好像是耶穌要我們行善、給予人關懷與愛心,然而耶穌經常將自己與貧乏窮苦的人等同,因此是否接待「弟兄中最小的一個」的態度,就反映一個人是否接待主,也就是人對福音所作出的回應
在之前一連串的天國福音信息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就是,人面對神的話語、耶穌的呼召、福音的信息,只能有兩個回應、兩條路、兩個選擇:接受遵行或是拒絕不信。凡接受福音並遵行的人、那些服事神(和人)的人,得到的福分就是可以「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預備的國」,要和基督同在並分享祂的榮耀與權柄。這與前一段「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前後呼應,比喻中的主人對祂的忠僕的獎賞就是「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設立聖餐
主耶穌在世的最後一周——
周日(Palm Sunday):騎驢進耶路撒冷
週一:潔淨聖殿
週二:又回到聖殿,與祭司、文士、長老、撒都該人辯論、預言聖殿被毀、講論末世和主再來,伯大尼女人用香膏膏主
週三:沒有特別記載,也許猶大賣主(可14:10)
週四:吃逾越節(Passover)的晚餐,客西馬尼園禱告
週五(Good Friday):凌晨被捕先送到亞那(前任大祭司)、然後送到該亞法(現任大祭司)的院子。天亮後送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那裡受審,之後送到希律王安提帕那裡,被戲弄後又送回彼拉多那裡,被判刑被釘十字架,約下午三點斷氣,六點天黑前(日落開始猶太人的安息日)被葬
週六:安息日
周日(Easter):主復活
耶穌與門徒們的逾越節筵席(最後的晚餐),在共觀福音中都有記載(可14:12-26,路21:14-23)。約翰福音(13-16章)更是詳細地記載了主耶穌在當晚的教導,一般神學家稱之為樓房講論(upper room teaching)或臨別講論。約翰福音說「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愛世間歸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並且降卑自己為門徒洗腳。這是愛到極致的動作,被洗腳的對象也包含將要出賣祂的加略人猶大,這顯出主耶穌那無法測度的愛與忍耐。這位本有神形像的主,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樣式,為我們設下了存心順服的榜樣(腓二6-8)。
耶穌要利用這頓飯所象徵的意義(舊約的逾越節)加以擴大,記念另一種得自由和拯救的釋放(新約的聖餐)。在出埃及時,許多頭生的死了,現在神的獨生愛子要給予生命。在出埃及時,羔羊的血代表審判,現在獨生子的血要開通進入至聖所的路。聖餐的意義在於「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我血所立的新約」。四本福音書都把天國的盼望和約的應許,與人子的受苦聯合在一起。耶穌的事工除了教導之外,最終就是要受死成為眾人的贖價,並復活完成神自創世以來的救贖計劃(28節「使罪赦免」)。
希伯來書告訴我們,耶穌一次獻上自己就成了永遠的贖罪祭。舊約中大祭司每年帶著牛羊(代罪)的血進入至聖所的事,已經被更偉大的祭司、更無瑕的祭物、更美的新約所替代。耶穌的死提供了進入新生命的途徑,使徒行傳4:12彼得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主耶穌在祂被賣的那夜設立聖餐,為要我們常常記念這點(林前11:23-29)。基督徒所領受的主餐,就是耶穌和祂門徒晚餐的延續,其中祂以即將受死的身體和血來解釋這餅和杯,因此我們要帶著敬虔(嚴肅)、分辨(自省)、等待(盼望)、感恩(喜樂)的心來領受。

客西馬尼(Gethsemane)的禱告
聖經說耶穌設立聖餐後,他們就唱詩往橄欖山去。通常頌唱的詩是「大贊美詩」的最後一段(詩篇114 或115-118),是用啓應的方式輪唱的,他們唱著就會想起:「我拿什麼報答耶和華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匠人所棄的石頭、又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稀奇」,「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客西馬尼是「榨油處」的意思(一塊有榨油坊與其它田地或圍住園地之處),耶穌和門徒經常來這個位於橄欖山西邊的斜坡。祂知道賣祂的人不久之後會帶人來這裡抓祂,耶穌選擇不逃避祂的使命。但祂不是殉道,而是順服天父旨意而主動迎敵,「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約10:18)。然後耶穌帶著祂最親密的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去禱告。他們都曾看過耶穌變像,對祂有深度的認識,耶穌希望他們能給祂支持和陪伴。
這段經文顯示耶穌真實的人性,祂也有人的情緒與害怕,祂說自己「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太二十六38,可十四34,路二十二44)。耶穌懇切禱告三次,央求神(「父啊」)允許以別的方式成就那事。祂求「叫這杯離開我」、「將這杯撤去」、「把這杯撤去」。然而祂也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Your will be done!  充滿人性的耶穌,至終以天父的旨意為首。即使順服天父的旨意,表示祂將面對強烈的痛苦,祂仍然這樣做了,「若我必要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全」。在祂裡面,聖靈掌管了肉體,祂與天父合一。祂藉著迫切的禱告與天父要拯救世人的旨意合一,勝過了憂慮與恐懼,並甘心樂意地接受祂將面臨的苦難。祂把勝過自己內心的恐懼,看作是天父應允了祂的祈求。希伯來書說「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來4:15)
「杯」不僅是耶穌將要面臨的苦待和死亡,杯在舊約聖經中時常用來表示神的烈怒(詩75:8,賽51:17,耶25:15,啓14:10)。因此耶穌將飲的杯、祂在十字架上將背負世人所有的罪,將要面臨神對罪惡的烈怒。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關係的中斷(神掩面不看祂)才是祂最痛苦的事。耶穌要門徒和祂一起儆醒禱告,因為他們也將面臨試探和迷惑,與這場屬靈爭戰有份。耶穌的迫切禱告和門徒的困倦怯懦形成很大的對比:耶穌祈求跟隨神並順服神的旨意;門徒卻忽略了他們必須逃避試探的必要性。他們三人曾公開宣告要與耶穌同受苦難:「我將喝的杯你們能喝嚒、他們說、我們能」,「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結果才面對第一個難關,他們就軟弱跌倒了。然而耶穌仍同情地對他們說,「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見耶穌的慈愛與包容。

被捕與受審
四本福音書都記載(太26,可14,路22,約18)主耶穌在週四晚設立聖餐後往客西馬尼園禱告,約週五凌晨賣耶穌的猶大帶著祭司、公會的人、士兵、和法利賽人的差役來捉拿耶穌,他們帶著刀棒兵器,預防爆發爭鬥。門徒四散,彼得本來稍作反抗,耶穌反對以暴制暴,說「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並說「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祂並非無力反抗,「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嚒?」(一營兵有六千人),而是選擇不去抵抗,使舊約的應許得以實現(54-56節)。耶穌受難和死亡的時間不是由敵人來決定,而是神所命定的,祂的降服是自願的。約翰福音說,耶穌回答「我就是」兩次,並要求「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祂為門徒挺身。
約翰福音(18:12-24)記載詳細,耶穌先被帶到亞那(前任大祭司、也是現任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那裡審問,問不出什麼後被送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福音書記載文士和長老都已經聚集在那裡(可14:53),準備開一個臨時的聽證會來指控耶穌,這樣他們隨後就可以在公會的所有成員面前,給祂正式的判決。公會的代表有三組人:長老、文士、祭司,這些人分為兩派: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他們本來彼此不相容,現在他們聯手,他們都拒絕祂,因祂說自己是基督。如今他們在宗教上和政治上有共同的利益:反對耶穌,路加福音說「黑暗掌權了。」(路23:53)
他們找來一些人作假見證,說耶穌宣稱自己能「拆毀神的殿」,耶穌並沒有那麼說(參:約2:19)。那是耶穌的預言,聖殿確實會被拆毀,可是耶穌所指的並不是石頭造的建築物聖殿,而是祂自己的身體。這些人正在拆毀這個聖殿,但祂沈默地忍受,為了要完成那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建造。祂的受難就是為了那些生來不認識祂的人贖罪,使他們可以藉著相信祂而成為神的聖殿(我們身子,林前6:19),祂為了這個目的選擇犧牲自己。
聽證會繞著聖殿的議題沒有什麼具體的果效,因為耶穌沈默不回答。猶太人期望彌賽亞的到來,是要復國和重建聖殿。因此該亞法順勢問耶穌的身份——祂是否是神的兒子,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問題,他要求耶穌起誓作證說祂就是彌賽亞。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正面回答說「我是」。(ego eimi神的名,就是馬太福音十四章耶穌履海時說「是我」,約翰福音中耶穌七次提及「我是」:生命的糧、世界的光、羊的門、好牧人、復活與生命、道路真理生命、真葡萄樹)。耶穌接著宣告祂自己的權柄——祂是天國的王,並引用詩篇110:1和但以理7:13的話「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敵人們終於得到了他們想要定罪耶穌的證據,大祭司立刻撕開衣服(表示憤怒)指責耶穌自稱等同神、說了褻瀆僭妄的話,判祂為死罪,並且惡待、侮辱、嘲笑祂。按規定公會不可在夜間審問犯人,這個大祭司家中的臨時審訊在法律上無效,故此福音書記載在天一亮(約清晨六點)的時候,他們就定案並把祂押到羅馬當局去(太27:1,可15:1,路22:66-71,約18:28)。
福音書記載天一亮的時候(約清晨六點),耶穌被送到羅馬駐猶大地的巡撫彼拉多(Pilate)面前。猶太領袖設計了一個指控,說耶穌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這會激起反對羅馬政府的叛亂(路23:1-5)。在約翰福音里,耶穌在彼拉多前的受審,佔了很重要的篇幅,圍繞在王權和真理這兩個主題上。耶穌在被審時一直保持沈默,只有在被訊問祂身份的時候,祂回答說「我是」(或「你說的是」),也就是宣告祂是神。猶太人觀念中的彌賽亞(受膏者)的主權是政治上的,耶穌表明祂的王權是屬真理的。基督的國度建基於神的恩典,是天上的國度。凡被這個真理重生的人都會遵行祂的話、尊祂為王。彼拉多完全不明白何為真理,耶穌告訴他地上執政者的權柄是神所賜的,若非耶穌甘心受死,彼拉多沒有權柄處置祂,約翰福音說「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逾越節照例要釋放一個囚犯,羅馬政府透過這種方式,給猶太人一些看似自主的假象。彼拉多假設百姓一定會選擇釋放耶穌、而不是殺人犯巴拉巴。然而耶穌的醫治、幫助、和解救,都沒有帶給百姓他們想要的政治自由。他們並不想要他們的生命在神面前得到救贖與恢復,他們只想要擺脫從外邦統治的束縛。彼拉多三次宣告找不出耶穌犯了什麼罪,然而瘋狂的百姓要求釋放巴拉巴。以無罪的耶穌代替了有罪的巴拉巴,這象徵了整個十字架的意義。一個被判死刑的人被釋放,而另一個無辜的人要代替他受刑。這是敘事的手法,以一個兒子取代了另一個兒子(巴拉巴名字的意思就是:阿爸的兒子)。

耶穌受死
三本對觀福音對耶穌釘死的事件,都是用猶太人的曆法時間,它是以日出日落(各12小時)分為白晝與黑夜。每日始於上午六點,七點是第一點鐘,上午八點是第二點鐘…共十二小時到日落。約翰福音成書時間晚,用的是羅馬時間(從凌晨12點開始算是新的一天)計時。耶穌被迫背祂的十字架到城外的各各他(骷髏地)、與其他兩個犯人一起被釘的時間,約為上午九點(猶太時間的第三點鐘「已初」,可15:25)。
聖經上說從午正(猶太時間的第六點鐘,中午)到申初(猶太時間的第九點鐘,下午三點)遍地黑暗,阿摩司書8:9描述這是審判的景象,「我必使日頭在午間落下,使地在白晝黑暗」,這是天地萬物的見證,然後耶穌就斷氣了(約下午三點)。耶穌在被釘時說了三句話:祂先說「赦免他們」(路23:34),然後在黑暗中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那時祂背負著我們所有世人的罪),最後在臨死前說「成了」(約19:30)或「我把我的靈魂交在你手上」(路23:46,詩31:5)。
從這整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其中的反諷(irony)有:1. 被嘲諷為王的這個人,真的是王。耶穌的王權,就血脈來說,是大衛的後代,然而祂的國度不是世上的政權。2. 看似完全無能的這個人,擁有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的大能。約翰福音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箴8:23-31,西1:15-17)3. 不能救自己的這個人,拯救了世上所有信靠祂的人。耶穌曾說「沒有人能奪我的命去」,又說「我豈不能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嚒」,保羅說「祂是愛我,為我捨己。」4. 絕望呼喊父神的這個人,全然信靠父神、存心順服。祂完全順服天父的旨意,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父神。因此保羅說「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耶穌死的時候發生了許多超自然現象:地震、巨石崩裂、死人復活、與聖殿的幔子裂成兩半。親眼目睹的百夫長代表其他許多見證人的心聲說,「這真是神的兒子」,「這真是個義人」(就是公義、無罪的意思)。聖殿幔子的裂開,代表神人之間的隔閡已經被拆除了。耶穌的血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人能夠坦然進入至聖所。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耶穌是永遠的贖罪祭、是體恤人的大祭司、是更美之約的執事。神與人相會的地方,不再是聖殿、會幕,而是耶穌基督自己



耶穌復活
耶穌受難(週五)的第二天是安息日,從日落開始算,所以猶太人要趕在日落前回家,於是兵丁把另外兩個罪犯的腿打斷,讓他們快點死(約19:31-37),但耶穌已經斷氣了(兵丁為了確定扎了耶穌的肋旁),所以腿骨沒有被打斷,這也要應驗舊約中的預言(詩34:20,亞12:10)。
然後七日的頭一日(周日),婦女們(抹大拉的瑪利亞,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撒羅米)回到墳墓,石頭已經輥開,裡面卻是空的。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復活,要她們去告訴彼得和門徒,去加利利山,彼得和約翰都跑來看到空墓。聖經說那時有大地震,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也有地震,這些超自然的現象表示,耶穌勝過了死亡,祂在恩典的國度掌權,生命從罪惡和死亡的枷鎖中釋放出。兵丁都嚇跑了,只剩下宣告信息的白衣天使在那裡說「祂已經復活了」。空墳墓就是我們信心的記號
耶穌復活了,祂勝過死亡,祂不受限於我們這個宇宙的定律。祂可以突然消失或出現,也可以升到天上。聖經中有幾百人見證看過復活的主,在福音書寫成的時候這些人大多都還活著。路加更以科學家的精神——「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的道是確實的」,又說 「祂受害之後,用許多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 聖經總共提到十次耶穌基督復活後的顯現,其中有九次是在福音書(對抹大拉的馬利亞、其他婦女、馬忤斯路上兩個門徒、對西門彼得、十個門徒和其他人、十一個門徒(多馬)和其他人、海邊幾人、對加利利五百人、對耶路撒冷使徒),加上這裡保羅說「以後顯給雅各看」。

大使命
復活並不是主耶穌的終點,它只是祂升高的起點。如今祂升天坐在神的右邊,成為神傳達祂一切權柄的中介。在耶穌在給門徒大使命之前,先宣稱祂自己的權柄的領域,包含天上地下宇宙萬有。祂已經勝過死亡、罪惡、撒旦黑暗的權勢。祂這個彌賽亞國度的君王,已經開始行使祂神聖的統治權。然後祂在加利利的山上頒布大使命:這裡有四個命令動詞:(go)、使作門徒(make disciples)、施洗(baptize)、教訓(teach)。
在耶穌對祂的門徒說「去」之前,祂先呼召他們「來」。祂改變了他們的生命,現在他們要「去」使別人的生命被改變。在這個「去」當中,耶穌說祂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祂不是差我們出去就不管我們,祂應許與我們同在、和我們同工、給我們智慧(祂所吩咐的)、使我們得力(祂大能的權柄)。
傳福音是講使人悔改的信息,其中包含傳講和回應傳福音本身不是目的,最終是要使人作耶穌的門徒。所以使人作門徒這個核心任務,就涉及三個步驟:1. 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傳悔改赦罪的道。2. 給那些對福音作出回應的人施洗。洗禮指向的是歸向誰——父、子、聖靈,洗禮是與三一神相交的記號。3. 使人作門徒涉及教導他們要遵守耶穌所吩咐的一切。門徒在等候祂再來時,要以順服、遵行耶穌的教導作為回應。新的以色列是教會,新的名字是基督徒,這個新國度的公民是包含各國、個族、各民的信徒群體。其中每一個門徒都有使命要把這個盼望傳給他人。

榮耀的君王
馬太福音在新約聖經中被放在福音書的第一本,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因為本書不僅詳盡的記錄耶穌的教導、與祂無罪公義的一生,而且時時引用舊約、印證耶穌基督就是那預言中的彌賽亞,緊密地連結了舊約與新約聖經,是兩約之間的橋樑
馬太福音向它的猶太讀者宣告,耶穌就是他們長期以來等待的受膏者彌賽亞、祂是神的兒子、天國的君王。因此馬太福音中對天國的信息,有特別多的描述。施洗約翰和耶穌自己都一再宣告神的國近了(太 3:2,4:17,10:7),然而猶太人所想像的君王是地上政權,帶他們出外邦管轄的,所以他們懷疑復興的以色列在哪裡呢。(徒 1:6)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在世的時候,不斷的引用舊約聖經經文,見證自己就是預言裡的救贖主。猶太人被他們自己心裡所想的所蒙蔽,屬天榮耀的君王就在他們面前,他們卻不認識祂。主耶穌論到八福時,第一個就講到虛心的人有福了。我們必須先放下自己,謙卑到神面前,才能看到福音的大能、主耶穌無盡的愛與恩典。
這位在馬太福音中謙和的君王,將在末世的時候再來。福音書宣告「天國近了」,神的國度在耶穌的事工中已經展開。等基督再來的時候,啓示錄裡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 11:15),神的國度在那時得以完全。那時主耶穌基督,是騎著白馬、口中有利劍的榮耀君王,祂是萬王之王。
天國的實現,就在我們這些基督徒實踐耶穌的教導中,慢慢的走向終點。耶穌基督在世上設立教會,給我們各樣恩賜,叫我們彼此配搭,一主、一信、一洗、一神,長成基督的身量,帶領他人信主成為門徒。使徒保羅勉勵我們要在世上作神光明的兒女(腓 2:15),彼得也提醒我們要看重我們的身份。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神的子民(彼前 2:9),要儆醒持守,得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永遠的國裡(彼後 1:11)。
基督的福音是一個與神和好、修復關係的信息,是一個悔改重生、轉化更新的信息,是一個生命連結的信息。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扣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裡面,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