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0, 2016

再讀以賽亞書 (二)第13-35 章


Section II:第 13 35
以賽亞時代猶大國勢的微弱在當時是有目共睹的,是一個需要外界之助才能在列強中存活的國家。在那個時代,神祇的能力是按照敬拜它的國家勢力來衡量的(參:10:8-11)。以賽亞書的第二大段(1335章)針對這兩個想法,闡明了耶和華是主宰列國大能的神,祂的權柄統轄全地,祂將要審判傲慢的諸國,並造出一個多族類的餘民群體。
這一大段夾在兩個歷史事件之間,呼籲百姓要找到正確的信靠對象,就是永活大能的神,而不是其他的國家。亞哈斯(7-12章)投靠亞述,便註定走上毀滅的結局;而希西家(36-39章)仰賴神,亞述就被摧毀。這是反覆出現的主題,耶和華是列國的主,列國的命運在祂手中,是祂在人類歷史進展中的工具。
1323發出神對列國的審判,顯明唯有耶和華神才是掌權的拯救者。這些國家(11)以巴比倫為首、推羅為終,在地理位置上是以色列和猶大國的鄰國,在政治上的是亞述吞滅的目標。在神的權柄下這些驕傲自信的國家將於歷史中被一一審判和滅亡。再次強調依賴任何人的國度都是無用和愚昧的。
2427延續前面對列國的審判,闡明神的審判是徹底的,包括天上地下的一切,和世上的萬國。此段先知繼續向前展望,描繪在神宏觀的計劃中,有對世上萬國的審判,但也有對餘民(真葡萄園)的救贖(潔淨),帶出了復興的盼望──耶和華的日子(24)、更新(25)、末後救恩之城(26)、末後的復興(27)。其中七次的「到那日」(24:2125:926:127:127:227:1227:13)是對當時百姓的應許,是挑戰他們在弱勢中倚靠神的呼召,也是我們今日信心的盼望。本段最後三章用了豐富的象徵來描繪救恩:聖山上的筵席、救恩之城、出酒的葡萄園,並有先知看到神救贖大工所發出的頌讚。
28 35對比人謀略的愚昧和神拯救的大能。先知回到了原先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未來之間的交替。再次論及百姓必須在信靠神或仰賴外力解救兩者間擇一。這幾章中六個「禍哉」(28:129:11530:131:133:1)類似前述第五章中惡人的六禍。重點在於耶路撒冷和埃及之間,以賽亞指出猶大籌謀與南方的強權埃及結盟的愚昧,警告不要借助外力要等待耶和華。在嚴厲審判的話語中,時時看到神不斷發出安慰憐憫拯救的慈聲;在警告的呼喊中,是神救贖回歸復興的應許。

II-1. 13 23
1323 章由以色列擴大到全地,講到以色列周遭的列國。這個審判列國的集成,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亦非按地理位置安排。13-20 13:114:2815:117:119:1)及 21-23章(21:1111322:123:1)中各有五小段以「神諭」為主的陳述。前面部分的神諭標題是直說的,但第二部分較難理解,非要讀完才能看出它主題的性質。
這裡提出一個活在世上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就是在哪裡能夠找到平安和信靠?信靠強權?結盟互助?自給自足?還是信靠神?在列國的審判中,巴比倫佔了很長的篇幅。當時是亞述稱霸的時候,巴比倫還在亞述控制下,並不起眼。以賽亞看到巴比倫將來要在政治舞台上,扮演極重的角色。巴比倫為「列國的榮耀」也用來象徵帝國主義的強權、人文主義的自傲,想要與神較力自己作神,但神的審判必然臨到,巴比倫(所有與神為敵的人)也終必落敗歸於無有。
在每個清單中,以賽亞都觀察提及以色列民(猶大和以色列)如何回應包圍他們、威脅他們的世界。整段的中心思想強調:神是歷史的主宰,百姓不能倚靠軍事、政治、外交、經濟、謀略,應放下屬世的眼光,專心尋求仰望神,因為祂的計劃與旨意必然成就。一方面是嚴厲的譴責和警告,另一方面是提醒,呼籲百姓要放下狹隘、屬地的視角和行為,專心尋求神,明白祂建立榮耀錫安的心意和作為(參:14:13216:118:7)。

《第十三章至二十章》
1. 巴比倫(Babylon
十三、十四兩章經文可以分成幾大部份:神毀滅人的驕傲(13:1-18),巴比倫的毀滅(3:19-22),巴比倫王的衰敗(14:1-23),神對亞述的計劃(14:24-27),非利士的災禍(14:29-32)。
這段有關巴比倫的神諭,從1-16節的措詞看來,顯然是表徵性的和超自然的。巴比倫代表了整個人類自高的驕傲與狂妄(13:11),試圖將自己與神同等(14:13-14)。十三章一開始就將這強權與神的日子和神在世界宇宙中的作為相連,以戰爭的場面出現(旗幟、吶喊、勇士、軍隊),神要討伐這驕傲(人想自己作神)之罪。在「主的日子」時,人所自誇的一切偉大終歸虛無。在至高神的主權之下,受造物唯有戰兢躲避。人的驕傲引發神普世的審判,得到的結果是黑暗、毀滅、死亡、傾覆。止息狂妄、制伏狂傲是神所定意要作的,祂必然施行。以賽亞帶讀者來到幕後,看到歷史的主導其實是神,發號命令的是神,祂已經作了計劃,祂必會實行。既然如此,我們怎能不信靠祂?!
13:17-22從普世的巴比倫回到了地理上的巴比倫,以賽亞預言了日後巴比倫在歷史上將被瑪代、波斯聯手所滅的事實(539 BC)。但在巴比倫突然傾覆之前,她曾是「列國的榮耀」(參:耶51:7-11,啓 18:2),這種人狂妄想要取代神的「榮耀」,終究沒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短暫的榮華立即被荒涼和毀滅所取代。再次顯示唯有大能的神配得榮耀、值得信靠。
延續這信靠神的思路,先知轉向以色列人,宣告另一個普世的旨意,鼓勵在險境下的百姓,脫離想要信靠強權幫助的試探,而專心仰望神的恩典,祂必然救贖,這是以賽亞書後半段(40-66章)關於餘民的伏筆。這裡是新世界的意象,和平代替敵意,合一取代分裂,但是這些是來自神主動的憐憫、揀選、安置。正如前一段講到巴比倫的部份,先知只提及巴比倫的傾覆(沒有講巴比倫的興起);這裡有關餘民的部份,也是只提及回歸的應許(沒有講以色列人的亡國被擄)。
耶和華值得信靠是貫穿全書的主題,因著神的信實,祂必成就祂的應許。這裡看到救贖起於神的恩典(神要憐恤、揀選),巴比倫必要傾覆,因為神必要救贖雅各家(如出埃及記裡的埃及)。此處也描述了神藉著外邦人(神的工具)與以色列人未來的關係(聯合、帶回、歸向)。
接下來是一首為巴比倫王的哀歌,序言在3-4節上半,而結語在22-23 節中的「這是耶和華說的」。 這段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個主題是欺壓者被打倒的普世歡騰,4-8節描述全地因他的傾倒而快樂,9-11節講到連陰間都嘲笑他的死亡,描述這群嚮往權力之人的下場。第二個主題是明亮之星的墜落,12-15節的視角升到天上,描述他墜落的原因──驕傲(要與至上者同等),最後這首哀歌又回到地上,宣布自傲之人的野心所要受到的屈辱──沒有葬身之處,沒有子孫,被完全掃盡剪除 。本段最後的三重宣告「耶和華說」,表示有「萬軍」權柄的神必要成就祂的計劃。

2. 亞述(Assyria
以賽亞在描述抽象(表徵)的巴比倫(代表人自大敵對神的勢力)之後,目光又回到當今現實的世局中,回到當時的第一強權──亞述。這裡首先看到神三度以「萬軍之耶和華」來宣告祂的權柄和大能,接著是出現反覆使用的字「成就」、「定意」、「成立」、「必」等,表示神應許要展開行動的果斷性,顯示祂直接參與人類歷史和祂百姓所面臨的世局。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向祂的百姓啓示,他們是祂掌管歷史的考量,世上一切都操之在祂手中,那麼他們為何要去投靠外力呢?
對應於前面章節提到的「那日子」、「耶和華的日子」,每一個先兆中都可以看到「神的手」干預掌管,神透過先知幫助百姓(和讀者)可以展望未來(末世)、看到當今的權勢、以及地上國家君王的傾倒。
在以色列民親身體驗的時間中,他們將看見神的手來拯救(百姓)和審判(列國)。這是神已經定意必要實現的事情,也是神呼籲百姓信靠祂的保證的代表。如果連強大無比的亞述也都會倒塌,百姓就可以相信之後的巴比倫也會有走向神所預定的結局,那麼終極來說,神末世的大日也將照著祂所計劃(思想)定意(行動)的發生。這是神百姓憑著證據而產生的信心。

3. 非利士(Philistia
非利士位居猶大國的西南方的地中海沿岸,從士師時代就和以色列人時常處於爭戰中(參:創10:14,士1415,撒上1317)。大衛是唯一將非利士人制服的猶大王(撒下58),也就是這裡所說的「擊打你的杖」(賽14:29)。亞哈斯拒絕信靠神而投靠亞述之後(賽7:9)就註定了大衛王朝的滅亡之路(折斷);但是神也同時肯定了「以馬內利」的應許(賽7:14)。
這裡提到年代「亞哈斯王崩」(應該是在主前715716 左右),先知在此再次重申神的應許,非利士不要以為猶大的力量軟弱而喜樂;此外非利士屢次想要掙脫亞述的控制,也許有使者(14:32)到猶大求聯盟連手反叛亞述。
這裡的信息是兩方面:對非利士來說,大衛的家雖然敗落,但神的應許絕不落空,必有餘民受神眷顧復興。對猶大百姓來說,非利士必毀滅亡,他們自己要住在神所建立的城錫安中,所以不要用人的謀算結盟,要專心信靠神。非利士的未來是饑荒、殺戮、消化;而猶大的未來是建立、投奔、神同在,這個對比呼籲百姓和讀者看清值得信靠的對象,和真正平安的來源。

4. 摩押(Moab
摩押位於猶大國東邊的死海東岸,與以色列人有深遠的淵源(摩押人的始祖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創19:37,神曾吩咐摩西進迦南的路程中不要擾害摩押人並賜地業給摩押子孫(申2:9)。摩押女子路得後來成了大衛王的祖先,摩押與以色列之間長久以來一直是亦敵亦友的關係,可能因此在此談論摩押的命運時,是帶著一種哀嘆的悲憫。
從預言中的城市看來,摩押的敵人從北方而來,摩押人一路往南逃,文中所描繪的盡是哀哭哀號。摩押被神審判的原因在於他們的驕傲(賽16:6),自恃物產豐富和安逸,但在逃亡的路上都得被拋下(賽15:7)。再次看到人自高的結果就是被降卑,在很短的時間內(三年)榮耀將變成藐視,群眾變成甚少無幾(16:14)。
巴比倫神諭的重點在於神的百姓和神在歷史中的掌權。非利士的神諭加強確定這點,再次肯定神必實現祂對大衛家的應許。摩押的神諭則顯示這個經過神潔淨的餘民新群體,不只是以色列人,也包含其他尋求庇護的人──甚至本來不得進神會堂的摩押人(申23:3)也不例外。在161節先知呼召摩押人不要在摩押南方鄰國以東的城市西拉(Petra是石頭鑿的)尋求庇護,而是出山穴前往真正平安的源頭──作錫安的屬民。
錫安的安穩不在於她的軍事力量,而在於神的定意、應許、與同在。這裡描述了神建立錫安的特性:慈愛(憐憫和恩典),誠實(表示關係上的忠誠),公義(神所定的秩序),公平。這是神賜給大衛家的復興,也是給普世願意來信靠耶和華神的外邦人。然而神知道驕傲的摩押不願選擇這條信心之路,所以她將面對衰殘和哀號,她在急難時的尋求神的假信仰將不得神的憐恤(15:216:12)。若是拒絕神的救恩,就別無拯救之途了。

5. 大馬色(Damascus)和以法蓮(Ephraim
以賽亞講完猶大國南邊的鄰國(非利士和摩押)現在轉向北邊。大馬色是亞蘭(Aram,又稱敘利亞 Syria)的首都,雖然神諭看來是對大馬色發的,但其實從第三節起就在講北國以色列(以法蓮)。以色列與亞蘭聯盟共同對付亞述來的侵略,也曾聯手進攻南國猶大欲迫使她加入他們的聯盟(參:第七章)。
以色列(或作以法蓮)是神的百姓,在面對世局的壓力、引誘、和疑難時,離開他們自己可以信靠的神,而將國運交托與從前的世敵合作,她們彼此的命運都將不保。以法蓮本來可以在自己的神面前找到安全(「以色列人的榮耀」),甚至可以將亞蘭帶進神的拯救中(「萬族因你得福」),可是她選擇了相反的道路。結果是以法蓮失去保障(自衛能力),大馬色也將失去國權(統治附近城邑的權柄)。這裡用三幅圖畫來描寫毀滅:身體從肥胖到瘦弱、莊稼和果樹從豐盛到零星,強調剩下的可憐光景。
十七章7-8節在此看起來有點突兀,好像突然插進去的,打斷了6節延續到9節思路。但是在「審判」的信息中,這裡也提出本書反覆出現的第二個主要信息,就是「回歸」的盼望。前面的幾章中的信息中也反覆提及,審判的目的是靈性的潔淨,使人得益處,重新對焦定睛於神,人先前想靠自己解決問題的手段都將被棄絕,他們學到仰望唯一可靠的對象:他們的神,因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大能的主、是以色列的聖者。
此處以賽亞將手造的假神(木偶、日像)與真神(造物主、聖者)作一個明顯的對比。人的驕傲(抬高自己的地位)和虛假的宗教(依仗自己的能力)都將在付代價(被毀滅的後果)之後被煉淨,回到真神面前。以法蓮要為她的悖逆和分裂而悔改,外邦(亞蘭)要放下國家的驕傲後,才能回歸住在耶路撒冷的至聖者。「記得」和「忘記」是申命記中的重要神學觀,「記得」必帶來行動上的回應,就是順服。「不記念」所表現出的行為就是悖逆。10-11節解釋了審判的原因和必然性,為的是前述的回歸。
這兩章經文看來可以分成:十七章1-11節、十七章12-14節、十八章1-7節三個部分。從十七章12節開始,以賽亞所談論的對象不再限於大馬色和以色列,而擴大到諸多國家。世界歷史政局的變化多端,強大帝國主義的勢力與威脅,在此以奔騰喧囂的聲音和動作來形容它的光景。但是這些看似無法抵擋的威力,突然變成隨風飄散的糠和翻滾的野草,在這兩組強烈對比的描述之間,只有一個希伯來字:wəḡā‘ar神斥責。前述列國的大軍以聲音來形容能力,此處神的大能也在祂的話語中表現。祂一發聲,那原本強大的勢力立即(晚上到早晨)消逝無痕。這裡再次顯明不信靠掌管人類歷史和萬有的大能神是何等的愚昧!

6. 古實(Cush
不同於前面針對各個國家的神諭,這裡論及古實(伊索匹亞)的一段並沒有「默示」兩字,而是以「有禍了」開場(此處翻成「唉」,其實就是前面1:4的「嗐」、1:24的「哎」、5章和10章中的「禍哉」、和17:12中的「唉」),這不是對古實發出審判的信息,而是對世界(不只是古實)發出宣告。十七章結尾宣揚了神掌管世界的原則,接下來用古實的情形加以闡述並宣告神的作為。
古實在當時統治了埃及,想要儕身進世界舞台。對於派遣使者到住在江河分開之地「高大光滑」的民那裡到底是指什麼,有兩種不同的看法。(1)猶大差遣使者去埃及(古實統治)尋求合作,所以高大光滑就是形容古實人。(2)古實差遣使者去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和其他各國企圖尋求合作,那麼巴比倫(不蓄鬍子-光滑)就是高大光滑的人。也可以將這強大之民視為是一種表徵,代表世上偉大的帝國勢力。
無論如何,先知指出人偉大的極致在神面前不過是虛無,神一出手就滅盡。人類的歷史在神手中,祂的超越性(above us)顯在祂安靜在居所觀看世局,祂的臨在性(among us)則顯在祂積極參與人類政治,當時機成熟祂必干預。至終普世將看到祂的作為和主權,萬族都到錫安朝聖,認識這位掌管宇宙萬物的創造主。
以賽亞對猶大百姓的宣告再次指出:你的神將要審判列國,到那日,列國將要來拜你的神。既然如此,為何不信靠這位真正有權柄大能的神,而想要倚靠那些逝如朝露的國家和人民?

當北方的聯盟(亞蘭和以法蓮)被亞述瓦解後,政治的重心轉移到南方的權勢──埃及與古實。當時埃及不斷在鼓動諸小國聯合起來反抗亞述,猶大也頗為心動。以賽亞剖析埃及的現況和未來,警告猶大不要和註定失敗的民族扯上關係,提出:既然埃及無法供給,為何還想倚靠埃及?既然埃及必然出賣他們,為何還想信靠埃及?既然埃及在神掌管之下,有一日也要回轉向神,為何不信靠大能的神呢?
本段延續上文的思路,以法蓮雖然遠離神,但經過神使用外邦來潔淨的行動後,終究要回歸到神面前。甚至那些原本迫害他們的外邦人,也要分享他們的榮耀,來認識以色列的聖者。以賽亞將視野從局部擴大到全地,帶出本段的信息:一個世界、一個國度(子民)、一個神。

7. 埃及(Egypt
埃及長久以來的文明和智慧,尼羅河所帶來的豐饒與富裕,在當代是令人景仰的大國,也是諸小國在亞述的威逼下想要倚靠的勢力。以賽亞針對這點指出:埃及自滿的是以尼羅河為基礎的經濟(漁業、農業、紡織)和首領自誇的智慧(謀士、籌劃)。然而這樣的自滿在神手中毫無能力──偶像的無用(1)、社會的紛爭(2-4節)、經濟的衰竭(5-10節)、政治的瓦解(11-13節)。
但是擊打埃及並非神的最終目的,神的審判背後仍有救贖。由五個「到那日」組成,神對埃及的醫治將到,他們將要在認識神(看到祂手的作為-16節)、敬畏祂(17節)、並轉向敬拜祂(19-22節:築壇、獻祭、認識、禱告、歸向)
接著就是那個中心信息:從五城到三國到全地,一個齊心敬拜真神的新國度。

8. 埃及與古實
以賽亞奇怪的舉動來自一個史實,為要證明一件事:埃及既然會出賣盟友,那麼想倚靠她是多麼的愚蠢!
這裡提到亞述王撒珥根(Sargon II),是在主前 722-705 年。當時埃及被古實統治,開始鼓動巴勒斯坦諸小國聯盟反抗亞述。亞實突(Ashdod,非利士的五個城邑之一)首先叛變。在埃及的慫恿下,另立一人為王。結果撒珥根派大將(他珥探)攻打亞實突,該王逃往埃及。但當亞述進逼邊界時,埃及人乖乖交出叛王,完全出賣了亞實突這個盟國。
以賽亞以戰俘的樣子(20:2-4)在百姓中行走三年,顯示信靠埃及的結果就是如此。當時百姓正在妄想依賴拉攏埃及作為靠山,以賽亞說明被擄去應該是埃及、古實人。若想要抵擋亞述,應當另謀他途──就是信靠神,而不是倚靠必敗的埃及。

《第二十一章至二十三章》
根據釋經學者莫德(A. Motyer)的見解,上述的這一大段(13-20章)可以被視為是第一系列的神諭,標題是直說易懂的。第二系列的神諭(21-23章)中除了直提推羅外,其標題則顯得較難理解。第二系列的筆觸也有所不同,長夜與黑暗的感受偏及全段。第一系列的神諭強調世上政權的動盪和各國的傾覆,彰顯神在人類歷史中的主宰和權柄。而第二系列則強調偶像的傾倒和背道的重罪,彰顯神在宗教信仰上獨一的地位和全能。

9. 海旁曠野-巴比倫
亞述為霸主的時候,巴比倫當時雖臣服於下卻多次叛變(在39章也看到巴比倫來拉攏猶大王希西家),在主前710年的時候撒珥根攻入巴比倫鎮壓叛變,血流成河屍積如山,應該就是這裡所指「悽慘的異象」。這裡的神諭就是為要表明,猶大若想要和巴比倫聯手(21:5)對抗亞述,結果是靠不住的。
這段經文也可以從當代歷史中跳脫出來,前瞻人類整體的歷史。神子民(以色列人)在世界中始終免不了要面對強權或欺壓,神子民應當倚靠什麼、以誰為盟友,是這裡要我們深思的。在困境中難免會想要尋求幫助和出路,很容易想要用人的方法解決問題。要站穩信心不容易,像被打的禾稼。但是如前述,廣義的巴比倫代表所有以人的驕傲、智慧、能力、凡事自理、自高為神的態度,先知在此再次宣告巴比倫的終結就是「傾倒了、傾倒了」(參照啓示錄18-19章對巴比倫傾倒的描述),提醒我們在困境的試探中,我們看倚賴巴比倫是可取的手段,但是她最終的未來是滅亡。

10. 以東(Edom)/西珥(Seir
以東位於摩押之南,是雅各的哥哥以掃 Esau 的後裔。以東人住在西珥地(創 36:6-7),故又稱為西珥國。神對以東是很愛護的,祂交代以色列人不可與以東人爭戰(申 2:5),又說「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是你的弟兄。」(申 23:7
以東到了以色列建立王國後,成為以色列人的敵人。在撒母耳記、列王記、歷代志中,常看到以東與以色列人爭戰(參:代28:17),有時也會因利益結合而成為盟友(參:王下3:9)。
以賽亞在之後的34:1-17講到神要懲罰列國,拿以東代表一切敵對以色列的國家。作為以色列兄弟的以東,不但時常與以色列為敵,還在以色列受敵人侵略的時候袖手旁觀、趁火打劫,所以神的懲罰要臨到以東(參:俄巴底亞書)。
這裡提到的守望者應該是指以賽亞自己,他在城牆上站崗眺望黑夜之後的黎明即起。在列強侵略的危難之中,黑夜似乎漫無盡頭,百姓不禁要問白晝何時來到,以賽亞在這裡沒有明確的答案。以東在當時臣服於亞述之下,作為亞述帝國從大馬色到埃及之間貿易「王道」的據點,可能百姓也在問何時可以掙脫強權而自立。
這與前面給非利士的默示(14章)相互呼應,之前先知告訴非利士,不要自己錯解徵兆(以為大衛王朝要滅亡);此處告訴以東,真正的早晨尚在不可知的未來,眼前只有黑暗籠罩。終結必將臨到,現在尚未是終局,盼望在於未來。以賽亞提出在等待中堅忍的課題,「將到」以完成式表示必定會成,「回頭再來」應該是過程很長,並不一定是悔改的意思。

11. 亞拉伯(Arabia
根據亞述史實,主前715年撒珥根進攻在紅海以東的綠洲城市提瑪,主前703亞拉伯加盟巴比倫的叛變,但遭受西拿基立(撒珥根之子繼位)擊潰。這裡所指的可能是亞拉伯的商旅團,商人的生意和貨物的價值(「一切榮耀」)都歸於無有。這裡的神諭似乎與摩押的平行,兩段都提到「雇工的年數」、「榮耀」、「剩餘」、「稀少」
外邦人也處於黑暗的世局中,唯一的拯救是從猶大那個小國的先知所發出來的神諭與呼召,因為以色列的聖者才是掌管人類歷史的真神,世局的走向、歷史的洪流,沒有一事不在祂的意料和計劃之中。守望者眺望遙遠的未來,看到在漫長的黑夜之後「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田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先知高呼:「祂的公義如光輝發出,祂的救恩如明燈發亮,列國必見你的公義,列王必見你的榮耀」!

12. 異象谷(耶路撒冷)
為何稱耶路撒冷為異象谷,並為何將耶路撒冷與被審判的諸國並列,是這裡需要探討的問題。此外,這個神諭中也包含了國事、社會、和個人的事,似乎是奇特的組合。本章又分為兩段,第二段中個人的事可以說是第一段有關國家社會大內容的具體反思22:1「有什麼事使你」和22:16的「你在作什麼」質問的口氣前後呼應。這則神諭也有兩個層面:事實的層面(現實的事件),和異象的層面(屬靈的原則)。
稱耶路撒冷為「異象谷」,就像先前稱巴比倫為「海旁的曠野」,都是表徵性的手法要顯出名稱的特性。「異象」應該是一個諷刺,因為猶大百姓正是缺乏異象之民,「谷」更是一個受限制而看不清全貌的地方。他們在危機暫緩之餘(應該是指主前701脫離亞述王西拿基立的入侵,參:賽37:36-37)就歡喜宴樂,不知更大的毀滅將至;在國事政權中,不知倚靠神而倚賴軍備;在個人生活中,不忠心持守卻追求聲名地位。他們作為神的選民卻與外邦世人的觀點無異,因此他們也儕身於對列國的審判之中。
22章所描述的戰事到底是史上哪個事件很難確定,從提及「以攔、吉珥」看來,一般認為應該是之後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攻陷的景況(參:王下25:4-7中的領袖逃跑)。8-14節中兩個對比的「就仰望/卻不仰望」,道出14節中「斷不可赦免」的罪孽為何:就是以賽亞書中反覆出現的「信靠」主題,猶大領袖和百姓信靠自己的能力(加強防衛:軍備、城牆、儲水),而不仰望信靠神。
耶路撒冷搖擺不定,時而積極武裝(9-11),時而逃避現實(12-14)。前者出於不肯信靠神反而仰賴自己的力量,後者出於拒絕悔改寧可及時行樂。此段經文幾次出現「主萬軍之耶和華」強調神的全能和權柄,耶路撒冷作為神的子民,認識神卻不相信祂並不願悔改,是不得赦免的背道。
靠信心還是靠自己,不僅是整個國家社會,也是個人生命的回應。以賽亞舉出當時的領袖(參:王下18:3719:2;賽36:2237:2)作為具體案例來呼籲百姓反思。舍伯那身為領袖本應為了百姓作忠心眷顧的公僕,但他憑自己的地位來追求尊榮,結果是被神擊打而自取其辱。以利亞敬似乎是忠心正直的領袖,然而本章最後的筆鋒一轉,警告權力腐化的後果,並再次提醒我們唯有單單信靠神;同時也提出作為神的僕人,重要是忠心服事而不是追求果效的挑戰。

13. 推羅(Tyre
推羅和西頓(Sidon)是位居黎巴嫩山脈以西地中海沿岸的兩個海港,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即:腓尼基Phoenicia)。它的強盛不是軍事,而是龐大海域的航海貿易,其勢力向西到義大利、西班牙(他施)及北非,當時附近的國家和埃及都十分倚賴推羅的貿易。
推羅亦以木材(香柏木)著名,聖經記載大衛(與之後的所羅門)要建殿時,推羅王希蘭提供了許多木料和技術(參:撒下5:11;王上5:167:13-149:1112;代上14:122:3;代下2:31114)。但聖經同時描述所羅門年老的時候,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其中提到西頓人的女神亞斯他錄(王上11:1533)。這到先知時代仍然存在,故此先知們時常提到對推羅的審判(參:耶47:4;節26-29;珥3:4;摩1:9-11;亞9:2-3)。啓示錄中(17-18章)更把巴比倫的軍力強權和推羅的貿易財富綜合起來,描繪自傲、敵對神、並誘惑人遠離神的勢力。
對於推羅的毀滅,在以西結書26:3-28:24也有相應的預言,兩處都提到推羅因自己的富足而高傲(賽23:9,結28:217),她的衰敗是神所命定的,使看見的人都認識神的權柄與全能(「就知道我是耶和華」)。推羅歷經亞述、巴比倫的攻擊(迦勒底人),始終能捲土重來,國勢起起伏伏,直到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才攻陷。
在第一個系列的列國中,政治謀略的埃及成了承受盼望者(賽19:19-25);而第二個系列的列國中,宗教敗壞的推羅成了承受盼望者(賽23:17-18)。推羅的更新與重建是神的作為,她從前追求物質金錢至上的態度,被新的歸為聖的身份所取代,所賺取的財富變成奉獻:分配給神子民的生活所需。此處從經濟的角度再次看到,神要建立的那個齊心敬拜真神的新國度。「耶和華所立的根基在聖山上我要提起拉哈伯和巴比倫人是在認識我之中的,看啊,非利士和推羅並古實人,個個生在那裡當耶和華記錄萬民的時候,祂要點出這一個生在那裡。唱歌的跳舞的都要說,我的泉源都在你裡面。」(87
以賽亞在列國的神諭中指出他的中心信息:以色列民在動盪中應當信靠什麼?是列國的榮耀(13-14)、自負(15-16)、謀略(17-18)、智慧(19-20)、聯盟和自治(21-22)、還是財富(23?每一個神諭中都帶出以色列和猶大如何回應包圍他們和威脅他們的世界。以色列與大馬色同盟,猶大選擇倚靠自己,兩者都將神摒除在外。但所有這些世界的力量無不在神的權柄和審判之下,神諭告訴我們唯有單單信靠神,才是我們真正的拯救。並帶出在黑暗盡頭光明的盼望:一個由萬國組成在神裡的新群體。

II-2. 24 27
24-27 章常被稱為「以賽亞啓示錄The Isaiah Apocalypse),但它似乎更接近馬太福音24章,是對「主的日子」的前瞻,這與前述列國的審判有密切關係,焦點在於神的普世得勝。一開始就說「翻轉大地,將居民分散」,表示神的審判是全面的,是徹底的,包括地上的列王,神在全地掌權。在神宏觀的計劃中,雖有審判,也有救贖。接下去三章是頌讚末世審判與救恩的頌歌,以聖山上的筵席(25:6)、救恩的城(26:1-2)、出酒的葡萄園(27:26)來形容神的救恩。
這裡有幾組鮮明的對比:
1. 神的城與人的城的對比。二城的對比彰顯神的審判和復興。
神的城(復興的城)-有榮耀(24:23),聖潔(25:6-7),堅固(26:1-4),公義(26:7-9),人敬拜神(27:13
人的城(敗壞的城)-荒涼(24:10),亂堆(25:2),拆毀(25:1226:5),淒涼(27:10
這個無名的荒城代表敵對神的人的勢力,其中的描述有城的現狀(高城、貪酒宴樂、堅固、有剛強的民),城的結局(荒涼、塌陷、傾倒拆平),和神對它審判的作為(徹底拆毀)。
2. 飲酒之歌(自滿和宴樂,24:7-9),讚美之歌(頌讚神的作為,24:14-16),神勝利的凱歌(25:5),救恩之歌(26:1),復活之歌(26:19),葡萄園之歌(27:2)。
3. 以農業象徵的出酒的葡萄園與第五章裡的野葡萄。

以賽亞1-5
以賽亞25-27
神愚頑的子女
神筵席的賓客
悖逆不信之城
堅固救恩之城
荒涼的葡萄園
出酒的葡萄園

以賽亞書 24-27 章從責備人的罪行,到對末世的啟示,最後以神在聖城得榮耀為結束,帶出神自亙古以來的救贖計劃──普世的審判,普世的救贖,信靠得福,復興選民。又可以用一個大的交叉平行來看,其中心信息在於神的得勝,錫安的榮耀:
            A 神收割敗壞的世界(24:1-13,毀壞:1-12,篩選:13
                                    B 義人之歌(24:14-16a
                                                      C 消滅罪惡(24:16b-20
                                                                        D 國度的等待(24:21-23
                                                                                          E 荒城之歌(25:1-5
                                                                                                            F 錫安的榮耀25:6-12
                                                                                          E’ 堅城之歌(26:1-6
                                                                        D’ 公義的等待(26:7-21
                                                      C’ 消滅罪惡(27:1
                                    B’ 餘民之歌(27:2-6
                  A’ 神收割敗壞的人(27:7-13,擊打:7-11,篩選:12-13

本段信息與前述章節之間的連結:
13-20
21-23
24-27
巴比倫13-14:27
巴比倫21:1-10
荒涼之城24:1-20
大衛苗裔的應許 14:28-32
守望的延續 21:11-12
神在錫安作王24:21-23
不依靠錫安的悲劇15-16
外邦結盟的失敗21:13-18
萬民因救恩歡欣 25
神的子民倚靠外力17-18
神的子民自滿自足22
神的子民成為信心之民 26
一個世界、一個子民、一個神 (三國一律)19
一個世界、一個子民、一個神 (萬國交易利息歸為聖)23
一個世界、一個子民、一個神 (萬民歸流聖山)27

24章可以視為是13-23 章以及25-27章之間的過渡,它概括了前述的萬國,成為一個群體,全地都在神的面前,在神的審判之下;而25-27章的焦點則在於神,神在列國中所彰顯的大能,並願意施行拯救。因此,27:12-13經文成為以賽亞書自十三章以來的高潮──萬民歸流的應許。

《第二十四章至二十五章》
二十四章1-20首尾都以損壞的大地為題,形成一個交叉平行:
            A 損壞的大地(24:1-3,人的聯合自治將成空虛,強調其全面性)
                                    B 世界的枯萎(24:4-6,不服律法、自定道德、丟棄與神的約)
                                                      C  止息之歌(24:7-12,沒有神的世界是混沌的)
                                                      C’ 餘民之歌(24:13-16b,讚揚神是義者的威嚴)
                                    B’ 世界的結局(24:16c-18d,神審判──普世和個人的)
                  A’ 損壞的大地(24:18e-20,神執行審判的強度-全然、盡都、大大)

以賽亞在十四章警告非利士人不要高興得太早,那位偉大的大衛王必然來到,雖然等待的時日很長,但是那日必然來到,那位應許的王就是神自己。二十四章21-23節的「到那日」,表示一切歷史必走向這點──神必將一切歸回正道,祂必得勝在錫安作王。
二十四到二十七章中共出現六個「到那日」:
24:21-神的勝利      25:9-得救的人和被排除在外的人                        26:1-堅固城和永久的磐石
27:1-神得勝                        27:2-神的子民和神的仇敵                                    27:12-13-在耶路撒冷敬拜神
凡天上(高處的眾軍)和地上(列王)自高的都必被降卑,日月星辰都要褪去(啓21-22),這種奇妙的光明是因為神掌權了,這是大衛王朝的最高峰,也是它的成全。這裡的長老(24:23)呼應出埃及記西乃之約的時候(出14:9-11),當時他們不能見神,只能看到祂的腳;到那日他們將見神榮耀的面容,住在祂榮耀的光中,所有先前的約(亞伯拉罕、西乃、大衛)都完全實現,神的帳幕在人間 (4-521-22)。
二十五章由兩個見證(1-59-10a)和兩段描述(6-810b-12)組成。二十四章的荒涼之城再度出現,但是帶著新的概念。貧窮和困乏之人曾被剛強強暴的人轄制逼迫,但現在改變了。前述描寫錫安為神得勝作王(24:23)的地方,現在則是豐富供應的地方(25:6),除去民與神之間的隔閡(25:7),吞滅死亡、抹去眼淚和羞辱(25:8),表明了救恩的長闊高深,這與前述(宇宙)全面的審判形成對比。子民的盼望與拯救來到,他們將歡喜歌頌神的救贖(25:9)。
二十五章的第一個見證是個人的,以「我的」神表達感恩尊崇(25:1),唱出神的作為是「奇妙的事」和「古時所定的」。第二個見證是從個人(「人必說」-單數)到群體(「我們」-複數),他們主觀的經歷(「素來等候」)和客觀的事實(神的作為)重合(25:9)。這裡的等候,不是無謂或沒有目標的消極等待,而是帶著知道結果的興奮心情的積極等待。也就是一種等待神在祂所定的時間、以祂的作為和智慧、用祂自己的方法來成就的信心,如新約中的盼望,是眼睛聚焦在那必然會成的結果和執行那事的神身上。
二十五章最後描述被排除在救恩之外的原因,以「摩押」的驕傲(參:賽15-16章)為代表。神的救恩是賜給萬民的,但只有願意放下自我來信靠祂的人才能得到。凡自高不願信靠神之人的結局,就是被降卑、踐踏、敗落、和羞辱(11節)。

《第二十六章至二十七章》
二十六章開始詠唱一首救恩之歌,和十二章相互呼應。以賽亞書前面責備百姓的罪,就是不信靠神,離開信心的道路。神將要審判刑罰,使百姓及列國經過煉淨篩打,成為聖潔的新子民群體。以賽亞用堅固、保障、平安、救恩來形容神的城,並在26:2提出得以進城的條件:「守信的義民」。
義民是身份的象徵,表示與神的關係(不是指好行為),他們是憑信走在神道路上的人。進城的唯一條件是守信,這種信心不是一瞬間的感動而已,而是一生的委身,是建立在信賴的對象──耶和華(永久的磐石)之上的,並因著信而順服神的道(堅心依賴、切慕尋求、學習公義)。而與神關係正確(和好)之後,就享有在神裡的真平安,因為祂是安息的源頭和主,在祂裡面一切都「完全」(shalom-成為完整)。
神已經向世人啓示祂自己:祂公義憐憫的屬性(26:10),祂正直的道(26:710),祂奇妙的作為(手高舉,26:11)。但是不信之人靈裡盲目看不見神的尊嚴(majesty,所展現的榮美),不願學習祂的道德觀(公義),就像保羅在羅馬書第一章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無可推諉。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 ,這在27:11中重複出現,說明了不得救恩憐恤之人的原因──不願意認識神(無知)。然而神已經將驕傲自大之人的高城拆平,並且他們全然消滅,沒有任何永恆的價值,這便是百姓可以倚靠耶和華的理由。
二十六章以敞開城門起頭,以關上門為終,道出了:1. 救恩完全出於神(定為、派定),2. 與神恢復平安的關係來自信靠祂的名(神的名彰顯神的屬性),3. 救恩之門是向著所有人開的(2節),但唯有信靠之人才可進入神的完全(7-9節)4. 神的事工和國度持續擴展(增添、四境),5. 人無法自救(18節),6. 神勝過死亡的威脅(19節),7. 神遮蔽保守祂的子民脫離忿怒(20節,如逾越節)。
先知的這段話是對以色列人說的,也可以說是對我們說的。以色列人也曾多次悖逆不信靠神,而落入外邦的轄制(13節),但是神在歷史中掌權。君王來君王死(14節),唯有神榮耀的權柄永遠堅定,以民將要在歷史的更迭中學習這個功課(18節)。先知的目光在未來(當那日的拯救之城)和現實(猶大仍然想靠自己或外力解決當前危機)之間搖擺,這也是我們信心生活的寫造,他以死人高唱復活之歌來鼓勵歷代讀者,定睛(堅心steadfast)倚賴那永久的磐石,如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這就是以賽亞書中作「僕人職分」的根基。
二十六章末了提到耶和華要從祂的居所「出來」,神在時候滿足的時刻開始對世上的人施行審判和刑罰,並以大能(剛硬有力的大刀)擊潰與祂敵對的勢力(鱷魚、蛇、大魚,27:1)。這段經文總結了先知對人類歷史的鳥瞰,結果是一個經過潔淨過程的新景象(一個世界、一個子民群體、一個神)。這段經文以頭尾兩個「到那日」(27:1-612-13)夾住中間的一段(7-11節),其中說到神過去對子民的寬容、未來的救贖、和仇敵最後的毀滅。
二十七章的葡萄園與第五章結野葡萄的葡萄園形成強烈的對比,顯出神子民的新氣象。這是一個經過管教和煉淨(27:7-9)之後的復興景象,描繪出神國度新天新地的更新,首先是除去罪(27:1)和死(參:賽25:826:19),然後是與神的關係恢復和好(27:5),神心中沒有忿怒(27:4,因為耶穌基督已經成了挽回祭)。 在神的保守看顧下(27:3),葡萄園結出美好的果實(出酒,27:26 ),並且遍滿全地。
這個更新是普世性(新群體是由不同族類組成27:12)的,是完整的(應許之地27:13),響亮的角聲宣告得釋放的自由 ,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神報仇得勝的日子(賽61:1-3,林前15:52,帖前4:16)。千禧年的角聲在贖罪日發出(利25:9),這與二十七章1節和9節的除罪相連。角聲也代表收成的歡呼,2-6節和12節都用農業的表徵來描繪神得回祂的子民,他們要敬拜祂並效法祂,這裡提到神「一一的收集」,強化了神與每一個人的個人關係,並看到神集合子民帶他們回家的景象。
以賽亞書的思路到此講述:1-5章指責神悖逆愚頑的兒女以色列,6章藉著以賽亞自己的蒙召,顯出以色列沒有盡到作神僕人職分(領萬國認識神)的角色,7章藉由歷史事件顯明神百姓的不信,而帶出7-39章「信靠」的主題,信靠神是作為神僕人職分的基礎。13-23 章呼籲不要信靠列國,指出神百姓若去倚靠列國,列國必毀滅他們,列國都臣服在神的審判之下,何況有朝一日列國都將回轉來敬拜以色列的真神。24-27章指明神在人類歷史中的掌權和作為,並帶領讀者前瞻到萬民歸流錫安的榮耀景象。因此,神百姓要堅心倚賴等候神的救贖,相信神的信實和計劃,這個盼望是建立在至終得勝更新的實質上的。

II-3. 28 35
前面以賽亞講到未來的國度,現在又跳回今世的國度,對列國再次發出警告,再次論及百姓必須在信靠神或仰賴外力解救兩者間擇一12-23章的主題是不要信靠列國,24-27章顯明神在歷史中掌權,祂才是列國的主宰。2833的六章,都以「禍哉」開始(與第5的六個禍哉類似),哀嘆那些不信靠神之人的結果。
1. 禍哉,以法蓮(北國以色列,28:1
2. 禍哉,亞利伊勒(Ariel,意為神的獅子,耶路撒冷的別名,29:1
3. 禍哉,假冒為善(暗中行事,29:15
4. 禍哉,悖逆兒女(不求問神,30:1
5. 禍哉,倚靠埃及(不信靠神,31:1
6. 禍哉,毀滅人的(亞述,33:1
禍哉(woe)這個希伯來字幾乎無法找到同樣意思的英文或中文來表達,它不是一種嚴厲或幸災樂禍的指責,而是帶著哀嘆的傷痛。這個論述的重點在於耶路撒冷和她想要結盟的埃及之間的關係。28章從北國以法蓮開始,影射耶路撒冷的光景和問題。在無知和頑梗之下,百姓不尋求神而用自己的方式圖謀與埃及結盟,想要依靠馬匹、車輛、馬兵來對抗強敵亞述。這些禍哉從開始到結尾逐漸具體化和聚焦,每段經文中盼望相對於審判的比率也逐漸增加。
以賽亞書 3435 章是這個大段落的結論,其中形成一個對比,構成一個審判與復興的循環,是屬於末世性質的信息。34 章是審判,承續了前面的邪惡罪行;對象是「地和其上所充滿的,世界和其中一切所出的」,這裡以「以東」代表一切抵擋神的。(參看俄巴底亞書,賽 63:1-6
35 章則是一幅末後復興的景象,不僅是對神的子民,也是一切受造物。從前因人犯罪,地也受到咒詛;神要贖回祂的子民,土地也要興旺滋潤,是後面 40-66 章裡復興信息的序曲。最後一節說「憂傷歎息盡都逃避」,正如啟示錄中的「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第二十八章至三十三章》
延續前面27:13說到萬民流歸的景象,提到了亞述、埃及、和耶路撒冷之間的關係。以賽亞以當時局勢中與以色列民息息相關的國家──亞述是欺壓威脅國家興亡的強權,埃及是看來可倚靠的盟友──來顯示真正的能力與權柄在哪裡:是在全權的神手中。
從時間上來說,這段應該是在北國撒瑪利亞敗落(722BC)之後,與西拿基立進攻耶路撒冷(36章,701BC)之間的時候。這段時間南國猶大的外交政策似乎轉向與埃及結盟的傾向。以賽亞要指出,這種新結盟與先前在第七章中亞哈斯王與亞述結盟一樣愚蠢。這段是一個對信心本質的呼籲,重要經文在於30:15「主耶和華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 ,提出得力的來源並指出不信靠的後果。

1. 禍哉以法蓮(28章)
以法蓮是北國的主要支派,用來代表北國以色列。雖是用北國以法蓮開場,但論述的真正對象是耶路撒冷。這章分為三個小段:以法蓮的毀滅將至,罪名是高傲(1-6節);耶路撒冷的百姓要以此為借鏡(7-22節);留心分辨神的的道路(23-29節)。從時間上來看,1-6節可能是一個回顧,用來帶出之後的信息。
2節指出以法蓮毀滅的審判出於神的權柄,而亞述只是祂的工具(手中的杖,賽10章);第34節指出以法蓮的被毀滅在神手中是何等容易並將是如何徹底。這裡有如一個法庭的判決,罪名是驕傲(1節),懲罰的手段是亞述(2節),服刑的結果(3-4節),而法官的權柄在於祂的公義公平(5-6節)。
1-4節中以法蓮以自己所擁有的作為冠冕(wreath),但是那個冠冕是脆弱易殘的;與之對比的,是神作為祂子民那永遠堅立的冠冕(crown),提醒我們是高舉與信靠自己,還是高舉信靠我們的神。神「公平之靈」要將所有事物修復到原本的被造次序上。
耶路撒冷應當自省,以法蓮放蕩的例子是出於自傲;而耶路撒冷的醉酒是出於自滿而棄絕神的話。「這一點那一點」很難解釋,有一種看法是認為百姓嫌神的教導囉嗦(9-10節),藐視它並完全不聽,所以他們的自以為是將成為他們的絆腳石,那些本來要拯救他們的話語將使他們遭受毀滅(13節中的網羅)。另一種說法是這些人的靈命如嬰孩(29:9中的斷奶離懷),先知的教導如同牙語,根本起不了作用,所以只有藉著外邦人才能管教(亞述為神審判的工具)。
這段經文把「結盟」和「房角石」作對比,帶出是將信心建立在虛無的事上還是在不變的神身上的比較。聖潔的錫安是用來試驗百姓信心的石頭與準繩(參:阿摩司7:7-8),唯有因信靠神的話才不著急(信心穩妥在作為根基的磐石上,這裡指向未來的盼望:神的道-耶穌基督)。
23節起帶出當聽神聲音的呼召。從以法蓮(撒瑪利亞)的借鏡,耶路撒冷當如何自處面對未來動盪的局勢呢?答案是回到神的教導上,與前述的褻慢形成強烈的對比。褻慢人站在錯謬上,不僅自以為是,還譏諷真理。這裡用農作的比喻帶出神莊稼的收成,耶路撒冷也會被耕耘和磨碎(為的是成為聖潔,4章),但是不會完全無望(28節),這個過程將會帶出神滿意的收成,就是敬畏信靠神的餘民。

2. 唉亞利伊勒(29:1-14
「亞利伊勒」,意為神的獅子,也代表祭壇的供台(結43:15),是火不停息的地方(利6:12-13),是神同在的記號。這對不潔的罪人來說可能是威脅(賽6:4),也是來到神面前得救的途徑(賽6:6-7);是神百姓的特權,也很可怕危險(聖潔神的忿怒)。
這段經文是對以色列百姓(耶路撒冷)信心的呼召,是帶著應許的警告。神使祂的百姓落入塵埃(1-4節),又使自滿的人靈性昏迷(9-12節);但是敵人在祂的掌控下(5-8節),並神將行奇事來匡正錯謬(13-14節)。
這裡再次提出煉淨(「我終必使亞利伊勒困難,他必悲傷哀號」-神審判)與拯救(「我卻仍以他為亞利伊勒」-神守約)的觀念。這裡提醒我們省察自己敬拜和內心所隱藏的動機,不要自以為已是神的子民而只作表面行為,沒有真正的內在實質。那正是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的寫照,那只是宗教而不是真正的信仰。對宗教活動的熱心,並不能取代一顆清潔敬畏的心。
對神的敬畏是一種生活方式,涉及到對神是誰的正確認識,和個人對事情回應的先後次序。將這些簡化成一大堆的「必須」與「不可」的規定時,就是將一個人的信仰從生命的核心移到外表的層面。神在鑒察我們敬拜的內心,並將會有一個屬靈的更新,除去內心的污穢與無知(參:太15:3-9),使真子民能夠真正認識祂,這與前述賽2:3的經文呼應。

3. 禍哉那些暗中行事者(29:15-24
第三個禍哉延續上一個思路,以法蓮的禍出於自傲(所擁有的資源),亞利伊勒出於自滿(神百姓的身份),現在這些人是出於自義(作表面功夫)和自高(可以瞞騙神)。身為器皿的卻自以為比造它的還懂得多,是何等地愚蠢。但一切要被翻轉過來,沒有一件隱藏的事不會被神揭露無遺。
這裡指出前述神所要成就奇妙的事是什麼──未來靈性上的更新,社會的改革,子民生命的轉變。所有的缺憾和不公將要會變得美好,但這些改變不是人類歷史演進的結果,而是神按著祂自己的時間(那時)所成就的。
改變包含謙卑人得以自由,社會不再有欺壓作惡,得蒙救贖的子民(雅各的眾子)認識神──祂的名、祂的聖、祂的話。真正的信靠是顯示在全人的生命中,就是認識祂是誰、我們自己的本位、和我們的去處。

4. 禍哉悖逆的兒女(30章)
以賽亞的聲明越來越具體,上面說到領袖摒棄神的教導、自行商議謀劃;這裡進一步說明他們自作主張、用自己的辦法解決而不求問神、試圖在神之外尋求庇護,因此是「罪上加罪」。先知指出這種往南方埃及尋求結盟自保的計劃(4節中的首領、使臣),是走遠路徒勞無功的(這在之前的19-20章已經說過)。
神責備他們為「悖逆的兒女」,像孩子一樣心智不成熟、自以為是、一意孤行、不願意聽正確的教誨,10節顯出他們的心態,就是沒有意願再聽先知所傳講的真理,因為他們已經定意要照著自已的意思行,厭煩了聆聽先知的譴責。結果就是要被打破成碎片,使他們無法靠自己。神要我們回轉信靠祂,因為「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參:申32:30-31)。
在安靜中等候(信靠的同義字)神,表示我們相信,才願意等待它的實現。但是我們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因為神成就事情的時間和我們所期望的不同,因此我們迫不及待地要用自己的方法解決。等候神並不是被動地坐在那裡無所事事,而是主動地與神相交,尋求祂的旨意成就。一旦拒絕信心之路,無論用什麼來取代,就會得到自己選擇的後果。若選擇奔走,就必奔逃;若選擇飛快,就得到飛快而來的敵人。
禍哉的主題顯示人的不忠於神(不信靠神而去找埃及幫助,並藐視神的話語),但是信實的神仍然忠於祂的應許、向祂的悖逆的百姓忠誠。這裡提出神要等候、施恩、興起、憐憫。到此盼望的篇幅逐漸增多,神在審判中彰顯恩典,信靠神的人雖然日子艱難,但他們將會認識神(教師)、順服神教誨(看見、聽見,對比於6:9-10中的不看不聽)、明白自己以前拜偶像的愚昧、他們將行走在神的道路上。復興的景況先是子民靈性上的經歷神(18-22節),然後接著23-26節帶出環境上的改變,如末世光明的結果,神審判(大行殺戮),神也施恩(裹傷醫治)。
接著先知預言大能的神將要來懲罰祂手中的工具亞述,表示百姓不需要因懼怕而跑去和埃及結盟。這裡用守聖節的敬拜場面來描繪神子民從威脅中得釋放的景況,屆時百姓將要真正認識神(27節,祂的名代表祂的屬性)、明白祂的作為(30-31節),丟棄他們原來所倚賴的偶像(22節),將他們的信心穩固在那磐石上(29節),並讚美敬拜祂(29節)。

5. 禍哉下埃及求幫助(31-32章)
這段中有關盼望的篇幅又更多了。第五個禍哉指出依靠人力的有限。這裡提出神的稱號「以色列的聖者」和「萬軍之耶和華」,表示祂的屬性和祂的大能。比起掌管宇宙萬物的「萬軍之耶和華」,百姓為何還要信靠「不過是人」的埃及呢?並神顯明自己是「以色列」的聖者,表示祂與以色列之間的聖約關係,百姓為何還要信靠那光說不練「坐而不動」(30:7)的外人埃及呢?
在猶大、亞述、埃及的政局中,神表明祂將直接介入參與人類歷史。雖然百姓選擇拒絕神──丟棄了對神的信靠(31:1節)、也不尋求神的真理(2節)、不相信神的能力(3節,神的靈相對於人的血肉),但是4-5節指出神不容埃及來幫忙、也不容亞述來傷害,祂自己將要來拯救耶路撒冷。先知雖然預言了亞述的毀滅,但是他在這段話中的關注在於回轉歸向神的呼召(6節),過於猶大的危機將得到解救。神並未等到我們悔改才施憐憫,而是祂主動的恩典成為我們悔改的動力。因此我們被呼召悔改,是出於對恩典的回應,而非為了避免災禍。
就像30章一開始的「禍哉」的譴責,之後在30:27 節轉折說「看哪」的盼望;32章起頭的「看哪」也是延續31章前面經文的思路下去,原本不該被分章的。這一大段是盼望的信息,前面29:14先知說到神要行奇妙的事,不僅將要脫離亞述的威脅(31:8-9),還有百姓回轉神大光的日子將到(30:2631:6-7)。在此,以賽亞進一步描述神的榮耀和祂的奇妙事工,從艱難(亞述)的背後照出希望的光芒,成為受苦百姓信靠的支柱。
未來公義之君的統治是以真理為根基的(憑公義行政,32:1),能提供保障(避風所、隱密處,2節),百姓的生命將會改變──眼得見、耳領受、心瞭解、舌溝通(3-4節),社會次序重整──不再有愚頑(抵擋神)、錯謬(偏離正道)、吝嗇(自我中心)、惡計(強暴犯罪)(5-8節)。這是在31:6-7節中悔改呼召的結果──人的回轉、主的更新、社會價值觀的翻轉,愚頑人(fool)不再被稱為高明(noble),吝嗇人(scoundrel)不再被稱為尊貴(honorable)。
先知接著提出聽從的呼召,以猶大國安逸無慮的女子為代表,呼籲百姓不要安於現實、自滿自足,要看到真正的安穩從何而來。平安的新社會來自澆灌的聖靈(32:15)生命將會改變(15節上),環境將會改變(15節下),將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觀(16節),社會將有和平安定的新景象(17-18節)。平安(shalom)是全地的特色──與神和好、與人和諧、環境豐足。
以賽亞在本章結束的時候,以樹木被冰雹打倒的描述呼召讀者作抉擇:悔改聽從的人將會有福!(對照前文3023-26)這整章也可以應用在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上──1-8節彷彿是我們蒙召悔改、有了新的主;然而信主久了或自認已經得到救恩,就開始在靈命上怠惰。今日我們已經活在恩典的世代下,並知道主耶穌贏得最終的勝利,因此我們很容易視應許和盼望為理所當然,像經文中那些安逸的婦人(9-14節)。但是我們應該儆醒,以賽亞提醒我們,安逸的心態就使「荊棘和蒺藜長在我百姓的地上」,使得宮殿無人、城被離棄。成聖的過程(15-20節)是緊緊跟隨聖靈的引領,唯有如此,我們生命的曠野才能變成肥田(參:約翰福音中主耶穌所說葡萄樹和枝子的比喻),藉由聖靈來塑造我們屬神的品格──公平、公義、平安、平穩。 “The covernant was meant to be fulfilled first in Christ for us, then by the Holy Spirit through us.” – F. B. Meyer

6. 禍哉毀滅人的(33章)
光明的色彩隨著每一個「禍哉」越來越濃。神的百姓在每日受強權威脅中掙扎、在充滿的絕望的氣氛中求生,但是「現在」(10節)神要起來開始祂的作為,局勢將要逆轉──毀滅人的將在一瞬間被毀滅,神的百姓(錫安)將要被保全。
在彎曲的世代中,以禱告仰望並等候(信靠的同義字)神的作為,是神真子民的標記,他們是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的人6節)。那是他們每日生活的力量(膀臂)和拯救的來源,因為他們深信神必將行動、祂必然興起。(對照:賽30:15-17
這一章的重點在於「耶和華被尊榮」,信靠是出於對神屬性的認識並高舉祂,而不是高舉自己的智謀或能力。7節的「看哪」描繪依靠自己的後果,「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神是全地的君王,祂審判是為了修復將萬物更新回原本的次序,祂是萬有的創造主,所以祂給我們的指示(律法)是製造者的手冊,唯有遵行才能達成我們被造的本位。唯有當神被高舉,被造的世界才能有公義和公平,才能有平安和安穩,祂自己要成為他們的根基和供應(6節),世上的強權要在祂面前完全崩潰瓦解(11-12節)。
13-24節中,先知帶我們進入那新的錫安,他在前面(5-6節)已經作了基本的描述,現在進一步闡明其中的子民和君王,這裡包含了歷史性和末世性、現實的和屬靈的。這段以20節所說的平安的城為中心,以賽亞提出君王的同在與子民的景況。
神的榮美──在神的自我啓示中普世之人認識並承認神的大能(13節),祂施行審判(1422節),祂永不動搖、持久供應(1623節),榮美和全權(1721節),完全更新(18-1924節)。
人的生命──明白罪的嚴重性(14節),在神的律法之下顯然無法自救(22節)。他們的拯救來自神(22-24節,靈得醫治、罪得赦免),城內居民的條件就是以神為磐石的人(16節),進而顯出神的道德屬性在生命上的轉化(15節)。他們得以與神面對面相見(1721節),並享有祂的平安穩妥(2023節)。

《第三十四章至三十五章》
34-35章可以說是對「要信靠列國嗎?」這個主題的總結。如24-27章,以賽亞將焦點從當代拉遠到未來和末世。33 章中提及拯救和審判的主題,並帶入一個普世的場景,接著34章延續這個普世的宣告,在此闡明審判出於神。33章呼召人來認識罪、神公義的標準、並贖罪的恩典。但是人若依然不悔改輕視神,神的審判必至。神的審判是出於祂聖潔的屬性──對罪的恨惡和對罪人的拯救,宇宙和其間一切所有的:環境、列國、個人,都包含在內。
30:25所言,這是「大行殺戮的日子」,神將滅盡(移除)所有的不義,重整萬有使其回到原本被造的次序,這是唯神有權柄執行的事。此處焦點從世界集中在以東,用「以東」來代表仇恨抵擋神的勢力(對照啓示錄中的巴比倫)。歷史中的以東一直以來都是神百姓的世仇,唯有大衛曾制服過以東(撒下8:14)。當那位「大衛王」來的時候,祂也將要征服仇敵以東。神的審判將是全面的、徹底的、可怕的、永久的。原本肥沃的土地要變得荒涼,這是人選擇不信靠神、自高狂傲的必然結果。
34章最後呼召讀者要留心儆醒,因為神的審判必然來臨,神的書印證祂話語的準確性和必然性。歷史、世界、時間都必走向一個終點,那是神一直以來所啓示的末世終結。然而審判和毀滅始終不是神最後的心意,拯救和修復才是。
35章顯出神成就救贖事工的景象,這是終極的出埃及。第一次出埃及後所處的曠野和乾旱,如今得到神聖靈的澆灌滋潤而欣欣向榮,朝聖者在其中快樂歡呼並看到神的榮耀。朝聖的路程專為信徒(贖民)而設,是一條清楚的救恩大道,是一條通往聖潔神那裡的道路。神的大能將成為他們力量的來源:軟弱之人得醫治並在乾旱中有活水。一切豐盛喜樂的源頭就是神本身。
3435章在信靠的主題上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人選擇離棄神自救的結果就是滅亡;而選擇信靠等候神的人將踏上得贖的大道回到永恆的錫安。這正是出埃及的救贖目的,「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指出神主動施恩、行動,祂來(興起)。同時在信靠的主題上也由這個對比帶出人的選擇和對神的回應:你要選擇留在曠野和乾旱之地;還是要讓神 將你的沙漠變成綠洲?
本章形容救恩的實況:有救贖的大道(聖路),新的世界(荒蕪變榮美),新的生命(看見、聽見、歌頌)、,神的親自引領與供應(報仇、報應),新的環境(原本的污穢、危險都不見了),新的住處(錫安)。給「神是列國主宰的主題劃上高潮式的結尾,並給人帶來無上的盼望與鼓勵。

信靠的功課
7-12
13-35
36-39
亞哈斯-
不信
13-23 章:不要相信列國
希西家-
信靠,但是
24-27 章:神在歷史中掌權
28-33 章:禍哉,那些不等候信靠的人
34-35 章:是否選擇信靠神──禍福自取

“Redemption is a journey, is a walk with God. 
Redemption is not a thing, is a relationship, is to share His holy characters.” – J. Oswal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