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I:第 1 到 12章
以賽亞書是先知書中最大的一本,有「小聖經」之稱,全書有 66 卷,前面 39 卷有歷史指標與背景,有如聖經中的舊約,論及神的警告與責備,預言選民被擄,並周遭列國的滅亡,多審判信息。後面
27 卷有如新約,由曠野人聲開始,彷彿施洗約翰的呼聲為主開路,最後有對新天新地的隱喻,正如新約的啓示錄;論及神的應許與恩典,預言選民將要得到的安慰,拯救,與榮耀,多安慰信息。但其實審判與救恩的信息,是在整本書中交替出現。
以賽亞書是舊約聖經裡,對於彌賽亞和祂的國度預言地最詳細的一本書,是舊約聖經裡的福音書,是新約聖經被引用最多的一本先知書(超過所有先知書的總和),有人稱以賽亞書是第五本福音書。因此以賽亞又被稱為「彌賽亞先知」或稱為「福音的先知」。
以賽亞 Isaiah 是南國猶大人,希伯來原文名字是由兩個字母合成
Ysha’yah ,意為「耶和華為救恩」或「耶和華拯救」。先知自報家世時說是亞摩斯
Amoz的兒子,猶太人認為亞摩斯是猶大王亞瑪謝 Amazieh的兄弟,那麼以賽亞就是猶大王烏西雅Uzziah的堂兄弟。他因為出生皇室,學問淵博,文采出眾,辭彙豐富。以賽亞書詩體對稱,交叉平行之美,實為文學巨著。
以賽亞書一開始,提到猶大國的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四個王,第六章又提到他是在烏西雅王崩的時後蒙召,所以他事奉的時間應是
740-687 BC。同期的先知有同為對南國猶大的彌迦(彌迦的事奉比以賽亞略晚一點),和對北國以色列的阿摩司與何西阿。
以賽亞歷經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三個王朝,忠心事奉長達六十年之久。 他兩個兒子都被神取了怪名字: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8:1-3,Maher Shalal hash Baz,擄掠將至),施亞雅述(7:3,Shear Jashub 餘民回歸 ),來顯示神的作為。照猶太人傳統說法,以賽亞後來因不拜瑪拿西所設的偶像,殉道被鋸死。(參看:來
11:37)以賽亞不只是寫了先知書,還是歷史學家;歷代志下記錄他寫烏西雅王的生平(代下
26:22) ,可是以賽亞書中沒有講到烏西雅王的事,所以應該是一本已經失傳的歷史書。
時代背景:內憂外患
以賽亞事奉的時期(主前8世紀),以色列民一直是在亞述的威脅下,北國以色列幾乎亡國,南國猶大也很虛弱、還在苟延殘喘。在政治上有過兩次危機,一次是在
734 BC 亞哈斯為王時,面臨大馬色(亞蘭)與以色列(以法蓮)聯軍圍攻耶路撒冷(王下 16:7),亞哈斯向亞述稱臣求援,淪為亞述的附庸,這是以賽亞書的第七章。第二次是
701 BC 希西家在位時,亞述王西拿基立圍攻耶路撒冷(王下 19:8-37),這是以賽亞書 36-39
章的背景。以賽亞事奉期間,目睹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722 BC),希西家也曾向亞述進貢(王下
18:14-16),人民生活在敵人威脅下沒有保障;可是社會貧富不均,富商與權貴仍在享樂安逸。
百姓當時在信仰上,早就離開了救贖他們的耶和華神,偶像眾多,宗教墮落。亞哈斯為了討好亞述,造新壇燒香,拜外邦假神。(王下
16:10-18,代下
28:20-25)雖然希西家作王時,改革中興,清除異教敬拜,但是民心已腐,徒有形式,沒有真正的悔改。
就在這樣動盪戰亂的時代,神藉著以賽亞啟示祂是萬軍的耶和華(書中出現 59 次),是以色列的聖者(27
次),彰顯祂的大能與權柄,聖潔公義的屬性,帶出神永遠計劃的經綸。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神要祂的子民有信心,謹守真道,盼望救恩。以賽亞超脫時空,眺望遠處,看見以色列的被擄回歸,列國的政治變化,幾百年後的救世主誕生受死,神的救恩普及萬民,直到末世的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城,神的名得到至高永遠的榮耀。以賽亞書帶出神從創世以來永遠不變的心意與救贖,神的審判是全地的,神的救恩也是給萬民的。耶穌基督的誕生,成就了以賽亞書彌賽亞的預言;同期的先知彌迦,也預言耶穌將要降生於伯利恆。
分裂的國度
|
||
國家
|
北國
– 以色列
|
南國
– 猶大
|
年代
|
933 – 722 BC (亡於亞述)
|
933 – 586 BC (亡於巴比倫)
|
國王
|
耶羅波安Jeroboam - 何細亞Hoshea
|
羅波安Rehoboam - 西底家Zedekiah
|
首都
|
撒瑪利亞Samaria
|
耶路撒冷Jerusalem
|
支派
|
||
先知
|
阿摩司 Amos
(“Burden
bearer” , 792-755BC)
何西阿 Hosea
(“Salvation”
, 750-715BC)
|
以賽亞 Isaiah
(“The
Lord saves” , 740-686BC)
彌迦 Micah
(“Who is
like Jehovah” , 737-690BC)
|
信仰
|
敬拜巴力,金牛犢
|
敬拜神,但摻雜包容偶像的混合主義
|
文采雋永
以賽亞全書幾乎都是用詩歌體裁寫成,常有交差平行的對稱; 其中有小部份對於史實的記載(7章,36-39章)是以散文的方式所寫。在 1:21-26
稱之為第一首錫安之歌,就是交差平行的例子:
A 敗壞的城市 (21a,變成妓女)
B 現在的光景(21b,兇手居住)
C 不潔淨(22,渣滓)
D
領袖( 23,長官悖逆)
E 耶和華( 24a,以色列的大能者)
D’
領袖(24b,敵人報仇)
C’
潔淨(25,煉盡雜質)
B’
原來的光景(26a,復還審判)
A’
忠信的城市(26b,公義之城)
以賽亞書中的交差平行對稱的詩句,層出不窮,有時是幾節一段,有時是幾章一段。這種對稱的寫法,重點要以對比帶出其中心思想,就是最中間的那一句(或一段)。
A 神的子民(59:16-18,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
B 神的榮光來到(60
章)
C 基督的救贖(61 章-醫好傷心的人,被擄的釋放,被囚出監牢)
B’ 神的榮耀彰顯(62
章)
A’ 神的仇敵(63:1-6,發烈怒將他們踐踏)
地上的錫安
(1-39 章)
|
抽象的錫安(40-66 章)
|
||||
向當代的人說話
|
向未來的人說話
|
||||
1-6
|
7
|
8-35
|
36-39
|
40-55
|
56-66
|
詩歌
|
散文
|
詩歌
|
散文
|
詩歌
|
詩歌
|
其中兩段散文部份,就是記載兩段史實。7章講到亞哈斯作王時,亞蘭(敘利亞)與以色列聯軍的危機;36-39章記錄希西家為王時,亞述兵臨城下的危機。兩段前後比較君王和百姓在兩次危機中的信心;兩次都在「水溝頭,漂布地」(7:3,36:1),兩次神都藉先知安慰君王「不要膽怯懼怕」(7:4,37:6)。結果亞哈斯不聽以賽亞的勸誡,差遣使者去向亞述求救(王下
16:7-18)。亞哈斯的外交政策,影響猶大國的屬靈光景,種下日後滅亡的惡果,「這亞哈斯王在急難的時候,越發得罪耶和華。 他祭祀攻擊他的大馬色之神說,因為亞蘭王的神幫助他們,我也獻祭與他,他好幫助我;但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眾人敗亡了…」(代下 28:19-25)
希西家則在急難時信靠神,「你們當剛強壯膽,不要因亞述王和跟隨他的大軍恐懼,驚慌,因為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大。 與他們同在的是肉臂,與我們同在的是耶和華我們的神,他必幫助我們,為我們爭戰。百姓就靠猶大王希西家的話,安然無懼了。」(代下
32:7-8)結果神差遣使者進亞述營中,殺盡勇士將帥,亞述王西拿基立回到本國,被他兒子殺了。(王下
19:34-37,代下
32:20-23)
以賽亞書的思緒在時空跳來跳去,比較難懂;整本書可能是他在年老時經過編輯而成,看似分成三部分,但全書前後連貫,從現今到永恆,一氣呵成。
以賽亞書首尾呼應
|
||
園子 (garden)
|
1:30
|
65:3,66:17
|
懲罰審判的火 (spark, fire, burn)
|
1:31
|
65:5,66:15,16
|
揀選 (chosen)
|
1:29
|
65:12,66:3,4
|
報應 (avenge)
|
1:24
|
66:13,14
|
離棄耶和華的 (forsake)
|
1:28
|
65:11
|
不滅的火 (no one to quench the fire)
|
1:31
|
66:24
|
以賽亞書中的耶和華:
1.
萬軍之耶和華(The Lord of hosts):書中出現有 59 次之多。闡明神至上的權柄,是天軍的統帥,高過一切君王。
2.
以色列的聖者(The Holy One of Israel):書中出現有 27次之多。表明神聖潔的屬性。
3.
以色列的大能者(The Mighty One of Israel):顯明神的能力。
4.
耶和華是拯救者:1-39 章針對被擄前的百姓,發出神必掌權拯救的信息。40-55章對被擄中的百姓,預言神預備古列將要使他們從被擄中釋放出來。56-66章對萬民,講述神的拯救是因神的公義,預言帶來拯救的彌賽亞是神的僕人。
5.
以色列的救贖主:神的救贖能使祂的百姓至終得勝,救贖的結果就是神得到完全的榮耀。
6.
耶和華為天父:彰顯神的慈愛與帶領。
7.
耶和華的靈:神的靈參與神的事工,帶出三位一體的概念。
以賽亞書的神學主題
以賽亞書的神學主題是神,祂是聖潔的、崇高的、大能的、掌權的、審判的、和施恩的。其中並列超越(God is above us,至高無上的)和臨在(God is among us,充滿全地、在錫安山上)兩個神學概念。書中用很多「認識」、「曉得」、「看哪」、「知道」等字眼,在黑暗的世代中呼籲百姓及世人要知道耶和華是獨一大能的真神。
神為以色列的聖者是以賽亞書的中心,神聖潔的屬性不只在於祂的獨一性,也顯在祂的美善上。作為神子民的以色列人,應該反映神聖潔的形像,然而他們自傲不信靠神反而去相信權能和偶像。神藉著先知不斷反覆地警告以民必然將臨的審判,是神使其潔淨的手段;而神拯救的終極目標是一個吸引萬國、有神同在、榮耀的錫安。這個拯救故事的高潮,在於神受苦的僕人的出現,祂是那位將要為世人受死成就救贖大工的彌賽亞,並將整個歷史推進到圓滿終極的新天新地。
此外以賽亞自己見聖潔神蒙召的經歷,是整本書中對以色列民作神「僕人」呼召的關鍵。這是一個對神「認識」的呼召、一個蒙恩的呼召、一個關係的呼召。至終由神自己成為受苦的僕人,祂向我們顯明僕人職分的本質,使我們因此也蒙恩成為神的僕人。
以賽亞書分段大綱
1.
一般共同的看法是前半段為39章,後半段為 27章(有如聖經的舊約與新約),又如以賽亞兩個兒子的名字-前半是審判和消滅(「擄掠將至」)而後半是安慰和盼望(「餘民歸回」),但在每個部分都有安慰和盼望:
1-39章
有歷史指標與背景
|
40-66章
抽象的錫安
|
1-12 -> 猶大
(7-12: 以馬內利之書)
|
40-48 -> 榮耀的更新, 耶和華是救贖主
(被擄歸回,真神 vs. 假神)
|
13-23 -> 列國
|
|
24-27 -> 啟示(小啟示錄)
|
49-55 -> 彌賽亞的國度
(僕人之歌,受苦的彌賽亞)
|
28-33- > 禍哉(以色列,猶大)
|
|
34-35 -> 以東(代表神的仇敵)
|
56-66 -> 預備進入新天新地
(信徒內在更新的生命)
|
36-39 -> 歷史(希西家)-散文
|
2. 也有學者們認為以賽亞書前後兩個部份是相互平行的,
1-33 章
|
34-66 章
|
猶大的毀滅與恢復(1-5)
|
樂園的失落與重獲 (34-35)
|
故事 (6-8)
|
故事 (36-39)
|
賜福與審判的執行者(9-12)
|
拯救與審判的執行者(40-45)
|
審判列國的預言(13-23)
|
審判巴比倫的預言 (46-48)
|
神子民的審判與拯救(24-27)
|
耶和華僕人的救贖(49-55)
|
斥責人道德的敗壞(28-31)
|
斥責人道德的敗壞(56-59)
|
猶大的回歸與大衛的國度(32-33)
|
信徒的朝聖與永恆的國度(60-66)
|
3. 若將以賽亞書以三部分來分段:
神的拯救
|
||
1-39 章
|
40-55 章
|
56-66章
|
公義的呼召
|
不配的恩典
|
未來的盼望
|
罪的刑罰
|
解決方案
|
應許與總結
|
審判消滅驕傲與悖逆
呼召信靠
|
神的僕人、永遠的君王
代贖的羔羊:完成救恩
|
地上餘民的歸回
天上的新天新地
|
或分成:
責備/警告
|
歷史
|
安慰/應許
|
|||||||||
1-35章
|
36-39章
|
40-66 章
|
|||||||||
責備猶大
|
責備列邦
|
責備猶大
|
亞述之患
|
巴比倫之憂
|
回歸
|
拯救
|
復興
|
||||
全書引言
:
猶大將遭審判
|
警誡與
預言
|
十一國
遭審判
|
預言猶大
將來
|
警告
猶大
現在
|
希
西
家
之
危
|
希
西
家
之
求
|
希
西
家
之
病
|
希
西
家
之
愚
|
以色列
之回歸
:
神是
以色列的救主
|
彌賽亞
之來臨
:
神是
外邦人的救主
|
將來
之榮耀
:
神是
以色列
的榮耀
|
1-6
|
7-12
|
13-23
|
24-27
|
28-35
|
36
|
37
|
38
|
39
|
40-48
|
49-57
|
58-66
|
信息
|
過渡歷史
|
預言
|
|||||||||
向著被擄之民而說
|
被擄之因
|
向著回歸之民而說
|
5. 以神的僕人來看:
1-12 章
|
以色列作為神僕人的職分
|
13-35 章
|
神是列國的主宰,看清值得信靠的對象
|
36-39 章
|
信靠的功課(歷史:亞述 或 神
)
|
40-55 章
|
對神僕人的呼召
|
56-66 章
|
神僕人的標誌 - 神的屬性
|
6. 以信心來看:
信靠神的呼召與挑戰
|
||
1-12 章
|
信心的錯置 - 以人為信心的對象
|
領袖、能人、軍事、政治
|
13-23 章
|
信心的錯置 - 以列國為信心的對象
|
列國都在神的權柄之下
|
24-27章
|
正確的信心 - 信靠掌權天地萬物的至高主
|
你們當倚靠耶和華直到永遠,因為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
|
28-33 章
|
信心的本質
|
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
34-35 章
|
信心的盼望
|
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
|
36-39 章
|
信心的功課 - 希西家
|
|
40-48 章
|
信心的警告 - 偶像不可信
|
你們究竟將誰比神,用什麼形像與神比較呢
|
49-55 章
|
正確的信心 - 信靠神受苦的僕人
|
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祂要擔當他們的罪孽
|
56-66 章
|
信心的得勝
|
被擄的得釋放,被囚得出監牢...看哪,我造新天新地…我的百姓快樂
|
「你們若是不信,必然不得立穩」
|
7. 以獨一神論來看:
耶和華的獨一與聖潔
|
||
定罪又呼召的神
|
以色列違約、偉大聖潔的神呼召回轉信靠神
|
1-12 章
|
消滅傲慢列國的神
|
人的歷史興衰都在神的權柄之下、神必勝過抵擋勢力
|
13-27章
|
保全餘民的神
|
真以色列人-包含外邦的新群體
|
28-39章
|
施行拯救的神 -神的僕人
|
受苦僕人將完成救贖、所有的約都要實現成全
|
40-55章
|
創造新天新地的神
|
等候神榮耀的新群體的持守、將視角推到永恆
|
56-66 章
|
分段
審判與救恩(1-12)
耶和華的日子將臨到萬國(13-23)
復興的盼望 (小啟示錄)(24-27)
審判與救恩(28-35)
歷史插曲: 希西家Hezekiah(36-39)
以色列榮耀的更新(40-48)
榮耀的神國(49-55)
預備進入新天新地(56-66)
1-12 選民
|
13-23 列國 (外邦人)
|
24-27 小啟示錄
|
||||
1-5
|
6
|
7-12
|
13-23:12
|
23:13-18
|
「到那日」
|
27:12-13
|
責備猶大
|
蒙召
|
以馬內利
|
19:18-25埃及蒙救 三國一律
|
眷顧推羅
|
24:21-23,
25:6-8, 26:16-19
|
大河小河進迦南
|
責備
|
à
|
安慰
|
責備
|
安慰
|
責備
|
安慰
|
以賽亞 1-5 章
| ||||
1
責備,安慰
|
2:2
地上的錫安
|
2:3-4:5
審判
|
4:6
抽象的錫安
|
5: 葡萄園
定罪,禍哉
|
↳錫安之歌 (首尾呼應)↲
|
Section
I:第 1 到 12章
以賽亞書的第一個大段落到十二章為止,以強烈的審判開始,以救恩的頌歌為結語,形成了第一個循環的信息。以賽亞將自己蒙召的事記錄在第六章(與其他先知不同),這樣的安排就好像一個三面的展示板,右邊是嚴厲的斥責,左邊是以馬內利的安慰,中間是藉著蒙召的異象講神的聖潔、榮耀、赦免、審判、救贖,是整本書的核心信息。
以賽亞在六章中用三疊聖哉,來形容以色列的聖者。神的聖潔對比人的墮落,正是神審判與救贖的理由。神的聖潔不能容忍人的不義,而人的罪惡則將由代贖的僕人(耶穌基督)來完成。整本書在審判(責備)與救贖(安慰)的信息中交互循環,像水面波紋的漣漪(ripple effect),一層一層的擴大。
第1-5 章
第一章是全書的引言,主要包含兩個密切相連的主題:暴露猶大的罪惡(社會敗壞、欺凌弱者),譴責猶大的背道(不認神、假宗教敬虔);神必要使猶大經過戰火的煉淨除渣過程,之後存留微光的盼望和恩典,而錫安至終要恢復成公義的城。第一章已呈現出審判和復興的循環信息。第二章延續光明的盼望,指出錫安將來要成為世界的中心、萬國流歸之處,帶出末世的景象和外邦皈依的。但是審判的信息仍是主軸,耶路撒冷必須被潔淨,才能在神的光中行走。所以先知責備百姓不尊崇耶和華卻崇拜偶像、不倚靠神卻倚靠人的勢力和權術,因此神必追討審判。煉淨過程雖然痛苦,但是藉著審判刑罰,神要帶來救贖,第四章描繪出被潔淨的錫安有神在人間同住的盼望。第五章用葡萄園的比喻描繪出神對百姓的慈愛,更凸顯百姓的悖逆敗壞及神審判的必要性。以列出罪狀和「有禍」為控訴立場,接著是將臨的戰爭和滅亡的刑罰。
《第一章》
以賽亞1:1說明了四件事:作者(以賽亞),受誰差遣(神的默示),關切的對象(猶大國和耶路撒冷),啓示形成的時間(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約740-685BC)。
以賽亞書1:2一開始就用法庭控述(希伯來字 rib)的語法,來呼召百姓來「聽耶和華的話」。天與地都像是證人被召,來聽以色列人被控訴的罪。這種法庭的情景是先知文學中常用的手法,用以強調神的公義,同時提供申辯(18節)與上訴(17節)的機會。摩西在申命記三十一章結尾(申31:27-29)和三十二章中,也是以呼天喚地見證以色列人的不是,就是他們悖逆忘恩,違反了與神所立的約。
這裡以「不認識」、「離棄」、「藐視」、「生疏」等字來形容以色列百姓的問題。認識不只是理性上的認知,而是一種親密的個人關係(同一個字在創4:1被譯為同房)。以色列民不僅在知識上認識神,他們更有在出埃及和西乃山上的與神相交,並在神的約中經歷神。不承認神、不認識神是出自意願的違抗神的權柄,是信仰和關係上的問題。這些背約的態度使得他們遠離神(退步),即使受到肉身受罰(1:5-6)、田地荒涼(1:7)、國土被侵(1:7-8)還是死性不改。
從內容看來,這可能是在一個節慶的時候,有長官百姓聚集和獻上許多的祭物。然而這些宗教行為都是虛浮的表面功夫,骨子裡卻有如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深重(若非神的憐憫,早就應該滅亡了)。這些儀式本是反映內心與神關係的表徵,其最終目標是親近神、來到神面前、與祂相交。然而他們假冒為善的遵循宗教儀式(聚會、禱告),心中卻是離棄神,生命中過著違背聖潔神的生活(犯罪、行惡、敗壞)。
在責備的控訴之後,神以內心的敬虔勝過宗教的敬虔發出呼召,要百姓真心悔改(洗濯自潔)重生過聖潔的生活。1:16-17節就是誡命的總和:愛神、愛人。神提出救恩的邀請(赦免潔淨),並發出審判的警告。審判並非神的最終目的,審判是為帶來潔淨和救贖。神將對子民(錫安)進行「煉盡」「除淨」的工作,使得歸正的人得以因公義而蒙救贖。
1:21-26節中有一個交叉平行,是第一首錫安之歌:
A 敗壞的城市(21a,妓女代表屬靈淫亂)
B
先前的光景(21b,有神的公平公義)
C
不潔淨(22,欺騙壓榨)
D
領袖(23,腐敗、貪婪、自私、欺凌、不公)
E 耶和華以色列的大能者(24a)
D'
領袖(24b, 打敗仇敵)
C'
潔淨(25,除渣滓、淨雜質)
B'
先前的光景(26a,審判官、謀士)
A'
忠信的城市(26b,公義、忠信)
先知的信息常常包含四個要點:第一是責備百姓的罪,第二是宣告審判,第三是呼召他們悔改,第四是語言復興,這是先知信息的綱要。以賽亞書中雖然充滿責備和宣告,但始終就是指向救恩的道路,也指向神未來的作為。神在救恩裡至終要完成那個復興的工作,祂的子民不僅從罪中被拯救,還要生命被轉化,恢復到神所預備的榮耀裡。這就是1:25-27裡所表達的真理,神煉盡除淨子民使之因信靠公義(神)而蒙救贖,還要復還原先的身份(因信稱義)。
本章末了將不信靠神之人的下場,與前述的榮耀光景作了一個比較。其中「橡樹」「園子」可能都與拜偶像有關,代表神離棄創造萬物的源頭,而去依附那看似有能力(樹被用來代表有能力者)的被造之物,至終的結果就是無用、無能、被燒毀,這裡的對比是顯出神才是那以色列的「大能者」。
《第二章至四章一節》
延續第一章的責備是為帶出復興的盼望,神要煉淨錫安, 使她再次成為「公義的城, 忠貞的城」 , 接著第二章就指出錫安將要成為世界的中心,萬國流歸之處。在此薄如絲縷的盼望中,審判的信息仍是基調。耶路撒冷必需洗滌乾淨,才能在神的光中行走,所以先知責備百姓不尊崇神,卻崇拜偶像;不依靠神,反而依靠人的勢力與權術。
在第二章到第四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大的交叉平行,是第二首錫安之歌:
A 理想的錫安(2:2-4)
B 現實的情況-宗教(2:5-11)
C 惟耶和華被尊崇(2:17-22)
B'
現實的情況-社會(3:1-4:1)
A'
末日的錫安(4:2-6)
從對公義之城的理想,回到現實的當今(以色列的悖逆、虛偽、不公),經過審判與潔淨,再回到未來的理想。這是以賽亞書的一大特色和主題,在現今和未來、現實和理想之間比較。而所有這些都是神偉大獨一性的見證,全地都要認識祂並唯有耶和華要被尊榮。許多經文都對將來有一天萬民將接受神的話,抱有一線希望。根據但以理書,甚至摧毀耶路撒冷的尼布甲尼撒王都會悔改敬拜神(但 4:34-37)。波斯王古列也要承認耶和華的權柄(代下 36:23)。瑪拉基書 1:11 將這觀念推至更廣「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
古代宗教認為高山是神的居所,以賽亞在此斷言神的高山要堅立世上、超越高山、吸引萬民、統管列邦。(參:撒迦利亞書 14:9、16)以賽亞在二章一開始又提到自己的身分和神的默示(這出現在第一、二和十三章的開頭),被認為是一段宣召的開始或證明此文作者的身分(參:同時期先知的彌迦書 4:1-4)。這裡說到錫安必然要得的榮耀,一方面強調雅各家(以色列餘民、教會)命定的確信,另一方面激勵以色列作為吸引萬國來歸的器皿的身分。在理想的錫安裡,萬國要來認識敬拜神,學習祂的教訓(torah)。一方面學習教訓是為了活出來(行走);另一方面,唯有來到祂面前,才能領會教導。這個異象是為了呼召人回到唯一的道路,回到美善的源頭。
既然錫安是那萬國來朝拜真神的地方,作為神選民來帶出這個祝福以色列民應該是什麼景況呢?接著以賽亞形容現實社會中人的悖逆神和倚靠自己驕傲的愚蠢。這裡又有整個段落的交叉平行,要帶出「高傲必降為卑、唯獨主被尊榮」的信息:
A 偶像(2:6-11)
B 高傲被降卑(2:12-17)
A' 偶像(2:18-22)
當時猶大國內充滿了外邦的迷信(見兆、占卜、擊掌…)、宗教混合(參:詩 106:35-36)、聚斂財富、擴張軍事、崇拜偶像,人用自恃的力量來求得生活和政治的安穩。這裡的關鍵字是「驕傲」,這是人離開神的起點(高傲、狂傲、驕傲狂妄),忘記自己被造的本位。當人高舉自己的時候,必然使自己蒙羞,2:12-17 間也有一個交叉平行:
A 耶和華必有一日, 所有狂傲的都要降卑 (2:12
B
樹木的表徵 (2:13)
C 山嶺的表徵 (2:14)
C’
堡壘的表徵 (2:15)
B’
船的表徵 (2:16)
A’ 在那日, 唯獨耶和華被高舉 (2:17)
利巴嫩的香柏樹(cedar,參:結31:3)極其高大、樹尖直入雲中;巴珊的橡樹(oak,參:結27:6)代表高大有力;他施船隻載滿金銀奇物(參:王上10:22);高臺、堅固城牆是人工所蓋的堅固建築;這些都是形容他們所驕傲誇耀之物。有一日神的審判臨到,一切自高自大之人所信靠的,所誇口的事物,都要在審判過程中被擊碎:自然界、人手所作的、最後是人本身。審判一字(mišpāṭ)本意為回復到應有的次序,也就是神的作為使世界回到原來被造時的次序:唯有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配得榮耀。
宗教信仰上的妥協,也反映在社會道德上,這正是「與世俗為友」「與神為敵」的必然結果。人若高舉領袖追隨依賴他們來解決問題,那麼他們在被高舉中必然失敗,因為「自高的必降為卑」。他們的敗壞顯在虛有其表的不義、不公、貪婪、壓榨等行為上。當神除去那些他們原先依靠誇耀的東西,就要敗落成物資的缺乏和領袖的無能與降卑,並促使國家走向滅亡。
以賽亞用女人來形容愛慕虛榮、誇耀美麗的以色列。曾在近東的古墓寶藏、埃及的圖騰以及在現代阿拉伯部落的婦女古物中找到這些物件的圖片, 在一些有關舊約時代的參考書也可以看到。月牙圈是一些新月狀的金屬飾物;香盒不一定是裝香料,可能是指一些裝個人特別物件的小匣子,新英譯本作「小飾盒」 (lockets),但並沒有古代的例證;符囊(amulet)用來放迷信的護身符。這些裝飾品的來源, 不論是否與邪術或異教關連, 都加添了耶路撒冷受外來奢侈影響、混合宗教、自以為是、以物品來滿足自己的醜態。
然而神的審判必到,耶路撒冷將被奪去她所倚靠的而成為蒙羞困窘的女人。「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哀1:1)那些婦女所代表的耶路撒冷現已變成寡婦, 不計一切地尋求庇護(賽4:1)。這悲哀的一節把我們帶至耶路撒冷前途的谷底,而亦在此點,她才找到希望。
《第四章二節至五章末尾》
4:2 重新回到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至高盼望。這段對比的經文以「到那日」向未來眺望, 平衡了2:6-4:1的審判信息。不論歷史如何前進,錫安山上將要屹立一座新城,是由耶和華潔淨與保護的。猶太人在徹底失敗之後, 仍然可以有照耀輝煌的盼望。神審判的最終目的不是毀滅,而是煉淨、救贖、和歸回原來應有的次序。
這個論到未來的第二個異象,從某方而看,和先前那個(2:2-4)有所不同。這個異象是針對餘民的,他們是審判過程中剩下的。「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是神的方法使百姓得以潔淨,潔淨(purging)的過程將會是十分痛苦,但藉著審判,神要帶給我們救贖,使我們成為聖潔神的國度(參:出19:5-6,申28:9-10)。接著的經文(4:5-6)描述那是一次重新的出埃及:日間有雲柱,晚間有火柱引導,百姓可以再次有神的同在。
這裡列出子民的三重祝福:1. 是物質上的豐富(4:2), 2. 是身分和道德上的潔淨 (4:3-4), 稱為聖、記在生命冊上,3. 是耶和華大能的護庇與同在(4:5-6)。這裡看到神大愛的救贖大工從亙古到今時始終不變,神的最終目的是「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啓21:3)
以賽亞 1-5 章
|
||||
1:1-30
責備/安慰
|
2:1-5
激勵
盼望
|
2:6-4:1
審判
|
4:2-6
復興
盼望
|
5:1-30
定罪/禍哉
|
悖逆兒女
|
↳終極的使命 復興的景況↲
|
野葡萄樹
|
第五章以葡萄園之歌(1-7節交叉平行),闡明神的心意與人的墮落。這葡萄園之歌與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5
章的「真葡萄樹」的比喻,前後呼應。聖經中常用葡萄樹(當地的主要作物)來代表神的子民以色列,是神細心耕種栽培的。然而依循前文的思路,好葡萄園(四章)竟結出野葡萄(以色列效法外邦風俗)以賽亞再次描繪那個對比,並仍帶著審判和審判之必要性的思維。他的譴責可分成三部分:控訴之歌(5:1-7),臨到的災難(5:8-24),審判的工具 (5:25-30)。
第一、二節中的「我」是以賽亞,「他」是耶和華神,在第三節以後變成神自己的控訴,那裡所指的「我」是神,這種轉換可以看出先知代表神的身分和感傷。此處用到幾個動詞:刨、挖、撿、丟、栽、種、蓋、鑿,表示園主的悉心照料、用心栽種。這裡有一個交叉平行,來形容神的葡萄園的景象:
A 葡萄園的建立 (1,本來肥美的環境)
B
葡萄園的耕耘 (2a,神用心栽種)
C
盼望落空 (2b,結果結出不稱的生命)
C’
請求評理 「現在」(3-4,迫使百姓面對自己的罪)
B’
葡萄園的廢耕 (5-6,神不再遮蔽,參四章5-6)
A’
葡萄園的景況 (7,違背神的心意)
這段以一個法庭控訴的方式表達,迫使百姓的良知定自己的罪,第三、四節是供訴,接著第五、六節是審判,第七節等於是一個總結,擺明了說出猶大人無可推諉的罪行。以賽亞是一流的文學巨匠,第七節中的對比文辭甚至押韻,「祂指望的是公平(mišpāṭ),誰知倒有暴虐(miśpāḥ);指望的是公義(ṣeḏāqā),誰知倒有冤聲(ṣe ‘ākā)」。
接下來的一段(8-23節)包含了六個「禍哉」(woes,不是幸災樂禍的意思,而是哀嘆惋惜的口氣):
單顧自己者 (8-10,greed)
-描繪出那些獨佔者的貪婪、自私,給百姓所帶來地不出產的後果
(參:王上 21,箴 22:28,23:10-11)
酗酒無知者(11-12,Indulgence)
-針對那些官長放蕩奢華的生活 (「無知」:不敬畏神,參:箴 9:10)
假冒為善者(18,Deceit)
-虛偽,假裝敬虔(參:結 12:24)
顛倒是非者(20,Immoral)
-針對道德上的混亂,不辨是非(參:箴 17:15)
自以為是者(21,Pride)
-人自以為聰明、通達,實際上卻是愚昧的(參:箴 3:7)
(也有人將上述三點歸納為:自高嘲笑神的人-他們褻瀆神,歪曲真理,並自以為是)
受賄不公者(22-23,Injustice)
- 曲解公義的執政官完全為賄賂所腐化,公義的原則已經蕩然無存(參:賽 56:9-12)
13-17節中的「所以」「故此」表明了那些不義行為的後果:無知、被擄、飢餓乾渴、被陰間吞噬、降卑、荒場、吃盡。接著5:24下半先知轉向明確的審判宣告,他先描述耶和華的憤怒,因為百姓藐視神的訓誨和言語(不聽祂的話是因為不信),所以神出手攻擊,這裡的「祂的手仍伸不縮」在後面9、10章再次出現。他接著描寫將臨到的戰爭,這裏是指亞述國的入侵。「發絲聲」 象徵神命令亞述大軍的權柄,這正如人毫不費力地召喚他的狗。表示神無上的權柄,整個世界無論何事,都在祂的掌握之中,萬國都在祂的籌帷之中。最後用三個形象來描述猶大國逼近的命運:獅子的吼叫,海浪的嘯聲,黑暗的天空。(摩 3:12,耶 51:38,亞 11:3)
「雖然如此, 他的怒氣還未轉消, 他的手仍伸不縮」
|
||
1-5章
|
6章
|
7-12章
|
5:25
|
聖潔神
|
9:12、17、21,10:4
|
以色列人一直未能實現她作為聖潔國度的使命,充滿了離棄神、拜偶像、自傲、不公等問題,他們違反神的聖約、頑強悖逆,因此審判與責罰必隨之而來。本章最後的兩次「所以」強調神懲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神要藉著敵人的手向以色列人施行潔淨,使他們的污穢洗盡,而成為榮耀的錫安。
第 6 章
以賽亞將自己蒙召時所見的異象放在第6章,有其特別的深意。這不是按照時間先後次序敘述,而是照著神學的意義編排。先知在1-5章中已經宣告猶大的罪惡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又彰顯未來的錫安要成為萬國敬拜中心的微弱盼望,那麼如何從現狀(野葡萄)到那時(榮耀成聖)呢?六章這裡所描述的不只是一個異象,而是要帶出一個信息。先知以自己蒙召的經歷來解答上述問題──唯有信靠聖潔施拯救的神,並以僕人的呼召(servanthood)帶出最偉大的僕人主耶穌基督(之後有四首僕人之歌)和我們每個(罪得赦免)人作僕人事奉的心志。
以賽亞在此列出「烏西雅王崩的那年」的時間,有他重大的意義。烏西雅(亞撒利雅)崩(參:代下26:1-23)是歷史的分水嶺,之前安逸平順的生活轉眼將過,亞述(提革拉毗列色)即將來攻(王下15:29),猶大國民過去對有強能君王的倚靠,馬上要面臨危機。這個時候以賽亞見到那位真正的「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先知要我們的目光看對焦點──那位真正掌管時間、空間、生命的主。
本章所呈現的,是一位大而可畏、又有恩典的神;祂被稱為主、萬軍之耶和華、大君王。這位神不僅聖潔而榮耀,且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作王,將要審判全地、施行煉盡除渣,並建立祂榮耀的國度。以賽亞6:1 和之後的57:15前後呼應,彰顯「至高」(high & lifted)神的無上權柄,並以「衣裳垂下遮滿聖殿」來描繪神的超越性。
以賽亞書
|
但以理書
|
|||
異象的日期報告
|
6:1
|
猶大烏西雅王崩
|
7:1, 9:1
|
伯沙撒,大利烏
|
寶座與坐寶座者
|
6:1
|
主衣裳垂下遮滿聖殿
|
7:9
|
潔白如雪,火焰寶座
|
天使環繞侍候
|
6:2
|
撒拉弗侍立
|
7:10
|
千千萬萬
|
先知認罪
|
6:5
|
嘴唇不潔
|
7:15, 9:20
|
靈裡愁煩,禱告認罪
|
天使飛來
|
6:6
|
撒拉弗
|
9:21
|
加百列
|
天使與先知
|
6:6-7
|
用炭沾口除罪
|
9:22
|
加給智慧
|
關於讓百姓明白的信息
|
6:9-13
|
回轉得救
|
9:24-27
|
重建聖城
|
三疊(在希伯來文代表最高級)「聖哉」和撒拉弗(火熱)的頌讚,彰顯了神的至聖(otherness,獨一)、祂的超越(above us,萬軍)和祂的同在(among us,充滿全地)。神的榮耀是祂屬性的全部,不因人的敗壞而晦暗,直逼內心的大光,使得以賽亞立即看到自己的不潔(而非渺小)。正如彼得在加利利湖邊看到耶穌基督的榮光時,不禁俯伏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4-8)
到此我們看到(1)休要倚靠世人(烏西雅崩),(2)神的崇高和聖潔,(3)人的敗壞與不潔。然而當我們的目光轉向神,看到我們自己的罪時,神拯救的恩典立即臨到。這個「炭火」的除罪潔淨、煉盡、轉化人,預備人來事奉神。同樣猶大國也將經歷煉盡被擄(荒涼、吞滅、砍伐)之後有救贖,餘民(存留)將成為聖潔的種類(13節)、榮耀的錫安。
以賽亞這段蒙召的異象,使他更深認識神(聖潔榮耀),更深認識自己(有罪),更深認識救贖(赦免),更願擔負事工(差遣),更清楚事奉的意義(使百姓回轉),更神明白神的心意(復興的盼望)。
本章結束時,以賽亞看到審判的必然性,也看到一絲盼望的曙光。那是以色列在神國度的角色,一方面是離心的(centrifugal)由錫安出去,另一方面是向心的(centripetal)使萬民向錫安朝聖。這也是今天教會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此外,三疊聖哉讓我們聯想到創世記第一章的三個「創造」-自然界、生物、人。神的聖潔獨一性顯出祂是「至高無上的至聖者」,而照著祂形像所造的人,也是所有被造物中最尊貴榮耀的。唯有認清我們本身受造的本質,人才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本位,和明白如何過相應的生活。「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2:21)
第7-12
章
第 7 章用散文體敘述猶大王亞哈斯(Ahaz)作王時,亞蘭(敘利亞)與以色列(以法蓮)聯軍的危機。可以說整個大段從第7 章到39
章都在討論信靠的問題。以色列人作為神的選民,必須學習認識信靠他們的神。到了之後36-39章中,猶大又再一次面對存亡的危機,這兩個平行的歷史插曲(散文文體)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就是信靠人的國和信靠神之間的對比。得救不是靠馬車、計謀、兵力,而是「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安穩」;反之,「你們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穩」。相信和安穩兩字在希伯來文中同屬一個字根,在急難中的安穩出於信靠大能的神必然掌權的信心。
7-9 章記述猶大國面臨外患之際,以賽亞勉勵亞哈斯對神要有信心,還主動給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但是亞哈斯在困難中不信靠耶和華神,反而向更大的敵人亞述(Assyria)求助。這一大段中可分成四個部分(7-9:7,9:8-10:4,10:5-11:16,12),每一部分都提及亞述,看似強大的亞述也不過是萬軍之耶和華在歷史中的工具,帶出神權柄的超越性,要百姓看到真正值得依賴的是誰,並在神的主權和人的責任的張力中,學習作神僕人應有的信靠順服。
第 7-12 章也常被稱為「以馬內利」之書,包含了對彌賽亞的重要預言。與背道的君王亞哈斯對比之下,未來完美的君王更顯榮耀,祂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祂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這是神終極的拯救,神應許和國度的實現。
7-12 章
|
||
7:1-14
|
亞哈斯拒絕相信
(童女生子)
|
責備
|
7:15-8:22
|
主將重罰不信
(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
|
責備
|
9:1-7
|
大光的盼望
(有一嬰孩)
|
安慰
|
9:8 -10:4
|
真正的問題
(耶和華憤怒的原因)
|
責備
|
10:5 -34
|
亞述將遭禍
(神的工具)
|
責備
|
11 章
|
耶西的本
(基督的國度)
|
安慰
|
12 章
|
信靠之歌
(生命的源頭)
|
安慰
|
《第七章一節至九章七節》
這段歷史的時間大約在主前735年,北國以色列(以法蓮)和亞蘭決定結盟聯合抵禦亞述多年來的侵擾,兩國要求南國猶大加入聯盟但亞哈斯不肯,因此兩國聯手攻擊猶大,企圖以武力脅迫猶大加盟,甚至打算在猶大立下聽話的傀儡作王。亞哈斯在國家命運面臨危機的當口,打算借用亞述之力(向亞述進貢)解圍。
以賽亞在此勸勉王要謹慎安靜,不要害怕,第七章帶出等候仰望、以馬內利(神同在)的信息。然而亞哈斯選擇不信靠神而依賴亞述的兵力,將帶來國家的敗亡。八章用以賽亞兒子的名字(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表示「擄掠將至」,猶大所依靠的勢力終將反過頭來威脅猶大。九章帶出光明的宣告和對完美君王的盼望。
這三章中都提及「兒子、生子、出生、嬰孩」以及「名字」,這些都是重要的預表。以馬內利和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看似正負兩面,但是拯救和審判都是神同在和祂至上權柄的證明,一再宣告神的崇高和臨在。兩處有關彌賽亞的經文,預言祂的降生(7:14)和祂的身分(9:6-7),讓我們看到雖然人不信靠神正逐漸走向滅亡,神卻仍然守約與大衛譜系同在,神的榮光將要藉著一個嬰孩照亮全地,帶出那永恆的盼望。
在國難當前神差派以賽亞去「上池的水溝頭、漂布地的大路」見亞哈斯。那是一個重要的地點(之後在36:2再次出現),可能是在戰爭之前先視察如何保護水源。神要以賽亞帶著兒子(名為:餘民回歸)同往,鼓勵亞哈斯信靠神,並清楚地告訴他兩國的預謀必然失敗,要他仰望相信神的搭救心中安穩,神甚至願意給他一個保證(兆頭)。
亞哈斯虛假的回絕了神所應許的印證,以假意的敬虔(不試探神)掩蓋自己離棄神的不信不順服。從列王記下16章和歷代志下28章看到亞哈斯學拜外邦的偶像甚至焚燒自己的兒子。列王記下16:7說「亞哈斯差遣使者去見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說,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兒子。」亞哈斯在困境中以自己的視角,認為唯有選擇向亞述稱臣藉其之手才能解決危機。他向亞述王所說的話其實就等於是宣告自己離棄神的權柄。
「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如一把兩刃的剃刀,對於信靠神的人來說是大好的消息,然而對不信的人則是審判的速臨。在12-13年中(「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就是成年懂事的時候)北國以色列和亞蘭必遭滅亡。亞蘭(敘利亞)在主前732年被亞述攻破首都大馬色亡國,而北國以色列則於主前722年亡國。亞述雖然滅了猶大的兩個敵人,但它將反過來威脅猶大。這一段經文中先知讓亞哈斯和讀者都看到,亞述不過是神手中的工具任其使喚,使成就神的計劃和旨意。
八章9節到22節有一個交叉平行,帶出當敬畏神的中心信息,
A 列國終必破壞(9)
B
無用的計謀(10,終歸無有)
C
以色列民被神分別出來(11,神的百姓)
D
不信者所怕的(12)
E
你們當敬畏(13,萬軍之耶和華)
E’
你們的殊榮(14a,神為聖所)
D'
不信者的結果(14b-15,跌碎、陷入)
C'
以賽亞和門徒被分別出來(16-18,神的兒女)
B'
無用的計謀(19-20,不得見晨光)
A'
列國終必破壞(21-22)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箴3:5)耶和華是敬畏祂的人的聖所,卻是不信者的絆腳石和網羅,在於人如何看待神、人是否信實。詩篇上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他們將陷入無盡(上天下地)黑暗的痛苦中。
在這段審判的信息之後,緊接的是盼望。儘管人的敗壞帶來自取的黑暗與痛苦,神最終的心意始終是救贖。在所有人都失敗之際,神的話仍然可靠,並是那種黑暗覆蓋大地的唯一光源。神的終極目標是給在黑暗死蔭中的人帶來大光的盼望──理想君王的來到。九章開始提到大光將從加利利照耀全地,帶出耶穌基督事工的預表。神在此啓示自己,若像人那樣倚仗自己的能力和視角,必然走向滅亡。唯有認識祂才是生命的源頭,是喜樂和豐盛的源頭,是被釋放被拯救的源頭。
「有一嬰孩」是這段「孩童、兒子、出生」的最高潮。嬰孩代表是從人而來的出生,而「有一子」則暗喻神的兒子賜給我們。這兩個身分說出彌賽亞「道成肉身」(神成為人)的奧祕。祂的名稱奇妙策士是祂的智慧和事工,全能的神是指祂的能力與位格,永在的父表示祂和子民的關係,而和平的君是祂的治理和國度。
經文兩度提及祂的政權,這是大衛寶座的政權,要成就應許並存到永遠。神必成就這救贖事工,這是神最終的計劃,是祂最熱心的計劃,也是祂必達到的目標,這實現在耶穌十字架上說的「成了」。這是神榮耀終極的彰顯,「在那日,唯獨耶和華被尊崇」。
《第九章八節至十二章六節》
以法蓮和亞蘭的計謀必不成,不是因為猶大倚靠了強大的亞述,而是因為神的旨意和作為。這是以賽亞在接著這一段中所要闡明的。這裡以四個「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祂的手仍伸不縮」(9:12、17、20,10:4)將這裡分成四段,其中顯示兩國的滅亡在於神對他們怒氣的審判,並宣告了以神的標準(道德上的)來衡量他們的不義:1.
自恃的驕傲,2. 領袖誤導的百姓,3. 彼此攻擊, 4. 社會不公。
1. 驕傲是眾罪的起源,它使人自高於神之上。以法蓮(以色列)認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智謀(9:10)是可以自恃的,因此神要在四面八方興起敵人吞吃他們,使他們無法倚靠自己(9:12)。這裡要思想的是「誰是神」?耶和華、還是我們自己?
2. 驕傲引發的罪顯在領袖的虛榮和誤導,造成整個社會各層面的敗壞。高舉和依賴人的領袖(參:第三章)而不倚靠神是這裡的問題。這主要是來自不願歸向神自恃的價值觀,因此神的管教必到(9:17)。
3. 此外,驕傲揭示罪的真實本質,破壞人際關係,使得人各自謀利彼此攻擊,顯出暴力和殘忍(9:21)。
4. 驕傲至終顯在社會的不公中,自私帶來的階級、爭競、謀利…最後表現在壓迫上(10:1-2)。在第一章裡聖潔的錫安和敗壞的錫安的對比可以看出,正義公平是在神百姓的社會中應有的特質,神將藉由政治上強大的敵國為工具,作潔淨的工作。
先知在此清楚地宣告,百姓所應該關切的,不是政治軍事的問題,決定以色列和猶大命運的,不是他們的自恃謀算,也不是亞述,而是萬軍之耶和華,要照著祂的標準原則來衡量並施賞罰。這同時回到了以賽亞對亞哈斯所預言應許的,「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7:16),人真正關切的焦點,應該是對神的認識和信靠。
既然耶和華神才應該是我們的焦點和信靠的對象,那麼看來強大的亞述也就不值得害怕了。以賽亞依循這個思路,指出亞述不過是神的工具(怒氣的棍、惱恨的杖 10:5,斧頭10:15)。亞述當時在政治舞台上已經稱霸兩百年之久了,不斷吞併其他小國自以為勢不可擋,這裡說到她自大的心和高傲的眼目,以為自己必然勝過猶大這個小國的神,列國都已經輕而易舉的在她的掌握之中(10:13-14)。
亞述的驕傲正是她毀滅的源頭。神說一夜之間這個強盛的國家就要燒盡,在約四十年後亞述的首都尼尼微被攻陷帝國瓦解(612 BC)。這裡表明神在人的歷史中掌權,「萬軍之耶和華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看哪,主萬軍之耶和華…削去樹枝…砍下…伐倒」,祂所定意的必要成就,所以猶大民(和我們)都要在困難中(亞述的杖)信靠神。在10:20-27穿插了一小段講到以色列百姓的事,在巨大的威脅臨頭時,神的鼓勵、應許、和盼望,是我們堅守信仰的動力。
相對於亞述這個殘暴的帝國,以賽亞回到彌賽亞的國度。11章一開始以一條小苗(耶西的根)帶出神的國度,這與前面6:13的經文中的「樹𣎴子」前後呼應。與亞述這看似強大的樹林,神國度的小苗看似微弱不起眼,這個對比讓我們看到人的大力和強能,都抵不過神在藉著最微小的事所成就的大工;或者說神的全能就在微弱的事上凸顯。
貫穿這部分的主題「孩童、出生、兒子」由7章的童女生子、8 章的以賽亞的兒子、9章嬰兒為我們而生、10章中的餘民孩童,到11章的生出幼苗,以賽亞逐步描繪出這個彌賽亞和祂的國度。這位永恆國度的王是神的靈所膏的,祂的國度不是人的統治而是聖靈的治理,因此相對於人的制度(11:3),祂的國度是公義信實的,祂的權柄並非來自權利或武力,而是來自祂口中的話(11:4)。接下來所描繪的是彌賽亞國度的景況-和平,這回應先前對祂身份的宣稱:「和平的君」,這位大衛的後裔將要賜給餘民(信靠神的人)「安息之所」。
在那個國度中人人都要認識神,「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般」。所有的人都要仰望尋求祂,「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正如主耶穌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12:32)。這與以賽亞2:1-5彼此呼應,神至終的心意是使萬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唯獨耶和華被尊崇。
想到這樣的景況,先知以賽亞不禁要以詩歌稱頌讚美神的恩典,這也為 7 到12 章劃下總結的句點。儘管百姓曾經犯罪不願意信靠神而信靠人的能力(甚至是敵人的幫助),並自取這個行為所帶來痛苦的後果,但是信實的神仍然施恩,帶來彌賽亞的救贖、饒恕、和盼望,因此我要倚靠我的拯救,祂成了我的力量和喜樂的泉源,我要稱謝、讚美、求告、尊崇祂的名,並向普天下傳揚祂所行的救贖。本章最後再次提及「以色列的聖者」,道出耶和華神獨一無二的屬性,「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
以賽亞書一到十二章的焦點聚集在以色利民的身上,他們的不信帶來道德的敗壞、信仰的不忠、國運的危機,作為神的選民,本來應該作為神的代表吸引萬民來朝向錫安認識真神,可是他們沒有盡到僕人的職分,因此他們要經過鍊盡潔淨,再次成為聖潔神的器皿。從子民講到至終的目標-全地認識神。之後從十三到二十三章則開始進入討論列國,講述耶和華的日子將臨到萬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